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教学实际,讨论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生物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 B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
1 高中生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定位
笔者认为,情感不仅是指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更是指对生物学历史和发展,对生物学科所揭露的科学本质引起的个人情怀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包括爱、快乐、审美等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更是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的统一。一方面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领域的完整图像;另一方面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连续体。
2 高中生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遵循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激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
2.1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点上,生物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是必须做到以理言情,以实言情。例如在讲解“血糖的调节”时,可以介绍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是由我国的科学家完成的,这一壮举已载入史册,成为生物科学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讲“人类的基因组计划”时,介绍我国科学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使我国成为这一划时代科学创举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在讲杂交育种时,介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研究出的杂交水稻平均每年多解决约6000万人的粮食问题;在讲“细胞核移植”时,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将黑斑蛙的成体红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并使重组细胞发育成了正常蝌蚪,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如在讲“生物的多样性”时,我国的麋鹿、大熊猫、白鳍豚等十几种珍贵鸟兽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也由于无计划的采摘而枯竭了。通过这些材料增进他们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2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产生的,情境活动中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产生起综合作用,此即为“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生物教学中,可按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学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地学习。如通过分发各种种子让学生分组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又从中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指导学生观察氮、磷、钾无机盐缺乏时植物出现的病症,让学生学会对生长不良花卉进行及时“抢救”,初步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挂牌”,“悬挂鸟巢”以及走出校门进行“爱鸟周”、“环境保护宣传”、“植物资源调查”等活动,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的一草一木、爱鸟护鸟的科学道理,升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利用旧物、废物制作学具、生物模型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还能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通过开展讲座、召开生物科技新成就的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和最新发展动态,引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关注等。
2.3渗透生物学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在讲“中心法则”知识时,教师可以介绍以下一段生物学史: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病毒学家特明经过多年的研究,在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核酸“逆转录”假说:病毒能将其自身RNA逆转录成DNA,该DNA再指导宿主细胞的代谢,使宿主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当时生物学界普遍认为遗传信息总是从DNA转录成的,而不能反方向进行,因此假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特明努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假说,1970年他在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酶,揭开了致癌病毒的核心秘密。特敢于冲破传统和权威的束缚,去伪存真,大胆提出假说,精心设计实验加以证明,体现了真正的科学精神。再如在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生长素的经典实验时,可先介绍达尔文的胚芽鞘向光性实验过程和结果,然后师生共同对实验结果讨论推断,获得结论。接下来可以不继续介绍温特的实验,而是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历程自己去探究、设计实验,这时学生的思维就被积极调动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巡回指导、补充不足,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当学生的设计与当年科学家的做法不约而同,甚至超越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4关注生产、生活、科技、环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使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当前世界上面临着“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们的生态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生物学中生态学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惨遭破坏的一面,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如森林毁坏、草原沙化、水土流失、粮食危机、城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部分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等事实,再结合“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让他们意识到环境问题是每个地球人的事,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另外,还可通过开设青春期心理、生理健康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中有了自己的独特空间,生物教师有丰富的生物学文化,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广泛联系科技的生物学教育素材,有特殊的学科背景,以实验为基础的动手特性,这些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需要的是去努力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溶于教学之中,才能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达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 生物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 B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
1 高中生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定位
笔者认为,情感不仅是指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更是指对生物学历史和发展,对生物学科所揭露的科学本质引起的个人情怀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包括爱、快乐、审美等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更是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的统一。一方面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领域的完整图像;另一方面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连续体。
2 高中生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遵循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激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
2.1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点上,生物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是必须做到以理言情,以实言情。例如在讲解“血糖的调节”时,可以介绍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是由我国的科学家完成的,这一壮举已载入史册,成为生物科学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讲“人类的基因组计划”时,介绍我国科学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使我国成为这一划时代科学创举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在讲杂交育种时,介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研究出的杂交水稻平均每年多解决约6000万人的粮食问题;在讲“细胞核移植”时,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将黑斑蛙的成体红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并使重组细胞发育成了正常蝌蚪,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如在讲“生物的多样性”时,我国的麋鹿、大熊猫、白鳍豚等十几种珍贵鸟兽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也由于无计划的采摘而枯竭了。通过这些材料增进他们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2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产生的,情境活动中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产生起综合作用,此即为“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生物教学中,可按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学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地学习。如通过分发各种种子让学生分组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又从中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指导学生观察氮、磷、钾无机盐缺乏时植物出现的病症,让学生学会对生长不良花卉进行及时“抢救”,初步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挂牌”,“悬挂鸟巢”以及走出校门进行“爱鸟周”、“环境保护宣传”、“植物资源调查”等活动,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的一草一木、爱鸟护鸟的科学道理,升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利用旧物、废物制作学具、生物模型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还能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通过开展讲座、召开生物科技新成就的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和最新发展动态,引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关注等。
2.3渗透生物学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在讲“中心法则”知识时,教师可以介绍以下一段生物学史: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病毒学家特明经过多年的研究,在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核酸“逆转录”假说:病毒能将其自身RNA逆转录成DNA,该DNA再指导宿主细胞的代谢,使宿主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当时生物学界普遍认为遗传信息总是从DNA转录成的,而不能反方向进行,因此假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特明努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假说,1970年他在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酶,揭开了致癌病毒的核心秘密。特敢于冲破传统和权威的束缚,去伪存真,大胆提出假说,精心设计实验加以证明,体现了真正的科学精神。再如在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生长素的经典实验时,可先介绍达尔文的胚芽鞘向光性实验过程和结果,然后师生共同对实验结果讨论推断,获得结论。接下来可以不继续介绍温特的实验,而是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历程自己去探究、设计实验,这时学生的思维就被积极调动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巡回指导、补充不足,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当学生的设计与当年科学家的做法不约而同,甚至超越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4关注生产、生活、科技、环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使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当前世界上面临着“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们的生态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生物学中生态学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惨遭破坏的一面,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如森林毁坏、草原沙化、水土流失、粮食危机、城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部分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等事实,再结合“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让他们意识到环境问题是每个地球人的事,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另外,还可通过开设青春期心理、生理健康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中有了自己的独特空间,生物教师有丰富的生物学文化,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广泛联系科技的生物学教育素材,有特殊的学科背景,以实验为基础的动手特性,这些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需要的是去努力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溶于教学之中,才能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达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