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大学生的精神需要现状本文从尊重需要、交往需要、求知需要以及奉献需要四个维度进行调查和分析,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精神需要;大学生;现状;对策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的情況下,相对于物质需要而言,大学生更看重精神需要,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具有多重的精神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出现许多精神问题,诸如内心苦闷、彷徨,私欲膨胀,理想和信仰不坚定等等。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一、大学生精神需要现状
本次以长治学院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为保障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此调查选择了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随机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1份,有效问卷1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5%,其中男生92人,女生107人。
对长治学院大学生精神现状本文从尊重需要、交往需要、求知需要以及奉献需要四个维度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平均值加以计算,得出了大学生关于精神需要等级排列。(如下表)
由表可知,在大学生精神需要等级排序里,交往需要位居第一,排在最后的是求知需要,同时,尊重在大学生精神需要中表现的比较强烈,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较差。
二、大学生精神需要主要问题
1.交往需求较为盲目
调查结果表明,交往需要在大学生精神需要等级中处于绝对优势。大学生由高中步入大学,由相对封闭的环境走向开放,显得无所适从。交往中他们希望同学之间能够坦诚相待,彼此信任,然而部分大学生却过于看重利益。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时加以引导。
2.求知需求陷入误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求知需要在大学生精神需要等级中排列第四,非常劣势。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好专业知识,他们的需要日趋功利,希望习得具有操作性强的实践类知识以求尽快去适应社会。求知需求缺乏反映的是学生的精神空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求知需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求知需要。
3.自尊需求被过分强调
由表显示,自尊需要在大学生精神需要等级中位于第二位,处于相对优势。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被称为“天之骄子”、视为“掌上明珠”、处于“众星捧月”“高人一等”的地位,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尊重,同时也容易过度强调自我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大学生应秉着平等待人的态度,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4.奉献意识逐渐淡化
由上表可知,奉献需要在大学生精神需要等级中位于第三位,比较劣势。市场经济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大学生重物质享受,轻价值奉献,带有享乐主义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倡导奉献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奉献意识,为社会和他人多做贡献。
三、大学生精神需要发展对策建议
(一)抓主要矛盾,重视大学生的交往需要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交往需要在大学生精神需要体系中处于绝对优势,居于支配地位,是大学生最强烈的精神需要。因此,高校工作者要重视大学生的交往需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社团活动,保障更多有意义的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群体中增强彼此的交往;2.宿舍文化,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开展“文明宿舍”评选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文化氛围,满足他们的精神交往需要;3.志愿者活动,积极开展诸如“义务兑零”等志愿活动,使大学生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的满足他们的社会交往需要。
(二)统筹兼顾,把握大学生需要的多样性
就调查来看,虽然当前的交往需要在大学生精神需要中占据主要位置,但处于从属地位的精神需要如果被忽视的话,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抓重点着力解决好学生的交往需要,同时还应兼顾大学生的其他方面的需要,并以此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完善评价机制,保障大学生自尊需要
第一,完善考核机制。对大学生的评价要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测评,推选出各个领域的“小能手”,而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尽可能兼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自尊。第二,完善奖励机制。高校应秉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各种表现加以客观分析,及时、恰当的奖励,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能够获得鼓舞和肯定,使他们更有自信。
2.加强德育教育,倡导奉献精神,
据调查得知,大学生的自我奉献需要位于第三位,表明大学生自我奉献意识比较缺乏。马克思主义精神需要理论在关于人的价值观中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须通过对社会、他人的奉献得以实现。所以,高校教育者要积极倡导奉献精神,加强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学生的奉献意识。
3.与时俱进,带动学生求知需要
当下大学生求知欲望表现得并不强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采取“灌输——接受”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比较死板、乏味,学生对所讲内容只能一味的接受,难以激发兴趣。高校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坚持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孙佳,运用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D],大连:重庆交通大学,2010
[2]于珊珊,需要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元灿新,大学生需求视域下思政治教育层次性研究[D],福州:福州农林大学,2011
作者简介:杜肖露(1989.5—),女,山西长治,华中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思政。
【关键词】:精神需要;大学生;现状;对策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的情況下,相对于物质需要而言,大学生更看重精神需要,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具有多重的精神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出现许多精神问题,诸如内心苦闷、彷徨,私欲膨胀,理想和信仰不坚定等等。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一、大学生精神需要现状
本次以长治学院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为保障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此调查选择了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随机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1份,有效问卷1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5%,其中男生92人,女生107人。
对长治学院大学生精神现状本文从尊重需要、交往需要、求知需要以及奉献需要四个维度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平均值加以计算,得出了大学生关于精神需要等级排列。(如下表)
由表可知,在大学生精神需要等级排序里,交往需要位居第一,排在最后的是求知需要,同时,尊重在大学生精神需要中表现的比较强烈,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较差。
二、大学生精神需要主要问题
1.交往需求较为盲目
调查结果表明,交往需要在大学生精神需要等级中处于绝对优势。大学生由高中步入大学,由相对封闭的环境走向开放,显得无所适从。交往中他们希望同学之间能够坦诚相待,彼此信任,然而部分大学生却过于看重利益。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时加以引导。
2.求知需求陷入误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求知需要在大学生精神需要等级中排列第四,非常劣势。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好专业知识,他们的需要日趋功利,希望习得具有操作性强的实践类知识以求尽快去适应社会。求知需求缺乏反映的是学生的精神空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求知需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求知需要。
3.自尊需求被过分强调
由表显示,自尊需要在大学生精神需要等级中位于第二位,处于相对优势。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被称为“天之骄子”、视为“掌上明珠”、处于“众星捧月”“高人一等”的地位,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尊重,同时也容易过度强调自我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大学生应秉着平等待人的态度,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4.奉献意识逐渐淡化
由上表可知,奉献需要在大学生精神需要等级中位于第三位,比较劣势。市场经济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大学生重物质享受,轻价值奉献,带有享乐主义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倡导奉献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奉献意识,为社会和他人多做贡献。
三、大学生精神需要发展对策建议
(一)抓主要矛盾,重视大学生的交往需要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交往需要在大学生精神需要体系中处于绝对优势,居于支配地位,是大学生最强烈的精神需要。因此,高校工作者要重视大学生的交往需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社团活动,保障更多有意义的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群体中增强彼此的交往;2.宿舍文化,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开展“文明宿舍”评选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文化氛围,满足他们的精神交往需要;3.志愿者活动,积极开展诸如“义务兑零”等志愿活动,使大学生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的满足他们的社会交往需要。
(二)统筹兼顾,把握大学生需要的多样性
就调查来看,虽然当前的交往需要在大学生精神需要中占据主要位置,但处于从属地位的精神需要如果被忽视的话,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抓重点着力解决好学生的交往需要,同时还应兼顾大学生的其他方面的需要,并以此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完善评价机制,保障大学生自尊需要
第一,完善考核机制。对大学生的评价要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测评,推选出各个领域的“小能手”,而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尽可能兼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自尊。第二,完善奖励机制。高校应秉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各种表现加以客观分析,及时、恰当的奖励,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能够获得鼓舞和肯定,使他们更有自信。
2.加强德育教育,倡导奉献精神,
据调查得知,大学生的自我奉献需要位于第三位,表明大学生自我奉献意识比较缺乏。马克思主义精神需要理论在关于人的价值观中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须通过对社会、他人的奉献得以实现。所以,高校教育者要积极倡导奉献精神,加强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学生的奉献意识。
3.与时俱进,带动学生求知需要
当下大学生求知欲望表现得并不强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采取“灌输——接受”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比较死板、乏味,学生对所讲内容只能一味的接受,难以激发兴趣。高校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坚持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孙佳,运用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D],大连:重庆交通大学,2010
[2]于珊珊,需要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元灿新,大学生需求视域下思政治教育层次性研究[D],福州:福州农林大学,2011
作者简介:杜肖露(1989.5—),女,山西长治,华中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