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现代作家、诗人臧克家先生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下简称《闻》)一文自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来,其中所表现出的闻一多先生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和嫉恶如仇、英勇无畏的凛然正气与高尚情操激励和感染了无数青年学子。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与作者对文章主题的准确把握和结构的巧妙安排乃至对语言的熟练驾驭都是分不开的。此外,笔者还注意到,作者在使用有关材料时,多处是以直接引用的方式来展现。这样,对于闻一多先生崇高形象的刻画,无疑会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然而,其中一处材料的引用情况,笔者却以为值得商榷。
文章第三段,在表现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的治学精神时,文中这样写道:“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其中“漂白了的四壁”语出闻一多《静夜》诗句“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显然,作者在此引用的目的,无非是要让读者了解到闻一多先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学术研究,探讨如何才能给衰微的民族开出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而环境愈简陋,则先生身上表现出的品质愈高尚,精神愈感人。这样安排材料,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当笔者再次仔细阅读时,却总觉得所引材料所在的整个句子读起来有别扭之感。请看原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笔者拟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对其中引用诗句的情况略作探讨,以陈愚见。
《新课标考纲》中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其中“连贯”指的是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要求句子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紧凑严密,逻辑性强。“漂白了的四壁”这一句由偏正短语所构成的诗句,单独来看,意思清楚;而“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作为由两个单句所构成的单重复句中的因果复句,也并不难理解。一般情况下,当句子进行组合时,必须要考虑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这一问题,而以上所提到的两组句子的组合情况,也正是在语言的连贯性方面无法让笔者满意。
在“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个句子中,“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如果看成是一个单重复句的话,显然,从内容上,却看不出“它大开光明之路”和“漂白了的四壁”之间具有什么样的逻辑联系。所以,对两者的组合情况,也就只能作为一个中间出现停顿的单句来看待。
那么,在不考虑关联词“因”的情况下,“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的句子结构如何划分呢?按照划分句子结构的一般规则,那么这句话的主语是“它”,谓语是“开”,宾语是“路”和“四壁”,定语是“光明”和“漂白”,状语是“大”,没有补语。图示如下:
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乍一看去,作为一个双宾语的主谓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当仔细考查它的主干时,就会发现“它开路,四壁”这样的情况。“它开路”尚能理解,可是“它开四壁”则未免有些吓人了。说到底,仍然是逻辑上出了问题。
既然“开”不能作为“漂白了的四壁”的谓语动词,也就意味着“因它大开光明之路”和“漂白了的四壁”只能作为各自独立的句子来看待。而前面就提到,从复句的角度考查,看不出它们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那么只有退而求其次,从句子形式上来考查它们能否组合在一起。而显然,“它大开光明之路”作为主谓短语,“漂白了的四壁”作为偏正短语,一旦在同一个句子中紧挨在一起,则结构上前后显得并不一致。此种情况,仍旧与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要求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前后文句子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考查情况来看,不得不遗憾地说,《闻》文中对“漂白了的四壁”这一材料的引用情况无疑出现了重大失误。
这样看来,或者——“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样的句子,会不会是更合适的选择呢?
然而,其中一处材料的引用情况,笔者却以为值得商榷。
文章第三段,在表现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的治学精神时,文中这样写道:“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其中“漂白了的四壁”语出闻一多《静夜》诗句“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显然,作者在此引用的目的,无非是要让读者了解到闻一多先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学术研究,探讨如何才能给衰微的民族开出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而环境愈简陋,则先生身上表现出的品质愈高尚,精神愈感人。这样安排材料,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当笔者再次仔细阅读时,却总觉得所引材料所在的整个句子读起来有别扭之感。请看原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笔者拟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对其中引用诗句的情况略作探讨,以陈愚见。
《新课标考纲》中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其中“连贯”指的是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要求句子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紧凑严密,逻辑性强。“漂白了的四壁”这一句由偏正短语所构成的诗句,单独来看,意思清楚;而“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作为由两个单句所构成的单重复句中的因果复句,也并不难理解。一般情况下,当句子进行组合时,必须要考虑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这一问题,而以上所提到的两组句子的组合情况,也正是在语言的连贯性方面无法让笔者满意。
在“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个句子中,“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如果看成是一个单重复句的话,显然,从内容上,却看不出“它大开光明之路”和“漂白了的四壁”之间具有什么样的逻辑联系。所以,对两者的组合情况,也就只能作为一个中间出现停顿的单句来看待。
那么,在不考虑关联词“因”的情况下,“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的句子结构如何划分呢?按照划分句子结构的一般规则,那么这句话的主语是“它”,谓语是“开”,宾语是“路”和“四壁”,定语是“光明”和“漂白”,状语是“大”,没有补语。图示如下:
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乍一看去,作为一个双宾语的主谓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当仔细考查它的主干时,就会发现“它开路,四壁”这样的情况。“它开路”尚能理解,可是“它开四壁”则未免有些吓人了。说到底,仍然是逻辑上出了问题。
既然“开”不能作为“漂白了的四壁”的谓语动词,也就意味着“因它大开光明之路”和“漂白了的四壁”只能作为各自独立的句子来看待。而前面就提到,从复句的角度考查,看不出它们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那么只有退而求其次,从句子形式上来考查它们能否组合在一起。而显然,“它大开光明之路”作为主谓短语,“漂白了的四壁”作为偏正短语,一旦在同一个句子中紧挨在一起,则结构上前后显得并不一致。此种情况,仍旧与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要求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前后文句子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考查情况来看,不得不遗憾地说,《闻》文中对“漂白了的四壁”这一材料的引用情况无疑出现了重大失误。
这样看来,或者——“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样的句子,会不会是更合适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