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恭达老师心境极其恬淡、平静,却又深沉、多彩。谈起人生品格,他说他欣赏的品格:“正直、真诚、单纯”,再加“平实与宽容”。“一个艺术家到了一定的社会层面,要保持平常心很不容易”,他感叹着。他并不把“头衔”当回事,“艺术家最终靠作品说话,当了什么‘长’,只会助长你的优裕感,要时时清醒啊!”然而,他又坦率地表示:“这个‘长’要挂,是便于工作。职务不是荣耀,是一种责任。”看来他十分珍惜他的工作环境,他对朋友说:“我常想到自己是个幸运者。”
对恭达老师来说,艺术与管理的双重层面是他执着而苦涩地追求的事业。他道出两个鲜明的观点:一是他不把协会工作仅当作职业来做,而看成学问来做,这样才有创意,才能发展;二是他反对“玩艺术”,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严肃的,是现代人文品格的宣泄,人文精神的弘扬。所以,他每天的工作都很投入、充实。他将文化信念看作是生命信念,真实而充盈、从容又崇高。心灵的独到与精神的饱满令人感动!
他恋古,但不守旧;他天天与古人对话,但又时时吸收时代的新鲜空气。清逸、蕴藉、浑朴、平和、简静是他三十多年来砚边探索的艺术风格。“清逸”是他艺术审美的基本倾向。清逸赢得自然、平和、古雅、高踔、简静的书卷气息。平中求奇,风韵天成。对于书画印,恭达老师的美学思想是追求“清、拙、厚、大”。“清”则古雅,去“浊”、“俗”,显“逸”、“静”,风规自远也;“拙”则朴浑,无作气,胜于巧,熟笔易得,生拙难求,气韵生动也;“厚”则沉雄,去浮滑,强骨格,真力弥满也;“大”则精深,去小家气,生至刚、至中、至正的大家气,品位高古也。他的作品,碑帖相融,达到北“势”与南“韵”的有机统一,将恢宏的豪气与清畅的逸气结合起来;将碑的凝重苍茫、帖的醇雅精微、简的天趣率真结合起来,在充实中求灵透,于闲静里把握节奏,捕捉感觉中朦胧而又微妙的深层意象。
——叶应天
言恭达乃言偃后裔,深厚的学养、人生历练和诗书画印的全面浸染,造就了他宽广的胸襟和广博的艺术胸怀。
言恭达于篆隶书体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底,他以中锋用笔使其线条厚实、凝重,偶用侧锋取妍,得飘逸之恣。他承接张芝、小王、张旭、怀素、黄鲁直硬毫中锋用笔而来,更以长锋羊毫的裹锋用笔之法独创之,是将古人的“中锋”用笔之法运用于生纸、长锋羊毫的不同工具之中。中锋裹毫挥运,纤毫必究,其点画、线条,厚重如高峰坠石,坚不可移,飘逸似翔龙在天,仪态万千,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魅力。在气息、用笔的大处上,言恭达的大草艺术表现出超凡的艺术特色,在点画、线条、墨法等细微处,也表现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
用墨,也是言恭达大草书法的一大亮点,他尤擅用涩笔、渴墨、涨墨,甚至用宿墨,使书作更增添了风韵神采,妙尽天然,退去铅华。
言恭达的大草书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是他综合修养的艺术体现,是建立在他具有书法本体深厚功力之上,特别是其坚深的篆隶笔墨,运之于“裹锋”的用笔之法,使其整体书风高古而秀逸。草法的纯粹性,正寻绎了“简约”乃大草艺术乃至中国艺术的最高指归;字字连绵而字中笔断又巧妙处理好了“迟”和“流”的辩证关系;用长、短线条,大、小块面对空间的分割,增加了章法的变化和节奏的强弱,以达到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和超越同侪,力追古人的艺术境界。
——衡正安
言恭达的“一笔”草书最具哲学思想中的写意性与“道”之精神。他能在书法的矛盾中(创作状态下)抽象出生命的意义,从而体悟出生命境界,在道、艺中践行其人生的至高境界。正如孙过庭在《书谱序》中所曰:“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可见书法中的“道”与哲学中的“道”,其深层面是一致的,也是统一的。理解了这点,也就理解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也就理解了言恭达书法中追寻的人格精神,这就是中国艺术的特有方式——写意传统。
言恭达的书有一股清气、淡气。这说的是他书法的“内美”,即意境之美。意境其实是一种文化内涵在作品中的生发与彰显,意境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精神在作品中的自觉与冥契。我们溯源其书法的“法意”精神,他是从魏亚、汉三代,到钟鼎大篆,再到商代甲骨文的。在笔法上,他把汉三代深奥高古的笔意,于古法(有“道”之精神)中化解出今意,并能突破窠臼,自成风貌,于虚淡敦厚的点画中阐释出蕴涵大朴大美的大境界。我们在他的“真线”中,常常体会到那洋溢着生命情怀的宇宙之源,这“线”是充满着生气与精气的生命之线。
——石延平
言恭达早年以篆书名世,他是当代书坛最早进行写意大篆探索的书家。他的写意《散氏盘》笔墨淋漓,以涨墨强化线条张力和金石气表现,同时在结撰上又融入强烈的主体意识,在视觉造型中传递出时代审美趣尚,在大篆这一古老的书法审美领域开拓出自己的疆域。在当代不多的大篆名家中,言恭达无疑是取得较高成就并具有开拓性的代表人物。
作为对篆书古法研味的延伸,他在隶书创作领域也取得很高成就。他的隶书以《好大王碑》为基,强化篆书笔意,在保持《好大王碑》朴茂雄强的气势风格下,又强化引入了静穆之气,以闲逸的笔路和江左风尚传递碑版雄强气质。
言恭达对篆隶古法的研创并未停留在法古层次,而是在对篆隶古法的深入研味中寻觅和体悟表现性的审美向度,并在表现性中强化书法的生命感性经验。也正是在对篆隶古法的写意性审美价值追寻中,言恭达最终转向对大草的创作与探索,并以大草建立起他书法创作审美价值的中心点。
对篆隶古法的信守和创作审美价值的寻觅,使言恭达对大草的历史认同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他始终强调大草的篆籀古法,而他在草书创作中将篆籀气视作大草笔法的最高表现。他认为篆隶古法才是大草的主调,所以他的大草在整体上倾向于唐宋传统。他的草书以旭素为基,强化线条的纯粹性及由对篆籀气的崇尚所带来的力量感,同时又引入空间结构意识,化裁黄山谷,强化草书的空间表现。在草书文本形式上,他采用唐宋草书惯常的手卷形式,将时空结构表现相整合,融化草书大的章法结构和欹侧穿插咬合,体现出强烈的唐宋草书精神。言恭达大草的对篆籀古法的强调,显示出他对草书史的个体化分梳与洞见,这对当代草书创作尤其是大草创作无疑是有启迪意义的。
——姜寿田
责任编辑:陈春晓
对恭达老师来说,艺术与管理的双重层面是他执着而苦涩地追求的事业。他道出两个鲜明的观点:一是他不把协会工作仅当作职业来做,而看成学问来做,这样才有创意,才能发展;二是他反对“玩艺术”,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严肃的,是现代人文品格的宣泄,人文精神的弘扬。所以,他每天的工作都很投入、充实。他将文化信念看作是生命信念,真实而充盈、从容又崇高。心灵的独到与精神的饱满令人感动!
他恋古,但不守旧;他天天与古人对话,但又时时吸收时代的新鲜空气。清逸、蕴藉、浑朴、平和、简静是他三十多年来砚边探索的艺术风格。“清逸”是他艺术审美的基本倾向。清逸赢得自然、平和、古雅、高踔、简静的书卷气息。平中求奇,风韵天成。对于书画印,恭达老师的美学思想是追求“清、拙、厚、大”。“清”则古雅,去“浊”、“俗”,显“逸”、“静”,风规自远也;“拙”则朴浑,无作气,胜于巧,熟笔易得,生拙难求,气韵生动也;“厚”则沉雄,去浮滑,强骨格,真力弥满也;“大”则精深,去小家气,生至刚、至中、至正的大家气,品位高古也。他的作品,碑帖相融,达到北“势”与南“韵”的有机统一,将恢宏的豪气与清畅的逸气结合起来;将碑的凝重苍茫、帖的醇雅精微、简的天趣率真结合起来,在充实中求灵透,于闲静里把握节奏,捕捉感觉中朦胧而又微妙的深层意象。
——叶应天
言恭达乃言偃后裔,深厚的学养、人生历练和诗书画印的全面浸染,造就了他宽广的胸襟和广博的艺术胸怀。
言恭达于篆隶书体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底,他以中锋用笔使其线条厚实、凝重,偶用侧锋取妍,得飘逸之恣。他承接张芝、小王、张旭、怀素、黄鲁直硬毫中锋用笔而来,更以长锋羊毫的裹锋用笔之法独创之,是将古人的“中锋”用笔之法运用于生纸、长锋羊毫的不同工具之中。中锋裹毫挥运,纤毫必究,其点画、线条,厚重如高峰坠石,坚不可移,飘逸似翔龙在天,仪态万千,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魅力。在气息、用笔的大处上,言恭达的大草艺术表现出超凡的艺术特色,在点画、线条、墨法等细微处,也表现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
用墨,也是言恭达大草书法的一大亮点,他尤擅用涩笔、渴墨、涨墨,甚至用宿墨,使书作更增添了风韵神采,妙尽天然,退去铅华。
言恭达的大草书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是他综合修养的艺术体现,是建立在他具有书法本体深厚功力之上,特别是其坚深的篆隶笔墨,运之于“裹锋”的用笔之法,使其整体书风高古而秀逸。草法的纯粹性,正寻绎了“简约”乃大草艺术乃至中国艺术的最高指归;字字连绵而字中笔断又巧妙处理好了“迟”和“流”的辩证关系;用长、短线条,大、小块面对空间的分割,增加了章法的变化和节奏的强弱,以达到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和超越同侪,力追古人的艺术境界。
——衡正安
言恭达的“一笔”草书最具哲学思想中的写意性与“道”之精神。他能在书法的矛盾中(创作状态下)抽象出生命的意义,从而体悟出生命境界,在道、艺中践行其人生的至高境界。正如孙过庭在《书谱序》中所曰:“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可见书法中的“道”与哲学中的“道”,其深层面是一致的,也是统一的。理解了这点,也就理解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也就理解了言恭达书法中追寻的人格精神,这就是中国艺术的特有方式——写意传统。
言恭达的书有一股清气、淡气。这说的是他书法的“内美”,即意境之美。意境其实是一种文化内涵在作品中的生发与彰显,意境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精神在作品中的自觉与冥契。我们溯源其书法的“法意”精神,他是从魏亚、汉三代,到钟鼎大篆,再到商代甲骨文的。在笔法上,他把汉三代深奥高古的笔意,于古法(有“道”之精神)中化解出今意,并能突破窠臼,自成风貌,于虚淡敦厚的点画中阐释出蕴涵大朴大美的大境界。我们在他的“真线”中,常常体会到那洋溢着生命情怀的宇宙之源,这“线”是充满着生气与精气的生命之线。
——石延平
言恭达早年以篆书名世,他是当代书坛最早进行写意大篆探索的书家。他的写意《散氏盘》笔墨淋漓,以涨墨强化线条张力和金石气表现,同时在结撰上又融入强烈的主体意识,在视觉造型中传递出时代审美趣尚,在大篆这一古老的书法审美领域开拓出自己的疆域。在当代不多的大篆名家中,言恭达无疑是取得较高成就并具有开拓性的代表人物。
作为对篆书古法研味的延伸,他在隶书创作领域也取得很高成就。他的隶书以《好大王碑》为基,强化篆书笔意,在保持《好大王碑》朴茂雄强的气势风格下,又强化引入了静穆之气,以闲逸的笔路和江左风尚传递碑版雄强气质。
言恭达对篆隶古法的研创并未停留在法古层次,而是在对篆隶古法的深入研味中寻觅和体悟表现性的审美向度,并在表现性中强化书法的生命感性经验。也正是在对篆隶古法的写意性审美价值追寻中,言恭达最终转向对大草的创作与探索,并以大草建立起他书法创作审美价值的中心点。
对篆隶古法的信守和创作审美价值的寻觅,使言恭达对大草的历史认同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他始终强调大草的篆籀古法,而他在草书创作中将篆籀气视作大草笔法的最高表现。他认为篆隶古法才是大草的主调,所以他的大草在整体上倾向于唐宋传统。他的草书以旭素为基,强化线条的纯粹性及由对篆籀气的崇尚所带来的力量感,同时又引入空间结构意识,化裁黄山谷,强化草书的空间表现。在草书文本形式上,他采用唐宋草书惯常的手卷形式,将时空结构表现相整合,融化草书大的章法结构和欹侧穿插咬合,体现出强烈的唐宋草书精神。言恭达大草的对篆籀古法的强调,显示出他对草书史的个体化分梳与洞见,这对当代草书创作尤其是大草创作无疑是有启迪意义的。
——姜寿田
责任编辑:陈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