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围绕问题做文章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师生的交往活动而实现共同学习、探究、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现代的教学模式是问题——发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探究书中的问题。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围绕问题做文章呢?
  
  一、认真备课,教师预设问题
  
  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明确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要善于把它们转化成问题。简化成教学的节点,保证一节课下来,能形成课堂脉络,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比如学习《景泰蓝的制作》,在第一课时如果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和“学习有顺序地说明”的话,可以将此目标转化成这样三个问题:①景泰蓝的特点是什么?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这一特点?③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简洁的导入之后,提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然后再回答。学生只要弄清楚了这三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
  教师预设的问题除了要体现教学目标,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外,还要注意:问题不能太笼统,内容不能重复、含混,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例如。教学目标“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就可以转化为“依次找出课文围绕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这样具体的问题。
  
  二、课前预读,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不仅来源于教师的预设,也可以由学生在预读的过程中提出。字词方面的问题学生可借助工具书解决,但有些工具书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提到课堂上来,师生共同学习解决,这可以借鉴某些讲座的方式,让学生递条子。
  
  三、带着问题,认真阅读
  
  带着任务和问题的阅读是最有效率的阅读。学生可以自由地速读、略读或者精读。也可用默读、朗读,分角色读或用课本剧的形式“阅读”课文,再现课文内容。要尽量养成学生阅读时动笔的习惯,标示段号。圈点批注。更要要求学生勤于动脑,对所提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不能让学生不读课文就直接喋喋不休地“分析”,进而渐渐养成不读材料就开始直接答阅读题的坏习惯。教师可以来回巡视,也可以站着观察,可以趁机板书演示。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读书,千万不能在学生阅读时不断地打岔,随意发号施令,不要干扰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破坏那种渐入佳境的阅读氛围。
  
  四、适时提问,循循善诱
  
  在一堂语文教学课中,随着师生问答的逐渐展开,课文内容会像变魔术般地逐个呈现,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会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适时的循循善诱的提问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咄咄逼人的提问会使学生如履薄冰:而单调乏味的提问则是给学生唱催眠曲,使学生恹恹欲睡。
  (一)先提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指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关系,关键性细节描写,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这些基本要素。提问基本问题是为了迅速抓住课文的基本内容,检查他们读书的用心情况。提问时要让学生合上书,如果连课文的一些内容细节的问题都答不上来,那就说明读书的情况非常糟糕。
  (二)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对立的事物往往互相排斥,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自身的矛盾或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回读课文,质疑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深。阅读选文《水浒》中《智取生辰纲》一节时,可以这样提问:“智取生辰纲的是晁盖、吴用等梁山好汉。为什么课文却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学生稍加思索就会说:“是为了反衬梁山好汉的聪明机智。”老师若再提醒学生结合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再思考,学生应该还可以得出,“为了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结论。
  (三)化难为易,深题浅问。阅读训练文段《雨说》有道习题:这首诗的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如果要求学生马上回答,他们会很茫然,感到无所适从。不妨先将它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当时的中国大陆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作者当时在中国吗?为什么有人把儿童比喻成“祖国的花朵”?副标题通常有什么作用?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而又层层推进。学生在联系了时代背景以及了解了作者的有关情况之后。一般会得出“副标题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表现了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这样的结论。可见问题的不同层次设计,可以降低难度,“逼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不要问诸如“二月春风像什么?几条垂下绿丝绦”等低幼的问题,也不要经常拿“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口头禅来发问,选择问根本没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不假思索的“对”或“是”,有的还拖个调皮长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不要反对学生接下句。爱接下句的学生是喜欢听老师讲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及时反馈的学生。
  事实证明,由问题引导的语文教学是高效的、实在的,是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要围绕问题做好语文教学的文章,既要在内容上重视“是什么问题”,又要在方式上注意“怎样提出问题”,运用一定的技巧,熟练掌握直问和曲问、顺问和逆问、单问和套问等的方式方法,把课堂教学的“问题”这一线索牵好。
其他文献
在林间人工放菌和挂笼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的基础上,分离受感染的光肩星天牛白僵菌菌株,对分离的菌株用电泳法进行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用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分离株进行分类,并进
本文分析了压阻型压力传感器的零点温产生的原因,并介绍几种补偿技术。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在学生的兴趣上“挖潜”,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求得教学的高效呢?  一、“自得”体验,催生兴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需要,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孟子主张读书“自得”,说:“君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需“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并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材中也设置“名著导读”这个环节,每次推荐三本中外名著,从中更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课外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一、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不足的成因及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教学古诗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夯实学生文化根基具有重要作用。怎样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读中感悟诗情,我们不断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一些具体做法与体会。    一、把握诗眼,读懂诗文    面对一首古诗,老师要带着学生走进文字。通过反复诵读,将诗词作品读通,将诗文读懂。抓住诗中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既理解了诗的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为控制害虫的危害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对同翅目害虫具抗虫活性的基因有三种来源,(1)植物:如植物凝集素基因、番茄抗线虫基因Mi等; (2)微生物:如异戊烯转移
介绍了一种新的碲镉汞晶体生长方法(即双相复合生长法)阐述了该方法的生长机理和生长过程,分析了生长过程了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总结了该方法晶体生长的特点,并提出了晶体生长过程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
在中国璀璨的诗词长河中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比如“诗酒现象”,酒精的热力可能会催发诗人的灵感,在酒精的刺激下诗人们平时不敢说的话可能也敢说了,所以大量的诗篇在浓郁的酒香中诞生。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自己呢,也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里再为同学们介绍除此之外的一种文学现象,那就是“愁”常与“楼”结合在一起的现象。  古人喜欢登楼,而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