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验方法的多样化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qllm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除了抓好理论教学之外,还应重视实验教学。实验集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于一体,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而目前一些教师不够重视初中实验教学,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方法单一,学生得不到真正动手的机会,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应长期探讨的课题。
  就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土壤中的小动物”中“调查土壤里的小动物种类”这一活动而言,很多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会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开展活动,但真正成体系地进行实验的却很少,很多都只是抱着让学生玩玩就好的心态。而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学习土壤中动物种类的调查方法,侧重在技能方面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在亲自调查的过程中主动地将书本知识与大自然相联系,在对各种土壤里的动物种类形态、数量有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念。另外,此实验高效有趣的完成能为高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学习打好方法和实践基础,弥补高中可能因学习紧迫的现实原因,大多数教师只通过展示图片结合实验教学录像来讲授知识,学生无法亲自获得的感性经验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因而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思考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方法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的意识。书本中调查土壤动物里的动物种类的方法为:
  ①每4-5个人一组,从路边、树林、花坛等场所中选择一个地方。
  ②然后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放在白瓷盘里。弄散土壤,捕捉土壤中的小动物,放入小瓶里加以辨认。每种动物收集3或4只。用塑料袋装取一些土壤,回实验室。
  ③参考检索分类表,查找相关资料,将采集到的的土壤动物进行归类。
  这种方法可称为手捡法,主要是采集土壤中的蚯蚓、马陆、鼠妇等较大型的土壤动物,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土壤动物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尤其是枯枝落叶组成的腐殖质中含有大量的土壤动物,如跳虫、蚂蚁和一些小型昆虫。根据书本中的方法,学生在取样时,挖掘了土壤,却往往忽视了土壤最上面的腐殖质。结果腐殖质中的很多动物都被遗漏,种类就相对单一。另外,在观察时,虽然要求学生弄散了土壤,但是由于没有对土壤和动物进行很好的分离,也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其实,捕捉分离土壤小动物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操作起来都很简单,器材也不复杂,学生或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相关的工具。常用的捕捉分离土壤动物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如下。
  1筛网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捕捉土壤表层枯枝落叶中的小型土壤动物,如跳虫线虫、蜱虫、蜘蛛、鼠妇、小型马陆等动物。筛网的制作很简单,可以选用金属或塑料的过滤网,孔径一般为2~4mm,在周围加一个边框即可。网上就有现成的筛网出售。使用时,在筛网下方放一个白色的搪瓷盘,把土壤浅表层的样品放入筛网里,来回地筛几下即可。筛的过程中,土壤腐殖质和较大的土壤颗粒因不能透过而留在筛网上,而个体较小的动物会落入到下面的搪瓷盘里,动物和土壤就能很好地分离,便于学生捕捉观察。
  2干漏斗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分离土壤表层或浅层中的小型动物。实验装置主要包括三部分:热源(40或60W的灯泡)筛网和漏斗。漏斗的下方是接有瓶子的橡皮管。利用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将浅表层土壤或枯枝落叶放在漏斗上面的筛网里,依靠灯的热度和光线驱赶土壤动物,使其向下运动而进入到收集瓶中。由于一些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运动能力较弱,所以热源(灯泡)的功率不能太大,以免伤害到土壤动物而影响它们的运动。这种方法所要用的器材和操作都很简单,效果却很理想,大多数土壤动物都会进入到收集瓶里,方便学生观察。唯一的缺点就是耗时较长,一般要24h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够收集到土壤动物。
  3湿漏斗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分离土壤中會游泳的小型动物,如线虫、线蚓等。其原理和操作方法与干漏斗基本相似,但需要事先用一层纱布包裹土壤样品,再放在漏斗里。另外,漏斗里需要加上水,让样品浸没在水中,这样会游泳的一些土壤动物由于光线的驱赶才能从土壤里出来,进入到漏斗的下部。同时,接漏斗的橡皮管在实验时要用夹子夹住。在实验要结束时,只需在橡皮管下方接一个瓶子,然后打开夹子,沉在漏斗下面的土壤动物就会和水一起进入到收集瓶里,收集最初的10~20mL的水样就够了,剩余的水可以舍弃。
  4诱饵法
  这种方法主要分离一些鞘翅目昆虫、蜘蛛等较大的土壤动物,其原理是利用食物来引诱土壤动物。具体的操作非常简单,只需在一些瓶中放入诱饵,然后把瓶子埋入地表下,瓶口与地面平齐,用孔径约3cm的网盖住瓶口,隔一段时间(如24h)再来收集样品。这种方法通过改变放入瓶中的诱饵的不同,如小鱼、小虾、猪肉、马铃薯、小麦,所捕获的土壤动物有不同,从而了解土壤动物的食性,达到甚至超越了实验预期的目标,学生有了更多的收获。同时,教师可由此启发学生去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更多想了解的问题。
  5吸虫器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捕捉体积过于细小,体壁柔软易破损,或因爬行敏捷、跳跃力强的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的小型至微型土壤动物。最简单的吸虫器就是一个带有管子的塑料罐(图1),根据土壤动物的习性可放入干湿棉花。具体操作是将裹有纱布的乳胶管对准摊开在白瓷盘中的土壤,将橡胶球对准另一乳胶管先压缩排气后放开吸气,利用气压差就能把土壤动物吸进吸虫管内。
  总的来说,以上几种方法,实验器材都很简单,一般的中学都能满足需要;操作过程并不复杂,对初中生而言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实验结果也非常理想,所采集到的土壤动物种类要比书本上的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多样性的实验方法,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法组成不同的小组,最后综合各小组得到的多个实验结果,促进交流讨论,活跃课堂。学生在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认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分析、比较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我国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Biology.The Dynamics of Life》)中“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实验为载体,对其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助于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几点教学建议,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美教材 理性思维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
选择题部分(共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需要消耗ATP  B. 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  C. 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D. 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
摘要:在“变异”(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构建概念模型为教学主线,把变异的相关概念结构化系统化,使教学过程清晰化、完整化,在建模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概念模型 教学主线 变异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模型建构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通过模型和建模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科学思维
摘要 通過构建STEM教育的情景整合模型框架,指出6E设计型学习模式是生物学教学融入SrIEM教育比较合适的形式,并以“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为例,给出了具体的课程设计案例,以期为更多的案例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STEM教育 6E设计型学习模式 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STEM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nng(工程
学完第十章之后,同学们就要进入期末复习了。对于期末复习,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系统、有效地巩固七年级下册六章内容,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以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基于此,本刊特别策划了这期《如何系统复习七年级下册知识》。第九章和第十章是同学们刚学习的内容。我们在前面已有详细配合大家学习的文章和测试题,下面对前四章内容请四位有经验的老师分别给出系统复习的策略。
《中学生物教学》杂志2009年1~2期中刊载“渗透作用的实验设计”一文中,其实验设计非常巧妙,按文中提供的杠杆平衡原理亲自实施实验,实验效果的确非常明显。但实验设计美中不足的是未能证明蔗糖溶液中的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以至于学生弄不清究竟杠杆失去平衡的本质原因:有的认为只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鸡蛋膜内导致杠杆失去平衡;有的认为可能蔗糖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清水扩散的速度小于水分子向鸡蛋膜内的扩散速度使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是以生物学事实和现象为基础,通过科学思维获得的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学习生物学概念时需要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支撑,事实和现象等信息的获取,需要用到观察、实验等基本的科学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科学概念,需要用到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建模等科学思维方法。这些科学方法是建构概念、训练思维能力的核心方法,因此,科学方法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下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B.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C.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
摘 要 以“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一节为例,基于PBL教学法开展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巧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问题的逐级递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关键词 PBL教学法 生物学科学史 酶的本质 生物学教学  PBL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m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的提出既是学习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精心设计、优化问题,以问题导人新课,又以问题作为主线指导学生开展探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的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实现了课堂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