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层次学生在建构和运用“感谢”图式时,能够完整地表征出图式内基本要素,并有效区别凸显性和非凸显性成分。在注意力定性梯度调整上,学生能够根据注意力分配情况,对不同突显度的概念进行区别性调整。但在注意力定量梯度调整能力上,学生之间出现分化。高职学生的图式增长操作能力存在欠缺,学生不能有效地对原图式进行拓展,图式运用较为僵化,灵活度欠缺。比较显示,高分组学生在分配注意力时,能使用多样化识解手段以突显出侧面概念。为描写侧面子图式,高分组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描述相关事体概念。
关键词:图式;注意力选择;注意力梯度调整;图式增长;跨图式关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C-0026-06
高职院校英语学习者语言基础普遍薄弱,运用能力欠缺,学习能力不足。为改善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学界从教师发展、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策略等三个维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针对高職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一般涉及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方面,司建国[1]、赵继政[2]、黄光芬[3]、袁荣儿[4]、操亦娈[5]、杨静怡[6]等学者分别对上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是,由于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这些研究未能深入探讨高职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使用过程中概念构建方式的共性与个性。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意象图式的构建为切入点,以江苏扬州某高职院校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命题作文进行文本分析,探讨“感谢”图式的概念内容与概念组织方式的异同,以期揭示高职英语学习者在概念构建方式上的特征。
一、理论背景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或图式,是人们通过降低描写精确性并摒除差异,从不同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是人们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归约性、结构性、动态性、抽象性的概念结构。在心理学界Piaget和Rumelhart等人影响下,Turner、Ungerer和Schemid、Langacker等认知语言学者发展了旨在研究认知主体概念构型的图式理论。图式具有结构性,是一个概念复合体。它不仅包含一系列概念个体,还包含概念间相对固定的关系。将图式理论引入语篇分析,通过研究图式构建方式,有助于厘清语言使用者之间概念组织方式和能力的异同。
本文讨论“感谢”图式。该图式抽象化处理了受惠者向施惠者表达谢意的行为。感谢行为的发生,往往源于特定行为个体获得了他人帮助或利益,使自己得到提高或成功。该行为出于受惠者内心的感激之情。
对“感谢”行为概念化处理后,其结构表征为图1。“感谢”图示由“施惠”事件和“馈谢”事件两个子图示组建而成。前者表征一个致使过程,即施惠者将特定利益转移给受惠者,并使得其产生某种有益变化。后者表征了致谢者受特定动机影响回馈受谢人的过程。这两个事件并非相互独立。“施惠”事件激活“馈谢”事件中动机因素,两者构成了因果关联,故图1用粗线箭头表征该关系。此外,两个事件中,施惠者与受谢者,受惠者与致谢者之间是相互对应的同一关系,故在图中用虚线表征。需注意的是,认知主体在构建“感谢”时,将“馈谢”图式置于注意力关注的焦点区域,成为“感谢”图式的侧面(profile)。图1使用加粗方框表示注意力的突显;而“施惠”图式因为不在注意力焦点区域,因此成为了识解“馈谢”图式的背景。
下文将基于“感谢”图式对学生的图式建构能力进行分析。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问题
(1)高职英语学习者的图式构建和运用能力特征。(2)高职层次、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概念构建、激活过程中的差异。
(二)数据搜集
本研究随机选取扬州某高职院校大一两个班级学生为样本,对其大学英语课程期末试卷的作文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受试入学英语水平较差,其高考英语均分以百分制计算为45.9分。本次作文考试参考《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标准,要求学生完成一篇90字左右应用文,感谢朋友从美国寄来衣服。作文满分15分。该作文内容与“感谢”图式关系密切,故以此为语料进行分析。本研究共收集有效作文样本65篇。使用SPSS22.0分析学生作文得分情况,该样本平均分为10.53,标准差2.20,数据偏斜度和峰度绝对值小于1,其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样本按得分情况分为两组,低于11分者为低分组,剩余样本为高分组。高分组31人,平均分12.42;低分组34人,平均分8.82。两组得分的标准差分别为1.03和1.44,比较接近。标准误为0.1842和0.247。两组数据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为检验高低分组的平均值差别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文对其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详见表1。作文成绩变量的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5的显著水平,变量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不含有0。这表明高低分组作文成绩有显著差异,高分组成绩优于低分组。
(三)结果与讨论
1.图式成分
为检验受试在写作中激活“感谢”图式并运用“施惠”和“馈谢”子图式进行描写的情况,笔者人工检索了65篇作文,收集数据。本文基于图式的内部概念导入项(internal conceptual header),即图式内行为或角色的指称,对图式使用情况进行判定。当文本出现指称施惠者、受惠者、施惠物、施惠动作等信息的词汇时,笔者断定其使用“施惠”图式;出现指称致谢者、受谢者、回馈物和回馈动作等信息词汇时,笔者断定其使用“馈谢”图示。例(1)摘自研究样本。(1a)使用人称代词you和me表征“施惠”图式的施惠者和受惠者概念。句中使用动词send过去时形式表征馈赠行为,并明晰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此外,名词shirts描写了施惠物的信息。(1b)则使用人称代词I和you分别表征致谢者和受谢者。在表征回馈行为动作时,(1b)使用言语过程动词express和名词thanks表达了情感回馈。基于上述信息可以断定,学生激活了记忆储存中的“感谢”图式及其子图式以构建概念。此外,样本中存在(1c)这样的表达。它也描写“馈谢”图式,但不同于(1b)中的情感回馈,(1c)中的回馈物是一个实体概念present。这样,情感类馈谢和实物类馈谢与“馈谢”图式构成了标记(token)与类型(type)的关系。 2.a. ...that you sent me those beautiful shirts from the States.
b.I’m writing to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you...
c.In return, i will sent a beautiful present to you
在对文本进行检索并计次统计后,我们将数据整理如下:
表2显示,两个小组使用“受惠”图式和情感型“馈谢”图式的频率相似,仅低分组一个学生没有明确使用“受惠”图式,其他学生都在文中运用两个子构式组织概念。这说明学生在写作中是激活并运用“感谢”图式以建构概念的。但在实物型“馈谢”图式的使用上,两个小组存在差异。为检验该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进行了卡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χ2=11.193,渐进方法的概率P值为0.001,遠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证明高低分组在实物性“馈谢”图式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区别。对该图式使用频率与作文成绩的相关系数检验发现,Pearson相关系数为0.460,显著水平为0.000,这表明两者间存在较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由此可以推论,虽然样本在事件描写时会激活相关图式组织概念,但高分组学生更擅长丰富子图式的标记用法以提高描写质量,获得更高的成绩。
3.注意力选择
确定图式成分后,本文检验受试对图式侧面的概念操作情况。Langacker指出,认知主体通过个人意志控制将注意力有选择的聚焦于某个认知域或域内某个实体上,从而产生了注意中心或焦点区域。这涉及认知主体在识解过程中的注意力选择。这是认知主体聚焦于与目标相关的经历而忽视其他方面能力。
该能力可体现为在图式概念中选择射体(trajector)和界标(landmark)。认知焦点被凸显,表现为射体,而基体成为识解基体的必要背景。这种识解能力在句法层面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主语——宾语、主句——从句关系的安排上。王寅[7]和束定芳[8]认为,射体往往做语法主语或主句,而界标为宾语或从句。基于此,“感谢”图式中被凸显的“馈谢”子图式相关概念应表现为主语或主句成分,而“受惠”图式的概念则承担宾语或从句成分。
4.a.I have received your presents.
b.Thank you for sending me such beautiful clothes.
c.I’m so happy because you give me a beautiful clothes.
d.I’m very happy to get your beautiful clothes.
e.The clothes that you sent me are beautiful.
f. When I received your beautiful clothes, I was very happy.
我们将样本中“受惠”图式描写情况整理、汇总为表3。样本中出现单一图式表达式,这都来源于低分组。如(2a)所示,该句通过SVO结构表征“受惠”事件,但不涉及“馈谢”图式的信息。这表明,单一图式表达式中只突显了“受惠”图式,违背了前文所论“感谢”图式侧面的原型性用法。对比鲜明的是,剩余60个样本都采用复合图式表达式,同时涉及两个子图式,如(2b)至(2f)所示。这五个表达式中,表征“受惠”事件的动词都不承担主句谓语。(2b)sending和(2d)to get做原因状语,(2c)give是原因状语从句的谓语,(2e)sent做定语从句谓语,(2f)received则是时间状语从句的谓语。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遵循图式的侧面原型性用法,选择突显“受惠”子图式。为检验“受惠”图式注意力选择的跨组别差异,我们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4.939,渐进方法的概率P值为0.026,小于显著水平0.05,证明高低分组在图式注意力选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的差异,复合图式表达式中“受惠”图式可以被切分为原因性——非原因性成分和状语成分——从句成分两类(见表4、5)。为检验语法和语义功能选择的跨组别差异,笔者分别对表4和表5数据进行卡方检验。表4数据结果显示,χ2=0.017,渐进方法的概率P值为0.026,小于显著水平0.05。这表明,高低分组别学生对“受惠”图式的句法形式选择并无显著区别。两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较简约的状语成分表达概念。而对表5检验结果显示,χ2=5.103,渐进方法的概率P值为0.024,小于显著水平0.05。这表明,两组学生在对图式的语义表达选择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分组学生在语义选择上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4)注意力的梯度调整
完成突显元素选择后,认知主体会对注意力进行梯度调整。Croft
关键词:图式;注意力选择;注意力梯度调整;图式增长;跨图式关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C-0026-06
高职院校英语学习者语言基础普遍薄弱,运用能力欠缺,学习能力不足。为改善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学界从教师发展、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策略等三个维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针对高職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一般涉及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方面,司建国[1]、赵继政[2]、黄光芬[3]、袁荣儿[4]、操亦娈[5]、杨静怡[6]等学者分别对上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是,由于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这些研究未能深入探讨高职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使用过程中概念构建方式的共性与个性。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意象图式的构建为切入点,以江苏扬州某高职院校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命题作文进行文本分析,探讨“感谢”图式的概念内容与概念组织方式的异同,以期揭示高职英语学习者在概念构建方式上的特征。
一、理论背景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或图式,是人们通过降低描写精确性并摒除差异,从不同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是人们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归约性、结构性、动态性、抽象性的概念结构。在心理学界Piaget和Rumelhart等人影响下,Turner、Ungerer和Schemid、Langacker等认知语言学者发展了旨在研究认知主体概念构型的图式理论。图式具有结构性,是一个概念复合体。它不仅包含一系列概念个体,还包含概念间相对固定的关系。将图式理论引入语篇分析,通过研究图式构建方式,有助于厘清语言使用者之间概念组织方式和能力的异同。
本文讨论“感谢”图式。该图式抽象化处理了受惠者向施惠者表达谢意的行为。感谢行为的发生,往往源于特定行为个体获得了他人帮助或利益,使自己得到提高或成功。该行为出于受惠者内心的感激之情。
对“感谢”行为概念化处理后,其结构表征为图1。“感谢”图示由“施惠”事件和“馈谢”事件两个子图示组建而成。前者表征一个致使过程,即施惠者将特定利益转移给受惠者,并使得其产生某种有益变化。后者表征了致谢者受特定动机影响回馈受谢人的过程。这两个事件并非相互独立。“施惠”事件激活“馈谢”事件中动机因素,两者构成了因果关联,故图1用粗线箭头表征该关系。此外,两个事件中,施惠者与受谢者,受惠者与致谢者之间是相互对应的同一关系,故在图中用虚线表征。需注意的是,认知主体在构建“感谢”时,将“馈谢”图式置于注意力关注的焦点区域,成为“感谢”图式的侧面(profile)。图1使用加粗方框表示注意力的突显;而“施惠”图式因为不在注意力焦点区域,因此成为了识解“馈谢”图式的背景。
下文将基于“感谢”图式对学生的图式建构能力进行分析。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问题
(1)高职英语学习者的图式构建和运用能力特征。(2)高职层次、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概念构建、激活过程中的差异。
(二)数据搜集
本研究随机选取扬州某高职院校大一两个班级学生为样本,对其大学英语课程期末试卷的作文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受试入学英语水平较差,其高考英语均分以百分制计算为45.9分。本次作文考试参考《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标准,要求学生完成一篇90字左右应用文,感谢朋友从美国寄来衣服。作文满分15分。该作文内容与“感谢”图式关系密切,故以此为语料进行分析。本研究共收集有效作文样本65篇。使用SPSS22.0分析学生作文得分情况,该样本平均分为10.53,标准差2.20,数据偏斜度和峰度绝对值小于1,其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样本按得分情况分为两组,低于11分者为低分组,剩余样本为高分组。高分组31人,平均分12.42;低分组34人,平均分8.82。两组得分的标准差分别为1.03和1.44,比较接近。标准误为0.1842和0.247。两组数据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为检验高低分组的平均值差别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文对其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详见表1。作文成绩变量的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5的显著水平,变量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不含有0。这表明高低分组作文成绩有显著差异,高分组成绩优于低分组。
(三)结果与讨论
1.图式成分
为检验受试在写作中激活“感谢”图式并运用“施惠”和“馈谢”子图式进行描写的情况,笔者人工检索了65篇作文,收集数据。本文基于图式的内部概念导入项(internal conceptual header),即图式内行为或角色的指称,对图式使用情况进行判定。当文本出现指称施惠者、受惠者、施惠物、施惠动作等信息的词汇时,笔者断定其使用“施惠”图式;出现指称致谢者、受谢者、回馈物和回馈动作等信息词汇时,笔者断定其使用“馈谢”图示。例(1)摘自研究样本。(1a)使用人称代词you和me表征“施惠”图式的施惠者和受惠者概念。句中使用动词send过去时形式表征馈赠行为,并明晰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此外,名词shirts描写了施惠物的信息。(1b)则使用人称代词I和you分别表征致谢者和受谢者。在表征回馈行为动作时,(1b)使用言语过程动词express和名词thanks表达了情感回馈。基于上述信息可以断定,学生激活了记忆储存中的“感谢”图式及其子图式以构建概念。此外,样本中存在(1c)这样的表达。它也描写“馈谢”图式,但不同于(1b)中的情感回馈,(1c)中的回馈物是一个实体概念present。这样,情感类馈谢和实物类馈谢与“馈谢”图式构成了标记(token)与类型(type)的关系。 2.a. ...that you sent me those beautiful shirts from the States.
b.I’m writing to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you...
c.In return, i will sent a beautiful present to you
在对文本进行检索并计次统计后,我们将数据整理如下:
表2显示,两个小组使用“受惠”图式和情感型“馈谢”图式的频率相似,仅低分组一个学生没有明确使用“受惠”图式,其他学生都在文中运用两个子构式组织概念。这说明学生在写作中是激活并运用“感谢”图式以建构概念的。但在实物型“馈谢”图式的使用上,两个小组存在差异。为检验该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进行了卡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χ2=11.193,渐进方法的概率P值为0.001,遠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证明高低分组在实物性“馈谢”图式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区别。对该图式使用频率与作文成绩的相关系数检验发现,Pearson相关系数为0.460,显著水平为0.000,这表明两者间存在较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由此可以推论,虽然样本在事件描写时会激活相关图式组织概念,但高分组学生更擅长丰富子图式的标记用法以提高描写质量,获得更高的成绩。
3.注意力选择
确定图式成分后,本文检验受试对图式侧面的概念操作情况。Langacker指出,认知主体通过个人意志控制将注意力有选择的聚焦于某个认知域或域内某个实体上,从而产生了注意中心或焦点区域。这涉及认知主体在识解过程中的注意力选择。这是认知主体聚焦于与目标相关的经历而忽视其他方面能力。
该能力可体现为在图式概念中选择射体(trajector)和界标(landmark)。认知焦点被凸显,表现为射体,而基体成为识解基体的必要背景。这种识解能力在句法层面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主语——宾语、主句——从句关系的安排上。王寅[7]和束定芳[8]认为,射体往往做语法主语或主句,而界标为宾语或从句。基于此,“感谢”图式中被凸显的“馈谢”子图式相关概念应表现为主语或主句成分,而“受惠”图式的概念则承担宾语或从句成分。
4.a.I have received your presents.
b.Thank you for sending me such beautiful clothes.
c.I’m so happy because you give me a beautiful clothes.
d.I’m very happy to get your beautiful clothes.
e.The clothes that you sent me are beautiful.
f. When I received your beautiful clothes, I was very happy.
我们将样本中“受惠”图式描写情况整理、汇总为表3。样本中出现单一图式表达式,这都来源于低分组。如(2a)所示,该句通过SVO结构表征“受惠”事件,但不涉及“馈谢”图式的信息。这表明,单一图式表达式中只突显了“受惠”图式,违背了前文所论“感谢”图式侧面的原型性用法。对比鲜明的是,剩余60个样本都采用复合图式表达式,同时涉及两个子图式,如(2b)至(2f)所示。这五个表达式中,表征“受惠”事件的动词都不承担主句谓语。(2b)sending和(2d)to get做原因状语,(2c)give是原因状语从句的谓语,(2e)sent做定语从句谓语,(2f)received则是时间状语从句的谓语。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遵循图式的侧面原型性用法,选择突显“受惠”子图式。为检验“受惠”图式注意力选择的跨组别差异,我们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4.939,渐进方法的概率P值为0.026,小于显著水平0.05,证明高低分组在图式注意力选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的差异,复合图式表达式中“受惠”图式可以被切分为原因性——非原因性成分和状语成分——从句成分两类(见表4、5)。为检验语法和语义功能选择的跨组别差异,笔者分别对表4和表5数据进行卡方检验。表4数据结果显示,χ2=0.017,渐进方法的概率P值为0.026,小于显著水平0.05。这表明,高低分组别学生对“受惠”图式的句法形式选择并无显著区别。两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较简约的状语成分表达概念。而对表5检验结果显示,χ2=5.103,渐进方法的概率P值为0.024,小于显著水平0.05。这表明,两组学生在对图式的语义表达选择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分组学生在语义选择上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4)注意力的梯度调整
完成突显元素选择后,认知主体会对注意力进行梯度调整。Cr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