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教学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f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中的瑰宝,它含义丰富,言简意赅。成语中有历史,有文学,有天文,有地理……可以说,成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掌握的成语越多,知识就会越多。在运用成语时,一个看似简单的成语,有时能胜过千言万语。掌握成语、运用成语,能提升一个人的素质、丰富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能力。例如,成语“绳锯木断”,“绳”用的是词语本意,那“绳之以法”中的“绳”呢?“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绳”是动词,做“制裁”解。那“绳”为什么能做“制裁”讲呢?有个成语叫“绳墨之言”,其中“绳”做“规矩、法度”解。为什么“绳”有此意呢? 《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受绳”指用墨线量过。想一想,这其中的奥秘也就明白了。但还有一个成语叫“绳其武祖”此中之“绳”是继承,“绳其武祖”是说“继承祖先的事业”。可见,要想透彻地了解、明晓成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再如,说人有才,会用“八斗之才、才高八斗”来形容。为什么“才”会用“斗”来形容呢?原来这个成语跟南北朝时的山水大诗人谢灵运有关。谢灵运恃才自傲,但他又对曹植极为钦佩,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此后,人们就用“八斗之才、才高八斗”指具有极高超文才的人了。我们知道“唇亡齿寒”的含义,“唇齿相依”也不陌生,但古人是怎么说的?《左传》上有这样一段话:“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古人说“辅车相依”不说“唇齿相依”,“辅”,颊骨,“车”,牙床,两者互相依存,比喻互相依存的事物。所以,要真正了解掌握一个成语,还真的不容易。
  比如“三拜九叩”中的“拜”,是古代的拜礼,古有九种拜礼,其中有一种叫“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是拜礼中最重要的。那么其他八拜是什么?是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再如“逐鹿中原”中的“鹿”,喻帝位。“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指畜类牝牡相诱。“狼烟四起”中的“狼烟”,是狼粪燃烧放出的烟,古代边防用来报警。“赤子之心”中的“赤子”,指初生的婴儿。
  成语中有学问,有知识,凝聚了我们祖先的大智大慧,有些成语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尺短寸长”“不耻下问”“满招损,谦受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开卷有益”“玩物丧志”等等,都深刻地启示着我们的人生。成语还有幽默,有情趣。郑人买履、画蛇添足、杯弓蛇影、叶公好龙等成语,不但让我们开心一笑,还会引起我们无尽的思考。有一个成语叫“生吞活剥”,说的是唐朝初年,枣强县尉张怀庆喜欢写诗,但又不肯下功夫,总是抄袭著名文人的作品。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还有一次,他把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郭正一和王昌龄的作品拿来,生拼硬凑,据为己有,有人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不仅是一个笑话,也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窃照抄别人现成的词句、理论、经验等等,而不知融会贯通。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陆游有一首诗叫《题斋壁》,其中有这样两句:“草赋万言那直水,属文三纸尚无驴。”其中“三纸无驴”就是一个成语。《颜氏家训·勉学》说:“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是说一个博士要买驴,先写买卖合同,博士写了三张纸了,居然还未见一个驴字,比喻行文哕嗦,通篇废话,不得要领。
  还有很多成语,都连着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传说、一个寓言。如“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指鹿为马”说的是赵高,“一诺千金”说的是季布,“孟母三迁”与孟子有关,等等。
  成语中有包罗万象的学问,有耐人寻味的趣闻,有百听不厌的故事,有启人心智的智慧。当然,想要了解掌握成语,进而丰富提高自己,那是需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铁杵成针、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要有一以贯之、不舍昼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的学习态度。
其他文献
我们这里探究的是求数列的有限的前n项之和。若为等差(比)数列,则直接用公式求和;若非等差(比)数列,则需寻找间接求和的方法。一般地,当数列的通项为分式时,常考虑用“裂项相消法”去求前n项和;当数列的通项恰好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相应项的积时,则必用“错位相减法”;当通项可分解成等差或等比数列相应项的代数和时,一般选用“分组求和法”。通过数列求和的教学,务必让学生把握求和的基本思维途径:抓通项—思变形
期刊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希望我的学生都喜欢学语文,于是,我留心观察、思考,发现在我的朋友中,那些热爱书写的人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珍爱生命中的每一寸暖阳,然后这份膨胀在胸口的情感自然地就写了下来,“这就是表达——因为有话要说就自然要表达!”所以我受到这样的启发:生活本来就是多彩的,只需要指给孩子看,如果帮助孩子发现了生活,热爱了生活,有了表达的欲望,那么孩子在写作的渴求上就会如同一块干透的海绵,所要传授的
期刊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孰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
期刊
新课程实施后,大家都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但这种气息并没有强大到让教室里使用新教材的师生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他们依然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痛苦挣扎。如何挣脱樊篱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实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课堂呈现出互动、激情、高效的特点,就必须紧紧围绕“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原则大胆探索和实践。  一、确定探究目标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整个过程
期刊
语文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需要,不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主动去探究。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的内驱力,它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视野、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应积极思考探索、激发兴
期刊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识字教学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之一,识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另外,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将会促进孩子的思维,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我是从以下几点做起培养学生识字兴趣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愿望,使学生乐于识字  我在教汉字“手”时,学生认清字形后,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匆匆过客,缺乏有效性,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
期刊
数学是揭示事物中数量与形体的本质关系与联系的科学,数学中的两大研究对象“数”与“形”的矛盾统一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数形结合”贯穿于数学发展中的一条主线,使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远。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这句话体现了“数”与“形”两者不可偏废的唯物主义思想。  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
期刊
目前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问题意识的培养。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我曾上过公开课《心声》,为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讲了契诃夫笔下的小万卡悲惨的
期刊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