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小学自然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随着如今社会的科技发展与突飞猛进,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日新月异,在这个多变的社会环境里。我们再用过去的所学所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授现在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新世界,已经无法适应如今这个多变的社会,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求继承传统,但也必须得推陈出新。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自然学科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对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本文通过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孔子在《论语》中进一步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由此,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通前人未言之言,悟前人未悟之悟—这才是创新。
(一)设疑导析。即教师创设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小电珠》一课时,开始简单介绍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说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设疑:“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能让小电珠发光,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情景质疑。即教师创设问题和探索情景,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时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让学生求异质疑与创新求异,如教学《不倒翁》内容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师一上课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让他学生推倒自己课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推右推,不倒翁总是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东西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推也推不倒呢?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并油然而生。
二、关注学生思索,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法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而且还体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能在某些知识间建立联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有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又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
如教学《空气占据空气》内容时,其中有这样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璃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此时,可先让学生们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后,并在学生通过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教师这时可继续启发:“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学生们苦思冥想起来。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老师,“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这个学生边说边上实验台进行演示操作,结果他成功了。其实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
三、在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意识
学习自然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传统的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内容时,学生通过 “闻一闻”、 “看一看”、“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气味、颜色、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酒、盐水、白糖水、牛奶、醋、酱油等液体,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看——闻——尝,才是最合适的程序。通过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又如当学生在没有学习《花的构造》以前,从平时的生活中,语文课上,对花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这一课时,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大多数植物的花都由雌蕊、雄蕊、花瓣、萼片四部分构成。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花不一定都有这四部构造:有的只有雌蕊,而黄瓜花有的只有雄蕊,当学生有这新发现时感到非常兴奋。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再给他们讲“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识,学生并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总之,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方努力和配合。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与更新教学方法,树立新时期的育人观念,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行探索、求取新知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来说,要把学习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把学习新知识与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知识与运用知识。
一、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孔子在《论语》中进一步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由此,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通前人未言之言,悟前人未悟之悟—这才是创新。
(一)设疑导析。即教师创设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小电珠》一课时,开始简单介绍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说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设疑:“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能让小电珠发光,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情景质疑。即教师创设问题和探索情景,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时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让学生求异质疑与创新求异,如教学《不倒翁》内容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师一上课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让他学生推倒自己课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推右推,不倒翁总是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东西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推也推不倒呢?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并油然而生。
二、关注学生思索,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法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而且还体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能在某些知识间建立联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有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又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
如教学《空气占据空气》内容时,其中有这样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璃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此时,可先让学生们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后,并在学生通过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教师这时可继续启发:“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学生们苦思冥想起来。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老师,“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这个学生边说边上实验台进行演示操作,结果他成功了。其实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
三、在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意识
学习自然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传统的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内容时,学生通过 “闻一闻”、 “看一看”、“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气味、颜色、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酒、盐水、白糖水、牛奶、醋、酱油等液体,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看——闻——尝,才是最合适的程序。通过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又如当学生在没有学习《花的构造》以前,从平时的生活中,语文课上,对花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这一课时,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大多数植物的花都由雌蕊、雄蕊、花瓣、萼片四部分构成。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花不一定都有这四部构造:有的只有雌蕊,而黄瓜花有的只有雄蕊,当学生有这新发现时感到非常兴奋。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再给他们讲“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识,学生并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总之,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方努力和配合。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与更新教学方法,树立新时期的育人观念,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行探索、求取新知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来说,要把学习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把学习新知识与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知识与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