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牌社群的成形为传播文化品牌、维护品牌忠诚度提供了全新的视野。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品牌社群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社群关系、动机等内外部因素探讨品牌社群形成机理,并根据花间堂“花粉品鉴团”为例验证形成机理的实用性。
关键词:品牌社群;文化品牌;营销策略
一、引言
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促发信息爆炸、供给膨胀,文化品牌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碎片式海量信息的冲击,难以实现有效传播。基于此,已有大量的研究从品牌文化构建、品牌营销策略、消费者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认为:“人无论如何也是社会动物”。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相互联系、共享信息、互惠推荐、观察学习、彼此认同①。社会性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属性,在营销模式大同小异的今天,品牌社群为文化品牌传播营销以及忠诚度经营模式注入全新理念,助于企业突破传统营销的瓶颈。社群成员在社交中携带传播的文化品牌信息可信度高,相对病毒式营销互动性强更具人情味,是文化品牌传播维护的有力工具。
品牌社群概念由Muniz and O’Guinn提出,他们对品牌社群现象进行观察、归纳,得出品牌社群的概念与特征方面的认识论,认为“品牌社群是一群自我所选择具有阶层性与非地缘关系所聚集的消费者,他们具有共享的价值与规范以及社会代表性,成员对特定品牌、社群成员关系以及整个社群都具有强力的凝聚力。”②并且表现出“传统社区”的三个标志:共享意识、仪式和传统、道德责任感,认为品牌社群会影响成员的感知和行为,提高成员的参与和协作意识,培养高度忠诚的顾客③。
随后以McAlexander、Schouten、Algesheimen、Dholakia和薛新波、王新新为代表的学者对品牌社群形成原因和作用展开研究④,梳理出品牌社群的形成机理,这对品牌经营的有着重大意义。研究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体,这个关系体不单单围绕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还包含于品牌、营销者、产品之间的关系⑤。开拓了原来单一的视野,把品牌社群引入到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从而更清楚的洞察品牌社群的形成机理。
近几年,国内的学者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开始将消费者体验、社会资本等角度为切入点对品牌的忠诚度及其作用展开研究。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品牌社群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进一步开拓疆域,而综上研究均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时代中虚拟社群对文化品牌极其品牌忠诚度的重大作用,线上与线下的相互结合在现当下愈演愈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品牌社群理论成果,从社群的内部性与外部性构建来探讨企业如何通过品牌社群来传播维护文化品牌。并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以花间唯美人文客栈为代表的精品酒店进行案例研究,具体解答品牌社群形成机理与传播策略“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二、品牌社群形成机理
在品牌社群特点的分析中,Muniz and O’Guinn从共享意识、仪式与传统、道德责任感这三个标志分析,是社群凝聚力与认同感的方法论,讲究品牌社群的构建,基于前者的研究,结合社会助长理论、环境心理学,从内部性与外部性两方面展开品牌社群形成机理。
1、品牌社群内部性构建
内部性讲究的是社群成员对文化品牌的感受,是一种情感连接程度的唤醒过程,这种程度唤醒需从意识、情感和认识这三个维度出发。意识指通过社群成员参与活动增强与他人的交互意识,进而促发学习体验、自我满足、感官享受等个人动机。情感是带有社群成员主观色彩的因素,它有着强烈的个人偏好,这种情感激发个体兴趣与文化认同,并且随着深度接触产生特殊情感,包含亲近、享受、兴奋、轻松等情感反应。认知反应涉及诸如认识记忆、特征鉴定、分类和心理判断,以及处理感官和感知特性估计的判断等因素。
2、品牌社群外部性建构
外部性讲究的是由社交关系带动的认同感。社会关系的出发角度由社群成员中经营者和消费者两个维度出发,其中经营者分别扮演倾听者、促进者、参与者这三种角色与消费者进行交互。倾听者需要从对话交流中获取价值信息并积极反馈于社群进行调整改进。促进者需要采取相关举措实现交互,组织社群活动,加深文化内容的深度和趣味性。参与者带有自发性特征,通过互动参与强化品牌忠诚度、活动参与度和活跃度。
消费者维度是从消费者与平台、消费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这三个方面开展。平台包含网站、公共账号、主题活动等需要消费者通过使用、沟通、联系而唤起沉浸、跟随、享乐等感知从而引发实际消费行为。
消费者与经营者方面,消费者与经营者均具有引导权,透过个人魅力与气质吸引其他社群成员,对品牌文化符号的深化,与成员自带的文化符号进行碰撞吸纳,由核心内容与多元内容螺旋组合实现文化认同与深化观念意识,促成宗教式仪式产生。
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方面,基于消费者社会动机,即能够带来成就感、身份认同、拓展人脉资源、享受志同道合等相关利益。由消费者形成传播节点,在社交互动过程中携带者品牌文化特征吸纳趣味相投的人主动传播,并定期组织参与社群活动,增强分享度,提供实际交互方式,刺激互动,强化彼此间的联系与交往感受,维护社群成员关系,建立共享意识。
三、品牌社群传播与维护策略
基于品牌社群的形成机理,发现了花间堂人文客栈的品牌社群建构与维护的丰富策略与成功效果。通过花间堂案例一方面验证形成机理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证明花间堂案例选取的适用性。
1、品牌定位与品牌文化核心
花间堂人文客栈的市场定位属于精品酒店,将高端精品酒店的服务理念与地方民居、民俗等人文特色结合,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在酒店设计、运营与服务上注入文化内涵。它的消费人群锁定在中高收入群体,走小众化道路。花间堂的品牌核心是“家+庭”的思考。家代表儒家,是礼教的传承;庭代表道家,师法自然的放松,花间堂以家的传承+庭院生活,作为中国文化推手的原点。⑥试着为顾客带来亲友般的交往方式,追求着舒适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活习惯。 2、花间堂内部性经营策略
内部性经营讲究感受,这需要首先讲明感受什么的问题。花间堂的品牌故事即“花间堂是花丛中长出来的房子,它源自一个梦想,那里充满着童年的回忆,散发着人生最醇的幸福味道。”这种定位主打温情牌,讲究情怀,通过唤醒人们对温暖情怀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在本文所收集的社群反馈中,对花间堂营造的特色文化与“归家”式的情怀体验有着高度认同感。
(1)多层次开拓社群意识
社群成员由于自身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的差异对花间美学的认同意识具有阶层性差异,需要以多层次的角度来开拓社群意识。首先精准定位抓牢核心社群成员,花间堂对追求精致与特色文化体验的中高收入群体有着吸引力,像花间堂创办人张蓓、刘溯均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同学,CEIBS带来的商务阶层的人脉资源,是核心社群成员满足身份认同、拓展人脉等相关利益,这些利益群体对花间文化品牌认同起到重要作用。除商务阶层外,对中高收入消费群体来说,满足其中“玩美者”、“乐活者”的愉悦体验,对心灵情怀滋润,触发感官分享,并透过图像、文字性描述进一步扩散传播,满足这类群体的享乐需求。对于低收入但感兴趣群体,采用吸纳为员工的方式,通过校园招聘、义工换宿、活动志愿者等方式,开拓花间社群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2)多元化加深体验情感
契合品牌定位,打造主题内容多元化的特色体验,兴趣爱好群体的集聚维度扩散,花间堂的产品特色多样化,坚持“美与欢乐”的品牌文化不变上,各个庭院各具特色,这些特色或采取于古宅本身人文历史故事,或者设定主题,目前包括中医世家、纳西族编织、茶、棋、道等多个主题,相应诞生的庭院为植梦院“三世儒医的纳西古宅”、编织院“丽江织女的梦想霓裳”、隐泉院“古城之上的幽泉茗香”、青尘院“最市井的隐居生活”、听荷院“县长府邸的清雅棋趣”。多元化的主题对标有该类兴趣爱好特质者有强烈的吸引力。
(3)加强活动内涵上升理性认识
花粉品鉴团创建诸多活动,有“光影写诗”摄影大师团巡回讲座、club Med度假旅游体验交流会,“葡萄美酒夜光杯,玉液琼浆花间醉”葡萄酒品鉴会、“花间市集”、“论如何在理想的城里度过理想的一天”生活座谈会、国学经典巡回讲座等活动,提供高品质、高水准的交流平台和信息内容,基于兴趣爱好的深度学习不仅提升社群成员品质,同时强化文化品牌的内涵与深度,保证品牌符号及内容的品质,强化识别度与曝光度,吸纳更多人融入社群。
3、花间堂外部性经营策略
(1)经营者角度:发挥个性特色与经营自主性
考虑经营者个性与经营自主性,调动积极性与创造力。花间堂在丽江开有8家院子,每个院子一般只配备6-9名管理人员,其中店长便成为院子的灵魂人物,各院的风格与店长的个性特色和喜好有很大关联。这些店长发挥个人特质影响带动团队、客户积极参与各院特色活动,活动与空间的交融利于提高社群凝聚力,引发深度交往更容易倾听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建议,改进品牌促进良性循环发展。
(2)消费者与平台方面:线上线下交互运作
通过文化活动现实平台与网络虚拟平台交叉维护品牌社群。媒介信息传播上主要依靠网络虚拟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公共账号、官方网站、花粉社区等平台进行信息推广,为社群成员感受真实、共识做出努力。在现实平台中,通过深度挖掘品牌符号内容,举办“光影写诗”摄影大师团巡回讲座等诸多文化活动,加强深度交融,实现酒店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并及时挖掘平台反馈信息,进行调整为品牌创新做依据。
(3)消费者与经营者方面:促成宗教式仪式产生
花间堂的服务精髓是“分享美与欢乐”,这也成为花粉品鉴团的宗教式仪式。在友好的交互氛围中,消费者与经营者的身份转变为朋友,进行有感情、有生机、有文化的互动交流。在这种氛围中更容易散发个人魅力,花间堂的品牌社群统称为花粉品鉴团,区别于以往的“粉丝”概念,这些花粉自身个人魅力颇高,有着高品质的文化艺术修养,在信息分享、交流中传达个性与特质,获得认同。
(4)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强化主动意识
价值与利益是维系的纽带,每个消费者进行分享、交流时是动机的,消费者作为文化品牌的接受者与参与者被动性较强,除了有浓厚的品牌认同感外,需要通过互惠刺激强化主动意识。花间社区与花粉品鉴团集合了原本只是过客的消费者,它帮助消费者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增强彼此情感,同时拓展人脉,实现社会动机。
四、总结
在营销模式大同小异的今天,文化品牌传播深入消费者心理的层度以及忠诚度的形成极为困难。品牌社群作为文化品牌传播维护的有力工具,助于企业突破传统营销的瓶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品牌社群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情感连接程度展开的内部性以及社会关系带动的外部性因素探讨品牌社群形成机理。在花间堂“花粉品鉴团”为案例分析中,发现社群形成中除了兴趣爱好,个人动机与社会动机有着重要作用,对社群层次及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成员的自主性及品质特色对社群的扩展与维护有着重要影响。社群成员乐于分享交流,对品牌活动的参与积极度颇高,花间堂品牌社群通过5年时间发展成熟,采取充分发挥社群成员自主性、促进交流与集聚、多元素活动开展、强化文化内容深度等策略值得借鉴。(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注解:
① Yang Sha,Greg M.Allenby.Modeling interdependent consumer preference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3.吕洪兵译.B2C网站社会临场感与粘性倾向的关系研究.
② 戴程.论品牌社群的建立与维护[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2期
③ 李婷婷,李艳军.基于品牌社群的营销管理研究评述[J].管理现代化.2013年第5期
④ 王新新,薛新波.论品牌社群研究的缘起、主要内容与方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年4期
⑤ 劳陈峰,宋一晓.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社群营销思路与策略研究[J].市场研究.2012年11期
⑥ 引自花间堂内部资料《花间美学》
关键词:品牌社群;文化品牌;营销策略
一、引言
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促发信息爆炸、供给膨胀,文化品牌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碎片式海量信息的冲击,难以实现有效传播。基于此,已有大量的研究从品牌文化构建、品牌营销策略、消费者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认为:“人无论如何也是社会动物”。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相互联系、共享信息、互惠推荐、观察学习、彼此认同①。社会性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属性,在营销模式大同小异的今天,品牌社群为文化品牌传播营销以及忠诚度经营模式注入全新理念,助于企业突破传统营销的瓶颈。社群成员在社交中携带传播的文化品牌信息可信度高,相对病毒式营销互动性强更具人情味,是文化品牌传播维护的有力工具。
品牌社群概念由Muniz and O’Guinn提出,他们对品牌社群现象进行观察、归纳,得出品牌社群的概念与特征方面的认识论,认为“品牌社群是一群自我所选择具有阶层性与非地缘关系所聚集的消费者,他们具有共享的价值与规范以及社会代表性,成员对特定品牌、社群成员关系以及整个社群都具有强力的凝聚力。”②并且表现出“传统社区”的三个标志:共享意识、仪式和传统、道德责任感,认为品牌社群会影响成员的感知和行为,提高成员的参与和协作意识,培养高度忠诚的顾客③。
随后以McAlexander、Schouten、Algesheimen、Dholakia和薛新波、王新新为代表的学者对品牌社群形成原因和作用展开研究④,梳理出品牌社群的形成机理,这对品牌经营的有着重大意义。研究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体,这个关系体不单单围绕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还包含于品牌、营销者、产品之间的关系⑤。开拓了原来单一的视野,把品牌社群引入到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从而更清楚的洞察品牌社群的形成机理。
近几年,国内的学者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开始将消费者体验、社会资本等角度为切入点对品牌的忠诚度及其作用展开研究。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品牌社群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进一步开拓疆域,而综上研究均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时代中虚拟社群对文化品牌极其品牌忠诚度的重大作用,线上与线下的相互结合在现当下愈演愈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品牌社群理论成果,从社群的内部性与外部性构建来探讨企业如何通过品牌社群来传播维护文化品牌。并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以花间唯美人文客栈为代表的精品酒店进行案例研究,具体解答品牌社群形成机理与传播策略“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二、品牌社群形成机理
在品牌社群特点的分析中,Muniz and O’Guinn从共享意识、仪式与传统、道德责任感这三个标志分析,是社群凝聚力与认同感的方法论,讲究品牌社群的构建,基于前者的研究,结合社会助长理论、环境心理学,从内部性与外部性两方面展开品牌社群形成机理。
1、品牌社群内部性构建
内部性讲究的是社群成员对文化品牌的感受,是一种情感连接程度的唤醒过程,这种程度唤醒需从意识、情感和认识这三个维度出发。意识指通过社群成员参与活动增强与他人的交互意识,进而促发学习体验、自我满足、感官享受等个人动机。情感是带有社群成员主观色彩的因素,它有着强烈的个人偏好,这种情感激发个体兴趣与文化认同,并且随着深度接触产生特殊情感,包含亲近、享受、兴奋、轻松等情感反应。认知反应涉及诸如认识记忆、特征鉴定、分类和心理判断,以及处理感官和感知特性估计的判断等因素。
2、品牌社群外部性建构
外部性讲究的是由社交关系带动的认同感。社会关系的出发角度由社群成员中经营者和消费者两个维度出发,其中经营者分别扮演倾听者、促进者、参与者这三种角色与消费者进行交互。倾听者需要从对话交流中获取价值信息并积极反馈于社群进行调整改进。促进者需要采取相关举措实现交互,组织社群活动,加深文化内容的深度和趣味性。参与者带有自发性特征,通过互动参与强化品牌忠诚度、活动参与度和活跃度。
消费者维度是从消费者与平台、消费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这三个方面开展。平台包含网站、公共账号、主题活动等需要消费者通过使用、沟通、联系而唤起沉浸、跟随、享乐等感知从而引发实际消费行为。
消费者与经营者方面,消费者与经营者均具有引导权,透过个人魅力与气质吸引其他社群成员,对品牌文化符号的深化,与成员自带的文化符号进行碰撞吸纳,由核心内容与多元内容螺旋组合实现文化认同与深化观念意识,促成宗教式仪式产生。
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方面,基于消费者社会动机,即能够带来成就感、身份认同、拓展人脉资源、享受志同道合等相关利益。由消费者形成传播节点,在社交互动过程中携带者品牌文化特征吸纳趣味相投的人主动传播,并定期组织参与社群活动,增强分享度,提供实际交互方式,刺激互动,强化彼此间的联系与交往感受,维护社群成员关系,建立共享意识。
三、品牌社群传播与维护策略
基于品牌社群的形成机理,发现了花间堂人文客栈的品牌社群建构与维护的丰富策略与成功效果。通过花间堂案例一方面验证形成机理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证明花间堂案例选取的适用性。
1、品牌定位与品牌文化核心
花间堂人文客栈的市场定位属于精品酒店,将高端精品酒店的服务理念与地方民居、民俗等人文特色结合,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在酒店设计、运营与服务上注入文化内涵。它的消费人群锁定在中高收入群体,走小众化道路。花间堂的品牌核心是“家+庭”的思考。家代表儒家,是礼教的传承;庭代表道家,师法自然的放松,花间堂以家的传承+庭院生活,作为中国文化推手的原点。⑥试着为顾客带来亲友般的交往方式,追求着舒适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活习惯。 2、花间堂内部性经营策略
内部性经营讲究感受,这需要首先讲明感受什么的问题。花间堂的品牌故事即“花间堂是花丛中长出来的房子,它源自一个梦想,那里充满着童年的回忆,散发着人生最醇的幸福味道。”这种定位主打温情牌,讲究情怀,通过唤醒人们对温暖情怀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在本文所收集的社群反馈中,对花间堂营造的特色文化与“归家”式的情怀体验有着高度认同感。
(1)多层次开拓社群意识
社群成员由于自身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的差异对花间美学的认同意识具有阶层性差异,需要以多层次的角度来开拓社群意识。首先精准定位抓牢核心社群成员,花间堂对追求精致与特色文化体验的中高收入群体有着吸引力,像花间堂创办人张蓓、刘溯均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同学,CEIBS带来的商务阶层的人脉资源,是核心社群成员满足身份认同、拓展人脉等相关利益,这些利益群体对花间文化品牌认同起到重要作用。除商务阶层外,对中高收入消费群体来说,满足其中“玩美者”、“乐活者”的愉悦体验,对心灵情怀滋润,触发感官分享,并透过图像、文字性描述进一步扩散传播,满足这类群体的享乐需求。对于低收入但感兴趣群体,采用吸纳为员工的方式,通过校园招聘、义工换宿、活动志愿者等方式,开拓花间社群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2)多元化加深体验情感
契合品牌定位,打造主题内容多元化的特色体验,兴趣爱好群体的集聚维度扩散,花间堂的产品特色多样化,坚持“美与欢乐”的品牌文化不变上,各个庭院各具特色,这些特色或采取于古宅本身人文历史故事,或者设定主题,目前包括中医世家、纳西族编织、茶、棋、道等多个主题,相应诞生的庭院为植梦院“三世儒医的纳西古宅”、编织院“丽江织女的梦想霓裳”、隐泉院“古城之上的幽泉茗香”、青尘院“最市井的隐居生活”、听荷院“县长府邸的清雅棋趣”。多元化的主题对标有该类兴趣爱好特质者有强烈的吸引力。
(3)加强活动内涵上升理性认识
花粉品鉴团创建诸多活动,有“光影写诗”摄影大师团巡回讲座、club Med度假旅游体验交流会,“葡萄美酒夜光杯,玉液琼浆花间醉”葡萄酒品鉴会、“花间市集”、“论如何在理想的城里度过理想的一天”生活座谈会、国学经典巡回讲座等活动,提供高品质、高水准的交流平台和信息内容,基于兴趣爱好的深度学习不仅提升社群成员品质,同时强化文化品牌的内涵与深度,保证品牌符号及内容的品质,强化识别度与曝光度,吸纳更多人融入社群。
3、花间堂外部性经营策略
(1)经营者角度:发挥个性特色与经营自主性
考虑经营者个性与经营自主性,调动积极性与创造力。花间堂在丽江开有8家院子,每个院子一般只配备6-9名管理人员,其中店长便成为院子的灵魂人物,各院的风格与店长的个性特色和喜好有很大关联。这些店长发挥个人特质影响带动团队、客户积极参与各院特色活动,活动与空间的交融利于提高社群凝聚力,引发深度交往更容易倾听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建议,改进品牌促进良性循环发展。
(2)消费者与平台方面:线上线下交互运作
通过文化活动现实平台与网络虚拟平台交叉维护品牌社群。媒介信息传播上主要依靠网络虚拟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公共账号、官方网站、花粉社区等平台进行信息推广,为社群成员感受真实、共识做出努力。在现实平台中,通过深度挖掘品牌符号内容,举办“光影写诗”摄影大师团巡回讲座等诸多文化活动,加强深度交融,实现酒店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并及时挖掘平台反馈信息,进行调整为品牌创新做依据。
(3)消费者与经营者方面:促成宗教式仪式产生
花间堂的服务精髓是“分享美与欢乐”,这也成为花粉品鉴团的宗教式仪式。在友好的交互氛围中,消费者与经营者的身份转变为朋友,进行有感情、有生机、有文化的互动交流。在这种氛围中更容易散发个人魅力,花间堂的品牌社群统称为花粉品鉴团,区别于以往的“粉丝”概念,这些花粉自身个人魅力颇高,有着高品质的文化艺术修养,在信息分享、交流中传达个性与特质,获得认同。
(4)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强化主动意识
价值与利益是维系的纽带,每个消费者进行分享、交流时是动机的,消费者作为文化品牌的接受者与参与者被动性较强,除了有浓厚的品牌认同感外,需要通过互惠刺激强化主动意识。花间社区与花粉品鉴团集合了原本只是过客的消费者,它帮助消费者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增强彼此情感,同时拓展人脉,实现社会动机。
四、总结
在营销模式大同小异的今天,文化品牌传播深入消费者心理的层度以及忠诚度的形成极为困难。品牌社群作为文化品牌传播维护的有力工具,助于企业突破传统营销的瓶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品牌社群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情感连接程度展开的内部性以及社会关系带动的外部性因素探讨品牌社群形成机理。在花间堂“花粉品鉴团”为案例分析中,发现社群形成中除了兴趣爱好,个人动机与社会动机有着重要作用,对社群层次及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成员的自主性及品质特色对社群的扩展与维护有着重要影响。社群成员乐于分享交流,对品牌活动的参与积极度颇高,花间堂品牌社群通过5年时间发展成熟,采取充分发挥社群成员自主性、促进交流与集聚、多元素活动开展、强化文化内容深度等策略值得借鉴。(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注解:
① Yang Sha,Greg M.Allenby.Modeling interdependent consumer preference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3.吕洪兵译.B2C网站社会临场感与粘性倾向的关系研究.
② 戴程.论品牌社群的建立与维护[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2期
③ 李婷婷,李艳军.基于品牌社群的营销管理研究评述[J].管理现代化.2013年第5期
④ 王新新,薛新波.论品牌社群研究的缘起、主要内容与方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年4期
⑤ 劳陈峰,宋一晓.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社群营销思路与策略研究[J].市场研究.2012年11期
⑥ 引自花间堂内部资料《花间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