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方法”“四个境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训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因此,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的效率呢?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变厌学为乐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对此,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四种课堂兴趣的激发方法。
  一、图文结合,让学生轻松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地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同时,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也为教育更加丰富多元、立体地体现课文情景提供了支持,因此充分利用好图文结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用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虽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教学一开始,借助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同学们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么美丽的小村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去深深触动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情感学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乞巧》的教学中,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老师用儿童感兴趣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教师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后,再借助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来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了古诗以后,老师马上变化身份,用织女的口吻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向我乞取智巧,难道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向我乞求的吗?”身份的变化,为学生创设了“对话”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过程。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到此时此刻这些孩子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祈求祖国更加强大,有的祝愿老师事业有成。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久久不愿放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情景始终贯穿其中,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设置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学
  教学知识性的课文时,如果依书直说就会使文章枯燥无味,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指导学生设疑、释疑,激励其探索,把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女娲补天》的教学中,在学生读课题后,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得很好,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在学习灾难来临后的可怕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质疑“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这时,我正迟疑要不要给他们讲讲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时,没想到班里又小手如林,“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那时因为水神和火神打架时……”“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叫《共工怒触不周山》,我也看到过的。”我感叹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是课外书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正是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才使他们的这一课外知识得以展示,也使课堂出现了精彩的亮点。又如在教学课文《太阳》时,我发现学生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以外,还有许多疑问,我就引导他们主动设疑。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让他们互相讨论析疑,并启发他们以创新的角度去思考。一节课后,他们不但从学习中获取了新的知识,明白了太阳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更开阔了视野,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语文课也有了新的认识。
  四、融入表演,让学生带着角色学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如寓言、传说、神话等)故事性强,感染力大,适合少年儿童口味,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时,我们应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再现情境美。因此,我在教学这类型的课文时,运用了课文剧表演的方法,以演助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时,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准备有关资料,再分小组讨论编排课文剧,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潜能,创设情境,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如何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课文剧的编排和表演,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得投入,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现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和科学头脑,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演能力。所以在我的教学探索中,课文剧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创设语文环境,驾驭课堂的好方法。
  借助以上四种方法,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激情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飞跃,真正激起了学习兴趣的风帆,对客观事物的建立起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推动人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
其他文献
“精教活学”是推动数学学科教学更为科学化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精教的主体是教师,活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精心选择、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探索的时间,从而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为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转变教学观,给予学生更多心理支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期刊
新一轮的高中教学改革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到首位。今年起,上海市开始使用新版物理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初中“双新”(新课标和新教材)改革也被提上日程,这些变革无不要求课程理念的更新。然而,学校的课程理念仍停留在二期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在新老课标交替和新教材启用的阶段,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做好中
期刊
如何更好地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我想从一次“唱响国歌”的主题活动说起。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学校的惯例。伴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来到操场列队。操场上,排列整齐的方阵在旗杆前肃穆而立,等待着一个神圣时刻的来临。三个稚嫩但却笔直的小小身影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旗手目不斜视,护旗手严肃认真,随着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也随之响起。红旗漫
期刊
新时代,是一个追求美好教育的时代,是一个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的时代,是一个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使人的生命底色发光发亮。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六中”)作为一所具有艺术特色的学校,积极探索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新美育,创新美育学习的课程、样态、场域和评价,力图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生命之美和艺术之美,为学生的未来幸福人生奠基。  完善课程体系
期刊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作为最长远的民生,举全省之力办教育,走出一条穷省办大教育的图强之路。  2018年,贵州省委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印发《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是时代发展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站在新的起点上,就要重新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认识新情况,反映时代新特征,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
期刊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紧密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导向,积极追求“课程在场、生命在场、儿童在场”的劳动教育新理念,构建乐行君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通过纵向进阶的学段线、逐步扩大的空间轴和三维一体的课程群串联,探索“乐、思、行”劳动教育新路径,让每个孩子身上有汗、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获得持续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期刊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既是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道德品质的科学方法,又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技巧,增进身体发育的主要渠道。高中女生正处于青春期的特定年龄,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较大的改变,并且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面临着人生的一大转折。因此,大部分同学只注重文化课学习,对体育课表现出缺乏热情的消极运动情绪。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孩子有机会进入
期刊
新时代新形势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变化、适应教育教学功能转变的必由之路。持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学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打造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新模式新样板,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如何推动教师理念“新转向”?如何打造融合课程?如何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改革提供新模式新样板?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一线中小
期刊
基础教育乃国家发展之根本,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中小学英语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英语来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培养心智提高人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从一体化体系而言:中学和小学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忽略了英语教学宏观规划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从教材而言:根据课标的要求二级目标向三级目标过度,过渡级别的设置既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