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常规角度而言,写作是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它既来源于写作主体对生活的个性化观察与感悟,我笔写我心;也来源于丰富的积累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厚积而薄发。如果脱离了这两个源头,空事技巧,哗众取宠,就会自然而然地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以“感悟生活”和“充实积累”为前提,在文章的立意、选材、语言样式、结构样式等方面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创新为文,即“循源头活水,做个性文章”。
1 现状分析
1.1 对学生写作现状的分析。为了能科学而有针对地实施课题,我们首先对当前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作了科学理性的分析。首先是写作目的异化。写作不是为了表达心声,适应生活的需要,而只把其当作是应试的需要,写出的东西,只是为了给老师看,给考官看。其次写作选材立意小气化。主要表现为琐琐碎碎,见识短浅,只习惯于就事论事,对国计民生的淡漠与逃避,精神钙质的极度缺失。再次是学生精神世界的苍白与荒芜,没有广阔的视野,没有丰富的积累,没有深厚的底蕴,最后是表现手法的单调和陈旧。没有灵气,更无才气,读来如嚼蜡,面目可憎。
1.2 对写作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上述学生写作现状,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是舍本逐末,只把写作看成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体现,注重样式与技巧的花样翻新,而忽略了学生思想和文学素养的积累,忽略了写作的“灵魂”。二是没有科学而系统的写作训练计划,教师盲目教学,随心所欲。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不能轻视,便舍材料而进行审题训练,朝三暮四,不断地变换。学生无所适从,自然不会有浓厚的兴趣。三是指导与实践脱节。教师大讲特讲理论方法,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到如何照应、如何结尾,口若悬河;学生只能获得抽象的理论,一头雾水,根本激发不起写作的欲望。四是训练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意识,文题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学生无话可说,也产生不了写作欲望。五是评价尺度僵化滞后,对学生习作个性化表达不能给予理解及尊重,总是充当“第一作者”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而不是“第一读者”真诚建议。这样,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积极性受挫,只好违心地写一些虚假的、做作的文章。
归结起来一句话:当今的作文教学,学生写作文缺乏创新,教师教作文同样缺乏创新。
2 实施策略
2.1 感悟生活,在生命本色里纵情歌唱。生活是写作的土壤,任何脱离了生活感受的文章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没有生命的矫情之作。因此,我们首先让学生做作文“真情回归”系列训练,激发学生从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入笔,真情为文,诚信为人。我们拟定了“感悟亲情”“读懂师爱”“青春心事”等话题,鼓励学生勇敢地、自由地书写自己眼中的生命、自然、世界与人生的本色,写出成长中的真实的激动与感伤、欢笑与泪水、得失与喧嚣、幼稚与成熟、彷徨与追求。这样学生的作文一扫过去的闭门造车、无病呻吟,而是充满了生命本色的纵情歌唱。
2.2 品读经典,于深厚底蕴中谱写华章。作文的真谛在于积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经典阅读能够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精神建构,有着独特的功能。那些穿越了时空的美妙文字所闪现的人类智慧、人生感悟、人文景致、美文诗韵将会春风化雨般地陶冶和滋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使之在感动之后深切的洞察生活的真谛,形成深厚的人文积累。因此,我们先后举办了“先秦风骨”、“唐宋华章”、“三国风云”、“红楼梦语”以及“秋雨话题”等不同主题的读书活动,让书香弥漫校园。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经典文本中去领悟写作的技巧和章法,再拿起笔来抒写生活,积累的丰富则外化为视野的开阔、思想的丰盈、语言的流畅、形式的灵活,学生的写作自然而然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新意层出。
2.3 规范教学,从科学训练中学习创新。当今作文写出的文章多是缺少新意、千篇一律的新八股文和“克隆式”文章,主要原因是没有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一时的喜好,随意地盲目地进行教学。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一整套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习,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感悟生活训练、感悟前人思想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深刻思维训练、联想和想象思维的训练、灵感思维的训练等等。
同时,以课文教学的“新”带动学生写作的“新”,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倡导教师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为学生寻求创新作文的基点。比如,让学生在课文讲授前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写“课文初读印象”,在课文讲授之后写“课文学后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分析能力,又能够让他们将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课堂教授相比照,在比照中寻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鉴赏能力、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多元解读,比如在《边城》的教学中,让学生以“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填空的形式完成个性化理解,以鼓励创新。
此外,我们还从作文的细节入手,从 “立意的高瞻远瞩” “选材的不同凡响”“题目的标新立异”“结构样式的不拘一格”“语言样式的灵活生动”的方面进行多纬度训练,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要让学生的作品彰显出个性,必须立足学生本位,必须立足学生未来,在唤醒学生沉睡心灵的同时,有系统、有章法地进行实用性的操作。
1 现状分析
1.1 对学生写作现状的分析。为了能科学而有针对地实施课题,我们首先对当前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作了科学理性的分析。首先是写作目的异化。写作不是为了表达心声,适应生活的需要,而只把其当作是应试的需要,写出的东西,只是为了给老师看,给考官看。其次写作选材立意小气化。主要表现为琐琐碎碎,见识短浅,只习惯于就事论事,对国计民生的淡漠与逃避,精神钙质的极度缺失。再次是学生精神世界的苍白与荒芜,没有广阔的视野,没有丰富的积累,没有深厚的底蕴,最后是表现手法的单调和陈旧。没有灵气,更无才气,读来如嚼蜡,面目可憎。
1.2 对写作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上述学生写作现状,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是舍本逐末,只把写作看成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体现,注重样式与技巧的花样翻新,而忽略了学生思想和文学素养的积累,忽略了写作的“灵魂”。二是没有科学而系统的写作训练计划,教师盲目教学,随心所欲。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不能轻视,便舍材料而进行审题训练,朝三暮四,不断地变换。学生无所适从,自然不会有浓厚的兴趣。三是指导与实践脱节。教师大讲特讲理论方法,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到如何照应、如何结尾,口若悬河;学生只能获得抽象的理论,一头雾水,根本激发不起写作的欲望。四是训练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意识,文题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学生无话可说,也产生不了写作欲望。五是评价尺度僵化滞后,对学生习作个性化表达不能给予理解及尊重,总是充当“第一作者”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而不是“第一读者”真诚建议。这样,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积极性受挫,只好违心地写一些虚假的、做作的文章。
归结起来一句话:当今的作文教学,学生写作文缺乏创新,教师教作文同样缺乏创新。
2 实施策略
2.1 感悟生活,在生命本色里纵情歌唱。生活是写作的土壤,任何脱离了生活感受的文章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没有生命的矫情之作。因此,我们首先让学生做作文“真情回归”系列训练,激发学生从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入笔,真情为文,诚信为人。我们拟定了“感悟亲情”“读懂师爱”“青春心事”等话题,鼓励学生勇敢地、自由地书写自己眼中的生命、自然、世界与人生的本色,写出成长中的真实的激动与感伤、欢笑与泪水、得失与喧嚣、幼稚与成熟、彷徨与追求。这样学生的作文一扫过去的闭门造车、无病呻吟,而是充满了生命本色的纵情歌唱。
2.2 品读经典,于深厚底蕴中谱写华章。作文的真谛在于积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经典阅读能够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精神建构,有着独特的功能。那些穿越了时空的美妙文字所闪现的人类智慧、人生感悟、人文景致、美文诗韵将会春风化雨般地陶冶和滋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使之在感动之后深切的洞察生活的真谛,形成深厚的人文积累。因此,我们先后举办了“先秦风骨”、“唐宋华章”、“三国风云”、“红楼梦语”以及“秋雨话题”等不同主题的读书活动,让书香弥漫校园。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经典文本中去领悟写作的技巧和章法,再拿起笔来抒写生活,积累的丰富则外化为视野的开阔、思想的丰盈、语言的流畅、形式的灵活,学生的写作自然而然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新意层出。
2.3 规范教学,从科学训练中学习创新。当今作文写出的文章多是缺少新意、千篇一律的新八股文和“克隆式”文章,主要原因是没有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一时的喜好,随意地盲目地进行教学。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一整套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习,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感悟生活训练、感悟前人思想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深刻思维训练、联想和想象思维的训练、灵感思维的训练等等。
同时,以课文教学的“新”带动学生写作的“新”,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倡导教师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为学生寻求创新作文的基点。比如,让学生在课文讲授前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写“课文初读印象”,在课文讲授之后写“课文学后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分析能力,又能够让他们将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课堂教授相比照,在比照中寻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鉴赏能力、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多元解读,比如在《边城》的教学中,让学生以“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填空的形式完成个性化理解,以鼓励创新。
此外,我们还从作文的细节入手,从 “立意的高瞻远瞩” “选材的不同凡响”“题目的标新立异”“结构样式的不拘一格”“语言样式的灵活生动”的方面进行多纬度训练,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要让学生的作品彰显出个性,必须立足学生本位,必须立足学生未来,在唤醒学生沉睡心灵的同时,有系统、有章法地进行实用性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