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训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因此,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的效率呢?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变厌学为乐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对此,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四种课堂兴趣的激发方法。
一、图文结合,让学生轻松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地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同时,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也为教育更加丰富多元、立体地体现课文情景提供了支持,因此充分利用好图文结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用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虽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教学一开始,借助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同学们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么美丽的小村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去深深触动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情感学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乞巧》的教学中,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老师用儿童感兴趣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教师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后,再借助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来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了古诗以后,老师马上变化身份,用织女的口吻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向我乞取智巧,难道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向我乞求的吗?”身份的变化,为学生创设了“对话”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过程。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到此时此刻这些孩子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祈求祖国更加强大,有的祝愿老师事业有成。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久久不愿放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情景始终贯穿其中,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设置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学
教学知识性的课文时,如果依书直说就会使文章枯燥无味,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指导学生设疑、释疑,激励其探索,把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女娲补天》的教学中,在学生读课题后,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得很好,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在学习灾难来临后的可怕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质疑“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这时,我正迟疑要不要给他们讲讲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时,没想到班里又小手如林,“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那时因为水神和火神打架时……”“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叫《共工怒触不周山》,我也看到过的。”我感叹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是课外书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正是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才使他们的这一课外知识得以展示,也使课堂出现了精彩的亮点。又如在教学课文《太阳》时,我发现学生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以外,还有许多疑问,我就引导他们主动设疑。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让他们互相讨论析疑,并启发他们以创新的角度去思考。一节课后,他们不但从学习中获取了新的知识,明白了太阳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更开阔了视野,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语文课也有了新的认识。
四、融入表演,让学生带着角色学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如寓言、传说、神话等)故事性强,感染力大,适合少年儿童口味,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时,我们应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再现情境美。因此,我在教学这类型的课文时,运用了课文剧表演的方法,以演助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时,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准备有关资料,再分小组讨论编排课文剧,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潜能,创设情境,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如何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课文剧的编排和表演,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得投入,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现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和科学头脑,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演能力。所以在我的教学探索中,课文剧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创设语文环境,驾驭课堂的好方法。
借助以上四种方法,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激情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飞跃,真正激起了学习兴趣的风帆,对客观事物的建立起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推动人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
一、图文结合,让学生轻松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地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同时,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也为教育更加丰富多元、立体地体现课文情景提供了支持,因此充分利用好图文结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用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虽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教学一开始,借助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同学们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么美丽的小村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去深深触动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情感学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乞巧》的教学中,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老师用儿童感兴趣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教师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后,再借助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来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了古诗以后,老师马上变化身份,用织女的口吻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向我乞取智巧,难道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向我乞求的吗?”身份的变化,为学生创设了“对话”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过程。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到此时此刻这些孩子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祈求祖国更加强大,有的祝愿老师事业有成。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久久不愿放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情景始终贯穿其中,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设置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学
教学知识性的课文时,如果依书直说就会使文章枯燥无味,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指导学生设疑、释疑,激励其探索,把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女娲补天》的教学中,在学生读课题后,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得很好,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在学习灾难来临后的可怕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质疑“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这时,我正迟疑要不要给他们讲讲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时,没想到班里又小手如林,“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那时因为水神和火神打架时……”“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叫《共工怒触不周山》,我也看到过的。”我感叹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是课外书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正是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才使他们的这一课外知识得以展示,也使课堂出现了精彩的亮点。又如在教学课文《太阳》时,我发现学生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以外,还有许多疑问,我就引导他们主动设疑。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让他们互相讨论析疑,并启发他们以创新的角度去思考。一节课后,他们不但从学习中获取了新的知识,明白了太阳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更开阔了视野,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语文课也有了新的认识。
四、融入表演,让学生带着角色学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如寓言、传说、神话等)故事性强,感染力大,适合少年儿童口味,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时,我们应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再现情境美。因此,我在教学这类型的课文时,运用了课文剧表演的方法,以演助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时,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准备有关资料,再分小组讨论编排课文剧,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潜能,创设情境,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如何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课文剧的编排和表演,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得投入,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现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和科学头脑,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演能力。所以在我的教学探索中,课文剧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创设语文环境,驾驭课堂的好方法。
借助以上四种方法,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激情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飞跃,真正激起了学习兴趣的风帆,对客观事物的建立起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推动人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