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有足够的兴趣,那么他的成绩就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所以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魅力”,让学生从心底喜欢老师。要转变观念,爱护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吸引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因材施教,诱发兴趣;经常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提高兴趣;及时表扬颁奖,保持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关键词:转变观念 寓教于乐 创设情境 因材施教 表扬颁奖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动力,它会创造出奇迹。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基本的课程,孩子在学习语文时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拨动他们学习语文心弦的关键。
一、教师“魅力”,“追”出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中追“星”热此起彼伏,势不可当。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可利用个人魅力,使学生追“星”似地崇拜模仿教师,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教师既要品德高尚、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知识渊博,又要兴趣广泛、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紧跟时尚。这样,教师就能以自己某(几)方面的特长,感染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兴趣,使他们真心喜欢并从心底崇拜他(她),追“星”似地模仿他(她)的言谈举止,努力学习语文,一心想成为像他(她)那样的人。
二、转变观念,爱护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威严”教育为“愉悦”教育。一些语文教师习惯专家报告似的“威严教育”: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屏声静气。表面看,课堂秩序井然,然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敢大胆质疑,生怕冒犯教师威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抑制,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教师不可拔苗助长,给学生太多、太难的作业,使他们“疲于奔命”,久而久之,学生心生厌烦,学习兴趣便会荡然无存。
三、寓教于乐,吸引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图片、简笔画、电教设备等教具和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采取灵活新颖的授课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尽力使教材变“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原汁原味的语文环境,让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来刺激学生的思维,例如声音、文字、图像、色彩等。这种声情融会、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的方式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逼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好奇”,爱表现自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为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创设“发现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发现新知识。这好比导游要为游客选择游览的景点,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里去,把文章的前后段落联系起来思考;在此基础上,再拓展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从文章的脉络结构、谋篇布局、详略安排、主旨表达、写作技法等方面去思考、去提问。这样步步深入地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便会日见增强,提出疑难问题的质量也会日趋提高。教师还要对那些肯动脑筋、努力钻研课文、质疑问难质量较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藉此带动其他同学投入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并激发全班同学质疑问难的积极性,然后在这种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探索。
五、因材施教,诱发兴趣
教师如同一名演员,若只能一味地扮演同一个角色,再好的演员也让人乏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语文由“苦学”变“乐学”。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接受水平,整合教材,或增加、或补充、或删除、或修改,化难为简,使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应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六、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多渠道地接受语文信息。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读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各种报刊书籍,并指导学生撰写文章向报社投稿,也可以鼓励学生结交笔友,还可以鼓励学生组成兴趣小组,讲故事或笑话,收集成语,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七、表扬颁奖,保持兴趣
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不单以分数论英雄。对于各种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即使有点滴进步和成绩也要大力表扬。表扬的方式可以是上课前口头表扬,可以是批改作业时写评语进行书面表扬,可以是向学生家长进行电话表扬,也可以是在班内、校内张贴红榜进行表扬,还可以请学校领导在集会上颁发奖状、奖品进行公开表扬。表扬要公正、及时、公开、适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保持并“发扬光大”。朱熹有言:“教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又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快乐,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就能激发上进心、增强自信心,语文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转变观念 寓教于乐 创设情境 因材施教 表扬颁奖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动力,它会创造出奇迹。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基本的课程,孩子在学习语文时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拨动他们学习语文心弦的关键。
一、教师“魅力”,“追”出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中追“星”热此起彼伏,势不可当。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可利用个人魅力,使学生追“星”似地崇拜模仿教师,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教师既要品德高尚、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知识渊博,又要兴趣广泛、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紧跟时尚。这样,教师就能以自己某(几)方面的特长,感染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兴趣,使他们真心喜欢并从心底崇拜他(她),追“星”似地模仿他(她)的言谈举止,努力学习语文,一心想成为像他(她)那样的人。
二、转变观念,爱护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威严”教育为“愉悦”教育。一些语文教师习惯专家报告似的“威严教育”: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屏声静气。表面看,课堂秩序井然,然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敢大胆质疑,生怕冒犯教师威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抑制,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教师不可拔苗助长,给学生太多、太难的作业,使他们“疲于奔命”,久而久之,学生心生厌烦,学习兴趣便会荡然无存。
三、寓教于乐,吸引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图片、简笔画、电教设备等教具和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采取灵活新颖的授课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尽力使教材变“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原汁原味的语文环境,让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来刺激学生的思维,例如声音、文字、图像、色彩等。这种声情融会、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的方式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逼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好奇”,爱表现自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为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创设“发现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发现新知识。这好比导游要为游客选择游览的景点,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里去,把文章的前后段落联系起来思考;在此基础上,再拓展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从文章的脉络结构、谋篇布局、详略安排、主旨表达、写作技法等方面去思考、去提问。这样步步深入地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便会日见增强,提出疑难问题的质量也会日趋提高。教师还要对那些肯动脑筋、努力钻研课文、质疑问难质量较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藉此带动其他同学投入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并激发全班同学质疑问难的积极性,然后在这种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探索。
五、因材施教,诱发兴趣
教师如同一名演员,若只能一味地扮演同一个角色,再好的演员也让人乏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语文由“苦学”变“乐学”。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接受水平,整合教材,或增加、或补充、或删除、或修改,化难为简,使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应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六、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多渠道地接受语文信息。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读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各种报刊书籍,并指导学生撰写文章向报社投稿,也可以鼓励学生结交笔友,还可以鼓励学生组成兴趣小组,讲故事或笑话,收集成语,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七、表扬颁奖,保持兴趣
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不单以分数论英雄。对于各种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即使有点滴进步和成绩也要大力表扬。表扬的方式可以是上课前口头表扬,可以是批改作业时写评语进行书面表扬,可以是向学生家长进行电话表扬,也可以是在班内、校内张贴红榜进行表扬,还可以请学校领导在集会上颁发奖状、奖品进行公开表扬。表扬要公正、及时、公开、适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保持并“发扬光大”。朱熹有言:“教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又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快乐,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就能激发上进心、增强自信心,语文水平也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