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褪了,但并没有彻底消失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斯洛伐克来说,与匈牙利一起回归西欧并没有彻底消除彼此的矛盾,摆脱了苏联模式与苏联控制也没有忘记苏联军队的“解放”。
  
  原东欧国家同苏联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充满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情感色彩。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两种色彩的承载物,如苏军解放纪念碑、苏军烈士墓,也成了衡量原东欧国家最近20多年社会转轨的一面镜子。在这方面,斯洛伐克既不像匈牙利、波兰那样几乎恨之入骨,也不像捷克那样似乎无所谓,它与保加利亚倒是有点类似,但主题的正面性又比后者更为鲜明。这些异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斯洛伐克社会发展和对苏情感上的某些特殊性。
  
  布拉迪斯拉发的斯拉文山丘上
  
  在我去的原东欧国家中,斯洛伐克现存的与苏联有关的纪念物可能是最多的。不仅如此,它们还依旧保持着正面的形象。其中,规模最大、建筑最高的一座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斯拉文山丘上。
  公元8世纪时布拉迪斯拉发就有斯拉夫人居住,从16世纪30年代起这里就是匈牙利的首都,直到18世纪末。除了老城之外,布拉迪斯拉发最显眼的景点只有两个:一个古老一些,它就是被称为“翻倒的桌子”的布拉迪斯拉发城堡,12世纪始建于多瑙河畔,18世纪时是哈布斯堡王朝著名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居住的城堡;另一个是新的,是在布拉迪斯拉发各处都能看到的苏军解放纪念碑。
  1938年“慕尼黑阴谋”之后不久,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斯洛伐克成立了一个为法西斯服务的傀儡政权。虽然斯洛伐克1944年8月发生了共产党人和游击队领导的民族大起义,但最终将德国法西斯赶出斯洛伐克的还是苏联军队。1945年4月底, 斯洛伐克全境解放。在这过程中,许多苏军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于是,在1957年~1960年间,布拉迪斯拉发人在市内最高的斯拉文山丘上建起了苏军解放纪念碑。主体碑柱高达39米,顶端是一个11米高的手举红旗的苏联红军雕像,碑下埋葬着在解放布拉迪斯拉发及周边地区战斗中牺牲的6845名苏军战士。纪念碑的底部是十几米高的方形塔座,朝南的一侧有个小门可以进到里面,外墙上刻着被苏联红军解放的斯洛伐克城市及时间,其中布拉迪斯拉发的解放日期是1945年4月4日。在与门相对的另一侧,有一组由八个场景组成的浮雕,分别反映的是斯洛伐克人英勇反抗和被苏联红军解放时悲喜交加的感人场面。纪念碑前面是一个圆形广场,立有多座雕像,既有欢迎解放者的斯洛伐克男女青年,也有搀扶着受伤战友的苏军战士。在通向纪念碑的双之字形台阶上还有一块长方的浮雕,表现的是五名苏联士兵,居中的一位正弯腰亲吻着军旗。雕像的两边分别用俄文和斯洛伐克文写着“在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战斗中牺牲的苏联英雄永垂不朽”。
  我无法判断斯洛伐克人对苏联的情感,可那座纪念碑仍旧完好地伫立在那里,连同其他雕塑和山坡上茂密的树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园,我想夏天这里一定会很漂亮。这样的景点在今天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是绝对不可能见到的。
  
  科希策中央车站前
  
  科希策位于斯洛伐克最东部赫尔纳德河右岸谷地,是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也是东斯洛伐克首府。1980年9月,著名网球女明星辛吉斯就出生在这里。由于地处东部,科希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最早被苏联红军解放的斯洛伐克城市。在苏联的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届民族阵线政府1945年4月5日成立,并通过了民族民主性质的施政纲领,科希策因而也被视为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与苏联结盟的起点。中心城区除了一条又宽又长的步行街之外,科希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正因如此,列车总站附近的苏联军人墓就比较显眼了。
  这里的苏联军人墓有两座。一座呈长方形的组合建筑,是士兵的集体墓葬。它的正面有四个六米左右高的苏军解放纪念碑,碑的顶端都是一盏四面有五星的灯罩,方柱下端两面是锤子与镰刀的浮雕,碑体的中间有苏联国旗和由苏联国徽、锤子、镰刀、麦穗、太阳和地球构成的组合浮雕。再往下,四面镶着方形黑色大理石,上面分别用俄文和斯洛伐克文刻着“向解放我们的苏联红军战士致敬,科希策市民,1945年”、“在为争取苏联自由和独立的斗争中牺牲的英雄永垂不朽”。在每个纪念碑前面,都有一个底座四面都是苏联国徽的照明灯和一个长明火盘。在纪念碑的后面,有二十多个水泥墓,正面黑底黄字镌刻着姓名、职务和牺牲日期。离此不远还有另一座苏联将军墓。它的主体建筑呈半圆形,中间是一个方形碑状物,正中间是一个石棺,石棺盖上写着“伊万·耶菲莫维奇将军,1945年1月19日解放科希策的苏联军队司令”。背景墙上写着“向那些为了他人能够活着而牺牲的人致敬”,字的下面是一颗五角星和象征苏军胜利的V字手形,两侧分别是一位军人和一位民兵的守灵浮雕。
  墓碑的位置、规模和上面的文字都表明,苏联军队在科希策曾享有无尚荣光。这种纪念与苏联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控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摆脱了这种模式和控制之后,斯洛伐克人又会如何看待这种纪念呢?碑墓一类的纪念载体虽然依旧存在,但却已破旧,没拆可也没修,更没有鲜花。在周边现代化建筑的映衬下,被冷落在街头路边的它们显得有些凄凉。
  
  其他小城镇中
  
  除了第一大和第二大城市之外,斯洛伐克的许多小城镇差不多也都有类似的苏军解放纪念碑和苏联军人墓。比如,位于斯洛伐克东北部山谷的莱沃恰。它是一座始建于13世纪的城市,虽几经战乱火焚,却几度重生,至今老城仍为古老城墙所环绕。在小城中心的麦司托拉·帕夫拉广场上有两座著名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市政厅和斯洛伐克规模最大的圣亚戈布教堂。在市政厅和教堂前方,就有一个十几米高的苏军纪念碑。它看上去很简陋,就是上细下粗的四方柱体,顶端是一颗红五星,中间偏下的地方有一个冲锋枪和橄榄枝交叉的黑色浮雕,再往下用俄文和斯洛伐克文写着:“解放我们的苏联红军永垂不朽,1945年1月27日,莱沃恰市”,“向‘哥特瓦尔’游击队战士致敬,莱沃恰劳动人民于苏联红军解放斯洛伐克十周年之际”。
  再比如,乘车从莱沃恰到科希策的路上,我在一个叫波普拉德—塔特里的小镇换车。在它的中心小广场上,我也看到了一个比较别致的苏军解放纪念碑。碑体也是方柱形,顶上四面都是红五星,底座不仅镶进了两门高射炮,而且四面有红五星和枪与橄榄枝交叉的浮雕,上面还有用俄文和斯洛伐克文刻着的“伟大的卫国战争英雄光荣”,“苏联军队光荣”。与其他几处不同的是,这座纪念碑前有几束鲜花。不过,总的看来,莱沃恰和塔特里的纪念物也如同科希策的一样,虽然没有被毁掉,却也没有维修,甚至在逐渐破旧。
  一段难忘的历史逐渐成为背景,守望者要么早已作古要么垂垂老矣。整体向西欧北美看齐的年轻一代不仅不再背负着过去的政治情感,甚至对这种情感有较强的厌恶。
  
  纠结在时空中的小国
  
  在原东欧国家中,斯洛伐克是回归欧洲最快的国家之一。它不仅加入了北约、欧盟、申根区,而且还加入了欧元区。这样一个社会发展全面掉头“向西”并走在前面的国家,之所以依旧保留着以往“向东”时的痕迹,最重要的原因是时空上与周边国家的纠结。
  斯洛伐克是人口500多万、领土不过4.9万平方公里的小国,被夹在捷克、奥地利、匈牙利、乌克兰和波兰之间。公元830年,斯洛伐克人和捷克人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帝国。帝国灭亡后,斯洛伐克人长期处于匈牙利人统治之下,后来还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1918年之后,捷克与斯洛伐克组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二战期间,斯洛伐克在纳粹德国的扶植下建立了一个法西斯性质的斯洛伐克国。二战之后,捷克斯洛伐克重建,与苏结盟并采取苏联模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斯洛伐克于1993年初才最终成为独立国家。
  斯洛伐克在独立之前,先后受制于匈牙利人、德意志人和捷克人,由此产生的情感矛盾在跨界民族地区特别明显。比如,斯洛伐克境内有近50万匈牙利族人。2010年,匈牙利议会通过方案,有匈牙利血统的人无需在匈牙利居住就可拥有匈牙利国籍。斯洛伐克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如果斯洛伐克公民申请匈牙利国籍,就将被剥夺斯洛伐克国籍。2010年7月斯洛伐克新政府上台后,斯匈两国在双重国籍问题上逐步达成共识,即通过国家间条约解决问题。相比之下,倒是东部的斯拉夫人似乎在历史上对斯洛伐克少有伤害。不仅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的时候,是苏联军队将整体斯洛伐克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放出来。正因如此,对斯洛伐克来说,与匈牙利一起回归西欧并没有彻底消除彼此的矛盾,摆脱了苏联模式与苏联控制也没有忘记苏联军队的“解放”。在这种时空纠结中,苏军解放纪念碑和苏军烈士墓似乎也成了斯洛伐克人的一种情感平衡器。
   (作者供图)
其他文献
最近,台湾岛内因“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否决民间出版教科书使用“日据”一词,引发激烈的“日据”与“日治”之争。“日据”与“日治”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台湾岛内错乱的历史观、国家认同观、是非观与价值观。以民进党为代表的绿营势力是坚决的“日治派”,其坚持使用“日治”的核心是要在历史上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为“台独”制造历史依据,并影响年轻一代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其影响下,反映中国史观与历史正义的“日据派
对于欧洲来说,2012年的新年将在艰难中度过。标准普尔2011年12月16日发表报告称,债务危机下的欧洲面临三种可能:一是欧洲领导人成功遏制危机的继续深化;二是欧洲经济温和衰退,但不影响其他地区;三是欧洲经济深度衰退,影响美国经济。  欧洲陷入烂泥潭,美国能否幸免?当下看来,前瞻性的政策支持和统一的货币财政体系,以及近期的资本回流,都减缓了美国的压力,债务危机似乎已经被掩盖甚至化解。但是,美国债务
11月2日,负责为19年前去世的土耳其前总统图尔古特·厄扎尔开棺验尸的法医称,有证据表明厄扎尔死于毒杀。  1993年4月17日,厄扎尔在办公室里意外死亡,去世时只有66岁。按理,这个岁数的政治家正处在政治生涯的鼎盛阶段,因此,他的突然离去,让家人颇感蹊跷。  最先提出质疑的,是厄扎尔的妻子。她指出,厄扎尔临死前饮用过柠檬汽水,但他的血液样本在事后意外失踪 了(也有人怀疑被调包了)。因此,官方最终
鸠山操之过急;菅直人回归现实,包括在中日关系上考虑不能再让日美同盟“漂泊”。    鸠山理想主义的破产    记者:今年6月初鸠山首相辞职后,国内曾有学者发表文章称,鸠山辞职意味着“民主党‘清新政治’假象的终结”,比如在基地问题上的对美“强硬”、“东亚共同体”、“日中美正三角形关系”(小泽一郎语)等,不过是为了欺骗舆论争取选票的手段,是“早就设计好的一个政治脚本”。而在取代鸠山的现任首相菅直人上台
3月27日,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问题特别国际会议在莫斯科召开。此次会议是“上合组织”倡导召开的首次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会议参与方众多:除阿富汗、“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之外,北约、欧盟、独联体等3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内的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结束时发表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阿富汗关于打击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和有组织犯罪的声明》及其行动计划。各方决定在禁毒、反恐及打击有组织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台湾政界颇为典型,善于权谋与算计,结果人算不如天算,他的“总统梦”与推动第三势力的政治愿望一个也没能实现。他敌我不分,敌友不分,以敌为友,视友为敌,搅乱政局,破坏泛蓝团结,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大局。他曾以一已之私裂解了国民党,今天又因“马宋个人恩怨”来裂解泛蓝。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宋氏做法,可能导致国民党重新失去政权,最后只能是毁了泛蓝,也埋藏了“宋家王朝”。他的一意孤行,也等于
多国部队的军事介入,使得利比亚战事由“内事”转为“外事”。  姑且不论混战其中的诸方孰是孰非,利比亚局势却越发成为国际政治中大小国关系的典型案例。曾经以放弃核武器为代价、试图与欧美大国握手言和的小小卡扎菲政权,未及享受应有的回报,即遭到狂轰滥炸,个人生死和政权存亡均难料定。  一个非核国家,应该拥核还是弃核?无论从国际安全理论,还是从国际防扩散实践的角度来说,后者都是不二之选。但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
民进党必掣肘,后续工作仍不易;五都选举在即,“大选”亦可期,成效对蓝绿双方都至关重要。    6月29日,第五次“陈江会谈”在重庆正式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与《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朝制度化与自由化方向迈出重要且关键一步。“ECFA牵涉部门之广泛、内容之丰富、问题之复杂、时程之紧凑、协调之艰难,在两岸协商史上极为少见”,海协会长陈云林以“一条充满鲜
一直以来,台湾当局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政策是“不与大陆联手”,自行维护钓鱼岛主权,但随着马英九上台以来两岸关系的改善,在两岸执政当局之间,对于联手保钓也存在一定的默契。    两岸官方存在一定默契  两岸执政当局之间虽无公开的合作保钓行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默契。一是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的政策默契。目前,两岸仍未就台湾的政治定位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存有一定的分歧。日本和岛内
希拉里访问缅甸,被合乎逻辑地与美国高级政要近期的一系列言行联系在一起。今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称中方在南海地区示强,各方应支持美国武装力量为维护南海自由通行而采取行动。7月,希拉里再次放言美国仍然关注南海的航行自由问题,要求中国就“九段线”做出澄清与解释。10月,希拉里发表《美国的太平洋时代》一文,多次提到海上通道安全和南海问题。随后,希拉里访问菲律宾和泰国。同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访问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