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思品课堂教学,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快乐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构建生命力 激发交流互动 主动探究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放互动”和“主动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它们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思品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借助学生主动探索、变革、改造的主体活动,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其特征是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学习。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不只是教师讲授的主阵地,更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享受成长的主阵地,课堂要让“小鬼当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让政治课堂活起来,充满‘灵气’的政治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思品课堂教学呢?
一、重视并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教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能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新课改要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式教学环境。课堂上,我常常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这个问题请你来回答,好吗?”“这个问题你仔细想一想一定会解答的,再试一试好吗?”等等。在教学中,我常常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近距离地认真倾听学生意见,或互相对话式亲切交流,或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适时地鼓励、引导、点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这样,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敞开思维,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克莱﹒贝德福德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设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的新课程和新教材来看,它们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这为重建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能有新的改变,那么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比如在新课导入上,可以合理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笔者在讲述“磨炼坚强的意志”一框内容时,在新课导入时播放了一组2009年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上的照片。当学生看到各方阵战士们整齐的步伐、庄严的军威时,无不叫好。接下来我又播放了战士们阅兵训练的一段视频:战士们冒着40多度的高温,穿着特制的背心训练,其中一位战士脚上磨了好几个血泡,有的已经出血并且和袜子粘在一起,这时,羡慕就变成了敬慕。此时,让学生谈感受、谈认识,他们就敢说、愿意说,而且有话说。用这样生动、鲜活真实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感兴趣,爱看、爱听,容易接受新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电脑房,针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知识,将搜集到的资料用PowerPoint做成幻灯片,轮流展示给大家,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三、重视课堂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途径
活动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進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课程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感悟人生,培养能力,树立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从思品课教学来看,学生的课堂活动主要有:(1)小组讨论活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辩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角色扮演活动。当教材内容适合编写、表演小品时,组织学生认真看书,根据内容要求,分配角色表演,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3)课堂竞赛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组织生动活泼的知识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通过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课堂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探索锻炼、体验感受、思考发现,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四、让交流互动成为课堂动态的主旋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强调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教学即交流,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不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灌输式的传授,而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师生通过交流互动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不断“催化”生成新的知识;通过交流互动使学生的见解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提升;通过交流互动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整个课堂就成为多层次的信息交流系统,学生的思维在这里被激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进行九年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课的教学时,我针对当今校园攀比之风日益盛行,物质生活的富有使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粒粒皆辛苦”的现象,课前组织班里的摄影爱好者对校园内学生每日就餐浪费的情况和父母们在农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在工地和厂房、车间里紧张忙碌、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进行了拍摄,然后我将这些画面进行了一定的加工、整合,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学生望着一片狼藉的饭桌,再看看辛劳的父母,惭愧之情自然流露出来。我立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组织讨论:“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气氛热烈。课后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给同学们展示形象的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其中奥秘的兴趣。同学们在交流汇报中资源共享,甚至引发争论,在争论中更加深刻理解了材料中所蕴含的道理。整节课在师生、生生互动交往中,探究活动层层深入,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更全面、准确的认识,而且做到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到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既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科学品质。
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生命的颜色就是五彩缤纷。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生活、成长的舞台。学生要在这个舞台上享受成功的喜悦,追寻梦想的天空。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思品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凸现,个性得以张扬和舒展,在灿烂的阳光下沐浴着老师爱的阳光。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快乐,能不喜欢吗?精神上的喜悦会带来情感上的认同,在这里,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成长,这才是生本课堂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杂志社
关键词:构建生命力 激发交流互动 主动探究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放互动”和“主动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它们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思品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借助学生主动探索、变革、改造的主体活动,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其特征是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学习。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不只是教师讲授的主阵地,更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享受成长的主阵地,课堂要让“小鬼当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让政治课堂活起来,充满‘灵气’的政治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思品课堂教学呢?
一、重视并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教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能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新课改要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式教学环境。课堂上,我常常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这个问题请你来回答,好吗?”“这个问题你仔细想一想一定会解答的,再试一试好吗?”等等。在教学中,我常常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近距离地认真倾听学生意见,或互相对话式亲切交流,或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适时地鼓励、引导、点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这样,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敞开思维,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克莱﹒贝德福德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设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的新课程和新教材来看,它们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这为重建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能有新的改变,那么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比如在新课导入上,可以合理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笔者在讲述“磨炼坚强的意志”一框内容时,在新课导入时播放了一组2009年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上的照片。当学生看到各方阵战士们整齐的步伐、庄严的军威时,无不叫好。接下来我又播放了战士们阅兵训练的一段视频:战士们冒着40多度的高温,穿着特制的背心训练,其中一位战士脚上磨了好几个血泡,有的已经出血并且和袜子粘在一起,这时,羡慕就变成了敬慕。此时,让学生谈感受、谈认识,他们就敢说、愿意说,而且有话说。用这样生动、鲜活真实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感兴趣,爱看、爱听,容易接受新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电脑房,针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知识,将搜集到的资料用PowerPoint做成幻灯片,轮流展示给大家,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三、重视课堂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途径
活动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進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课程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感悟人生,培养能力,树立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从思品课教学来看,学生的课堂活动主要有:(1)小组讨论活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辩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角色扮演活动。当教材内容适合编写、表演小品时,组织学生认真看书,根据内容要求,分配角色表演,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3)课堂竞赛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组织生动活泼的知识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通过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课堂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探索锻炼、体验感受、思考发现,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四、让交流互动成为课堂动态的主旋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强调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教学即交流,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不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灌输式的传授,而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师生通过交流互动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不断“催化”生成新的知识;通过交流互动使学生的见解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提升;通过交流互动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整个课堂就成为多层次的信息交流系统,学生的思维在这里被激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进行九年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课的教学时,我针对当今校园攀比之风日益盛行,物质生活的富有使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粒粒皆辛苦”的现象,课前组织班里的摄影爱好者对校园内学生每日就餐浪费的情况和父母们在农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在工地和厂房、车间里紧张忙碌、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进行了拍摄,然后我将这些画面进行了一定的加工、整合,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学生望着一片狼藉的饭桌,再看看辛劳的父母,惭愧之情自然流露出来。我立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组织讨论:“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气氛热烈。课后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给同学们展示形象的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其中奥秘的兴趣。同学们在交流汇报中资源共享,甚至引发争论,在争论中更加深刻理解了材料中所蕴含的道理。整节课在师生、生生互动交往中,探究活动层层深入,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更全面、准确的认识,而且做到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到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既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科学品质。
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生命的颜色就是五彩缤纷。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生活、成长的舞台。学生要在这个舞台上享受成功的喜悦,追寻梦想的天空。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思品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凸现,个性得以张扬和舒展,在灿烂的阳光下沐浴着老师爱的阳光。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快乐,能不喜欢吗?精神上的喜悦会带来情感上的认同,在这里,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成长,这才是生本课堂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