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着,只有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对历史课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而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而新课程实践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初中历史课尤其如此。因为,我们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不存在于今天,给人以陌生感;而学生年龄又小,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单纯画几条杠杠,写几句结论,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历史学习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方能乐其道。”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师生关系对立,势必使学生思维不活跃,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不高。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辈,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抛弃旧教育模式下高高在上的一面,给学生以爱的阳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它能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自觉主动地参加思维、理解、记忆、想象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因此,教师要以自身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感染、激发学生,并注意语言的风趣生动、体态的自然端庄,板书的简洁明了,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一种艺术享受。要尊重每个学生,适时地向学生流露自己的爱,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互助的教学气氛。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后,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如《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是这一课的重点,讲好该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出决定:“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聚精会神,达到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设计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这一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导语:我们知道1997年7月1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香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英国是如何一步步侵占香港的?
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适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设疑,步步紧扣,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想象、探讨、分析、归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在讲完赤壁之战后,笔者列出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曹军失败是“天意为之”,那晚又恰巧刮东风。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是天意,是因为曹军来自北方,水土不服。让学生讨论并进行辩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紧接着又让学生回答“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会失败呢?”从而完成对曹操的评价。这样,结合本课的主题,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了解的是过去的、已经不复存在的历史场景,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靠语言的描述和丰富想象才能完成。由于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用声、光、色等多种信号把人类积累的知识,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手、眼、耳、脑等感觉器官调动起来,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心态调节到最佳水平,让学生愿学、爱学,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初中历史课尤其如此。因为,我们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不存在于今天,给人以陌生感;而学生年龄又小,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单纯画几条杠杠,写几句结论,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历史学习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方能乐其道。”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师生关系对立,势必使学生思维不活跃,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不高。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辈,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抛弃旧教育模式下高高在上的一面,给学生以爱的阳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它能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自觉主动地参加思维、理解、记忆、想象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因此,教师要以自身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感染、激发学生,并注意语言的风趣生动、体态的自然端庄,板书的简洁明了,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一种艺术享受。要尊重每个学生,适时地向学生流露自己的爱,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互助的教学气氛。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后,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如《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是这一课的重点,讲好该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出决定:“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聚精会神,达到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设计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这一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导语:我们知道1997年7月1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香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英国是如何一步步侵占香港的?
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适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设疑,步步紧扣,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想象、探讨、分析、归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在讲完赤壁之战后,笔者列出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曹军失败是“天意为之”,那晚又恰巧刮东风。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是天意,是因为曹军来自北方,水土不服。让学生讨论并进行辩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紧接着又让学生回答“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会失败呢?”从而完成对曹操的评价。这样,结合本课的主题,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了解的是过去的、已经不复存在的历史场景,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靠语言的描述和丰富想象才能完成。由于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用声、光、色等多种信号把人类积累的知识,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手、眼、耳、脑等感觉器官调动起来,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心态调节到最佳水平,让学生愿学、爱学,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