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复杂,情节事理单调、枯燥,教学方式刻板、机械,知识运用脱离生活,致使小学生怕学、不想学。如何“灵活”地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并且焕发它的生机和活力呢?我认为,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的“通过实践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要有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应用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一种乐趣,体验到一种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地学习。
一、情景要有现实性
数学来自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解决实际问题是日常生活实践的提炼和概括。教学的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常见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实际生活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所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和呈现形式也应是活泼多样有现实情景的,可以是文字、图画、表格、对话等叙述形式。这些解决实际问题与实际情况接近了,与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感情密切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
例如,教学一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了这样一些条件,“同学们去参观展览会,一共去了98人,一年级去了46人,二年级去了52人”,让学生口头补充问题,这类以现实的情景表达了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使其题材与形式趋于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向学生提供了从不同方位去收集信息(要求的问题和需要条件)为学生提供了筛选和利用信息的机会。如求二年级多少人就要知道一共去了98人和一年级去了46人;如果知道一年级去了46人,二年级去了52人,你可以求出什么?这样一题多练使学生初步接触 基本数量关系,为学习加减算式各部分关系提供了原始基础。
二、例题要有挑战性
现行教材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已考虑了新旧知识衔接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新知的思维阶梯不大,如果再做过多的铺垫暗示,势必将例题的思维训练价值挤得荡然无存。为此,要相信这些认知潜能,尽量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在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直接出示例题:粮店运来一些大米,第一天运来8袋,第二天运来240千克,两天一共运来多少大米?学生在尝试、讨论中发现:8袋和240千克单位不统一,无法解答。怎么办呢?让学生自行探索,最终补充了另一个条件“每袋重20千克”。这样可以求两天一共运来多少千克的大米;或两天一共运来多少袋大米?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两步解决实际问题的构建,深刻揭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关系。
三、问题要有探索性
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为学生设计了分析数量关系的线索是“充实或激活已有的经验与知识,把新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已经掌握的数学问题,联系运算含义选择算法这条线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按学生的思维特点去分析数量关系,避免了过程的严谨和成人化的分析。有利于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能展开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时,如“红蝴蝶8只,黄蝴蝶5只,红蝴蝶比黄蝴蝶多多少只?”充分利用学生在对应排列的两种颜色的蝴蝶中能判断哪种颜色蝴蝶多,多几个的经验,通过线段图唤醒学生的已有表象,数形结合,用学生能听懂能接受的语言“求红蝴蝶比黄蝴蝶多多少就是求8比5多多少,要从8里去掉5”,把求相差数转化成求剩余数,使求相差数的问题与减法有了联系,同时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形成。
四、练习要有应用性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实践设计练习,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产生愉悦、满足等情绪体验,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统计、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外出旅游等,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而且应用也相当广泛。
总之,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作者单位:淮安市涟水县徐集乡季安小学
一、情景要有现实性
数学来自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解决实际问题是日常生活实践的提炼和概括。教学的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常见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实际生活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所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和呈现形式也应是活泼多样有现实情景的,可以是文字、图画、表格、对话等叙述形式。这些解决实际问题与实际情况接近了,与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感情密切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
例如,教学一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了这样一些条件,“同学们去参观展览会,一共去了98人,一年级去了46人,二年级去了52人”,让学生口头补充问题,这类以现实的情景表达了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使其题材与形式趋于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向学生提供了从不同方位去收集信息(要求的问题和需要条件)为学生提供了筛选和利用信息的机会。如求二年级多少人就要知道一共去了98人和一年级去了46人;如果知道一年级去了46人,二年级去了52人,你可以求出什么?这样一题多练使学生初步接触 基本数量关系,为学习加减算式各部分关系提供了原始基础。
二、例题要有挑战性
现行教材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已考虑了新旧知识衔接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新知的思维阶梯不大,如果再做过多的铺垫暗示,势必将例题的思维训练价值挤得荡然无存。为此,要相信这些认知潜能,尽量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在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直接出示例题:粮店运来一些大米,第一天运来8袋,第二天运来240千克,两天一共运来多少大米?学生在尝试、讨论中发现:8袋和240千克单位不统一,无法解答。怎么办呢?让学生自行探索,最终补充了另一个条件“每袋重20千克”。这样可以求两天一共运来多少千克的大米;或两天一共运来多少袋大米?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两步解决实际问题的构建,深刻揭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关系。
三、问题要有探索性
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为学生设计了分析数量关系的线索是“充实或激活已有的经验与知识,把新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已经掌握的数学问题,联系运算含义选择算法这条线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按学生的思维特点去分析数量关系,避免了过程的严谨和成人化的分析。有利于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能展开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时,如“红蝴蝶8只,黄蝴蝶5只,红蝴蝶比黄蝴蝶多多少只?”充分利用学生在对应排列的两种颜色的蝴蝶中能判断哪种颜色蝴蝶多,多几个的经验,通过线段图唤醒学生的已有表象,数形结合,用学生能听懂能接受的语言“求红蝴蝶比黄蝴蝶多多少就是求8比5多多少,要从8里去掉5”,把求相差数转化成求剩余数,使求相差数的问题与减法有了联系,同时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形成。
四、练习要有应用性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实践设计练习,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产生愉悦、满足等情绪体验,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统计、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外出旅游等,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而且应用也相当广泛。
总之,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作者单位:淮安市涟水县徐集乡季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