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某倾斜建筑的地基加固纠偏施工方法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某住宅小区倾斜的工程案例,阐述了倾斜建筑的地基加固的治理方法。对建筑质量事故相关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可能导致建筑倾斜的原因逐个进行了计算和排查。明确工程事故原因后,选用了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治理效果。
  关键词:倾斜建筑;地基加固;锚杆静压桩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1. 1 建筑现状
  某小区B1# 住宅楼位于某市一土质边坡坡顶内侧,坡脚分布有国家次重型运营铁路。建筑物采用砖混结构,设计7 层,总高24. 1m。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埋深0. 8m,基底持力层为换填处理后的碎石垫层,厚2. 2m,碎石垫层下卧软弱层为高含水量的软塑状灰色软粘土,局部为可塑状红粘土。建筑物于2007 年施工,2008 年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上部结构出现倾斜和墙体开裂现象。墙体裂缝测量结果显示: 以竖向和斜向裂缝为主,多分布于门窗洞口、阳台、纵横墙墙体交界部位,少数裂缝较长, 宽度介于0. 60 ~ 1. 70 cm。建筑变形监测数据表明: 建筑整体倾斜率较大,基础沉降差约30 ~ 55mm。顶层外墙墙面(点) 水平向位移s 在80 ~ 120mm 之间,最大处向坡脚铁路方向倾斜124mm, 倾斜率达0. 51% ,接近国家0. 7% 的危房鉴定标准,危及到坡脚铁路运营的安全。
  1.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为一土质边坡,边坡坡角约45°,坡高约7. 0 m。建筑物位于边坡坡顶,坡脚分布有Ⅱ级次重型铁路。
  勘察钻探资料表明: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建筑物基底存在以灰色软粘土为主的软弱下臥层,土层类别、厚度分布不均, 从上到下依次为: ①硬塑状红粘土( 局部表层上覆薄层杂填土) ,分布不均,厚约2. 2 ~ 3. 5m, 呈褐红色、灰色,土体含水量较低; ②可塑状红粘土,含水量中等,厚度分布不均,呈灰色、灰红色; ③软塑状灰色软粘土, 厚度分布不均,含水量高且富含有机质。场地下覆倾斜基岩且埋藏较浅,基岩面从边坡坡顶向坡脚方向倾斜,倾斜角度约16 ~ 22°。基岩面倾斜导致基础软弱下卧层( 软塑状灰色软粘土)厚度不均,从坡顶至坡脚逐渐增厚,由12. 0m 渐变至15. 5m。
  2 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对基础工程而言,强度和变形是基础工程设计的两个控制条件,在满足强度的先决条件下根据拟建工程性质对变形指标进行控制。根据本工程地质条件,一方面建筑场地为土质边坡,建筑物作为其中子单元,场地边坡系统的状态对建筑物子单元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场地的稳定是建筑物基础稳定的前提; 另一方面,建筑物基底持力层软弱,下覆基岩面倾斜,地基可压缩土层厚度不均,也可能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可见影响建筑物基础变形的因素较多。为查明原因,需对相关可能的主要因素进行逐个分析,清楚关键问题后方能提出对工程治理有效的方案和措施。在本工程中有以下三方面因素要重点考虑。
  (1) 目前建筑场地土质边坡的稳定情况如何新建建筑位于土质边坡上,建筑物作为其中子单元,场地边坡系统的稳定状态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受力角度而言,新建的建筑物对边坡实质是一种加荷作用,应分析研究建筑物修建后场地边坡系统的稳定状态,建筑物是否会因场地边坡变形而导致基础失稳。
  (2) 地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能否满足强度要求建筑物基底持力层软弱,主要为软塑状粘土,富含有机质且含水量高,工程力学性质极差,是否会因软弱下卧层承载力不足而导致基础失稳进而致使建筑结构倾斜,墙体开裂。
  (3) 建筑物基底软弱下卧层厚度不均建筑物基底持力层为软塑状灰色软粘土,压缩性大,因场地下覆基岩倾斜,导致建筑物地基可压缩层厚度变化较大。可压缩层厚度的变化容易造成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影响建筑物倾斜程度。
  上述三个因素均可能导致建筑基础变形失稳而引发工程质量事故,针对不同因素相应有不同的治理方案,工程造价也有着较大差异。只有分析清楚工程事故原因,方能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
  2. 1 建筑场地边坡稳定分析
  场地为一土质边坡,建筑物通过基础将上部荷载传递于边坡上,场地边坡稳定是建筑物基础稳定的前提。若边坡不稳定,仅对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是徒劳无效的,必须对边坡进行支护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物的稳定问题。为此,以下分别对边坡在有建筑荷载和无建筑荷载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验算。验算时选取建筑物中部Ⅳ -Ⅳ剖面。验算结果表明,修建建筑物后边坡稳定,基础荷载作用对场地边坡稳定性有影响,但影响较小。
  图1 是边坡分别在有建筑荷载和无建筑荷载作用工况下,利用理正软件搜索到的最危险潜在滑裂面。从图中可知,在无建筑荷载工况下,边坡潜在滑动区域从坡顶线向里延伸至约17. 0m 处,潜在滑裂面半径为22. 43m,从软弱下卧层与基岩接触表面穿过,滑动安全系数为2. 45,计算结果表明,无建筑荷载作用时该边坡是稳定的。分析边坡在建筑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与无建筑荷载工况相比,边坡潜在滑动区域从坡顶向建筑物基础位置方向增大约5. 0m,滑动半径达到24. 48m,向更大范围和深层移动。但由于下覆基岩的约束作用,滑裂面不可能穿过质地坚硬的石灰岩,而从其表面穿过。在该种工况下,边坡滑动安全系数为1. 39。从边坡的两种工况看,建筑物的修建对边坡稳定系数和下滑范围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根据稳定系数计算结果并结合相关规范判定,两种工况下边坡均是稳定的,说明建筑物的倾斜与边坡稳定性关系较小。
  
  图1 有、无建筑荷载作用下边坡最不利潜在滑裂面(单位: mm)
  2. 2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复核
  根据规范对地基软弱下卧层( 软塑状灰色软粘土层) 进行承载力验算,验算中以碎石垫层下土体全为灰色软粘土的最不利情况考虑。通过建筑物承载力验算结果中可以看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略大于荷载值,满足工程要求。
  分析该建筑上部结构荷载布置情况,经计算上部荷载沿纵墙纵轴线方向分布比较均匀,而横向分布不均,荷载布置偏心。建筑物每套户型均在坡脚一侧有挑出1. 8m 的阳台,导致基础荷载坡脚一侧比坡顶一侧大(见图2) ,致使建筑重心偏离基础平面几何中心而外移。经计算,以建筑基础布置横向中心线为准,靠近铁路的坡脚一侧上部荷载达28872kN,而远离铁路的坡顶一侧荷载为27242kN,两侧相差约1600kN。将建筑基础视为一条形基础考虑,靠近铁路一侧荷载为123. 9kN /m,远离铁路一侧荷载为113. 7kN /m,应考虑建筑荷载分布不均对地基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坡脚一侧基础沉降量达334. 8mm, 而坡顶一侧基础沉降320. 6mm,两侧沉降量相差14. 2mm,由此造成建筑物倾斜0. 13% ,占现有建筑实测倾斜值的25%。
  
  图2建筑物荷载分布
  3 工程治理方案及效果
  3. 1 工程治理方案
  在治理方案的选择上, 经方案比选后, 采用掏土迫降法对建筑物主体结构纠倾和锚杆静压桩对地基基础进行托换加固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即先通过掏出部分沉降量较小侧的地基土,对建筑物进行纠倾治理,再用锚杆静压桩将荷载通过桩身传至下覆基岩,达到对地基软弱下卧层的托换加固,从而解决地基软弱下卧层厚度不均而引起的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3. 2 工程治理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纠倾治理和地基加固工程竣工后,2010 年7 月对该项目进行了后期边坡监测、建筑变形监测以及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等一系列工作。监测数据和鉴定报告表明,建筑场地边坡稳定、建筑倾斜率在逐步减小,地基沉降变形已基本停止,影响建筑物倾斜的因素已经消除,房屋最大倾斜率为0. 21% ,远小于国家《危险房屋鉴定标准》的0. 7%。截止目前,该项目经历了小区居民多年的入住使用,建筑结构稳定, 坡脚铁路运营安全, 居民普遍反映较好,治理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本工程治理造价进行分析: 若盲目采取措施对边坡进行支护治理,不仅对解决建筑倾斜徒劳无效,还会发生大量边坡工程治理费用; 若采用传统拆除重建的办法,所需工程费用更大。相反在工程治理之前,理清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分析清楚建筑物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等自身相关因素后,采用陶土迫降法和锚杆静压桩相结合的方案治理该建筑倾斜事故,费用比常规处理费用节约70% ,工期缩短120d,创造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工程总结
  本工程对建筑场地所在边坡稳定性、软弱下卧层强度和地基沉降变形等可能对建筑物倾斜有影响的因素作了验算分析,得出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后提出了经济有效的治理方案。后期跟踪监测表明,工程治理效果显著。回顾本工程的分析治理过程,有以下经验供同类工程参考。
  (1) 通过对场地边坡有建筑荷载工况和无建筑荷载工况下的计算分析表明: 边坡均处于稳定状态,修建建筑物不会影响到边坡的稳定,也不会造成建筑的倾斜变形; 而经过计算分析可知,倾斜基岩面上地基软弱下卧层厚度差异和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布置偏心是导致建筑物倾斜的主要原因。
  (2) 位于土质边坡上的建筑,当地基存在软弱下卧层且下覆基岩倾斜、埋藏较浅时,基础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较多,极易导致建筑物基础失稳而使上部结构倾斜。在分析基础稳定性时,应对边坡稳定性、软弱下卧层承载力、地基可压缩土层厚度及上部荷载的布置情况这些因素进行重点考虑。
  (3) 本工程基于对建筑物倾斜的相关因素充分分析研究,明确原因后采取了经济有效的治理方案。该治理工程表明: 对工程事故原因的准确分析和把握不仅是成功解决质量事故不可缺少的关键步骤,也是降低工程治理成本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技术经济的思想。
其他文献
【摘要】钻孔灌注桩易受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易发生质量事故,且其加固处理难度大,费用较高。找出其事故发生的原因,研究相应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事故;原因;预防和处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钻孔灌注桩的桩长和桩径不断加大,单桩承载力也越来越高,同时,也使单柱单桩的设计成为可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也随之发展起来,且无论何种工程建筑都离不开岩土工程。岩土工程的兴起,使得锚固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在岩土工程中滑坡现象经常出现,使用锚固技术可以防止滑坡而影响整个工程建筑。锚固技术包括锚索、锚杆以及其它结构,有时候会是单独进行滑坡治理,有时候会根据工程的需要而进行多种防滑技术的结合。锚固技术在深基坑、巷道、码头、边坡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在不断地实践工作中
期刊
创新企业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他可以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形成凝聚力、吸引力、发展力和市场竞争力。创新企业文化必须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以“人本管理”为基础,通过创建学习型
期刊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们的基本方略。在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我们重点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立法要坚持科学、民主,提高立法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利益关系将更加错综复杂,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任务还十分繁
期刊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任何社会的产物都无法摆脱文化的影响,建筑作为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更无法独立于文化之外,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可谓是影响深远。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含有深沉的文化哲理,表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心理构成。  关键字:天人合一大象无形意境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
期刊
摘要:以未确知测度理论为基础,对矿山的采空区危险性进行了评价,从工程状况和地质条件为出发点着手,对影响采空区稳定性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相关数据建立了未确知测度的函数。  关键词:采空区;置信度;采矿工程;危险性评价;未确知测度  中图分类号:TD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类大多是通过地下开采的方式来获取矿产资源的,理应全面法、留矿法、以及房柱法等空场类的方法在开采的过程中进行采
期刊
摘要: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房地产的投资者以房地产建筑项目的建筑商们在市场中所追逐的经济利益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管理性质以及管理目标也是存在差别的。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所关注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项目投资的费用,降低工程的造价始终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房地产招投标阶段以及签订合同阶段的阶段中,应该时刻具备控制项目投资的头脑,在认真分析并充分运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深圳市宝安区河流为例提出了推进河流治理的思路,即以大项目为主推动重点河流的治理,以“短、平、快”的小项目为补充加快对其余支流河限制防洪功能的局部“瓶颈段”实施整治,以片区污水支管网改造为主线,对各社区污水支管网和入户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实现正本清源、污水不入河,解决河水黑臭问题;同时实现河流治理逐年有进展、年年有成效。  关键词:深圳;河流治理;思路  中图分类号:P343.1 文献标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本文以《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为题,主要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有效对策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逐渐增多,对于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了当前我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现状以及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重点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之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之中,合理的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既可以有效的节约人力,又可以有效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又能加快施工进度。本文将简要分析我国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