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m_197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学回家要经过很长的一段路,每天坐着公交车,行驶过宽阔的公路,日复一日。放学总是日暮时分,车窗外落日的样子也总是那么相似,悬在一栋栋的高楼空隙里,懒懒的。有时很幸运,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半开了窗,看着窗外匆匆回家的人们,总会觉得日子过得平静又踏实。
  车并不总是在主干道上行驶,有时候会拐进幽深而狭窄的小巷,那风景就更是有趣。一进入小巷子,感觉时间都变慢了。巷子里弯弯曲曲的老街道纵横交错,各种营生都应有尽有,各种小买卖都在开张。老旧的小区门口永远是一堆堆的老年人,有点着烟卷、拄着拐杖看象棋的,有戴着老花镜翻阅报纸的,那张报纸仿佛看了几个世纪都还没翻页。挂着花花绿绿插图的报刊亭边,还有几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拉着永远拉不完的家常。我知道,经过这个小区,转过街角,还有一个装饰得像充气城堡一般的公共厕所。外面长期停放着外卖小哥的电动车,转角本来就拥堵,加上停放参差的电动车,速度就更慢,公交车司机不停地摁着喇叭。缓行的车让别人急躁,却给了我欣赏窗外世界的时间。不远处还有一个鲜鱼铺子。铺子里雪亮的灯光下,有个光头胖子穿着防水裤,手脚麻利地把一条条鱼刮鳞剖洗,动作极为娴熟。他的旁边,家庭主妇们也如我一样,呆呆地看着。这一切都如看汪曾祺先生的小说。
  如果是春天,路边的洋槐花经常是一夜间就全部开了,粉白嫩黄地悬在行人头上,醉人的甜香直冲人的鼻子。这种情景让我无数次回忆起家乡的一条小路。回忆中,这条路是村西头的人出村必经之路,路旁是数亩桃园,园外的篱笆上爬满刺瑰,初春时节,群花绽放,蜂蝶陶醉其中,路上铺满了被过路顽童打落的花瓣。大人抱着孩子,贪婪地吸纳着这难得的好空气,一时间花如雨下,暖风袭人,蝶醉春风,将这灰白的青石街道打扮得热闹非常。三月多风,在晴朗的日子里,若是远望,一群孩子引着线在路口放风筝。有时赶上风大,线断了,也只能是“莫使东风怨别离”了。天上的风筝晃晃悠悠,忙坏了追风筝的人,孩子们一群群在地上追赶嬉闹,整个村子都被吵得头晕。
  记忆里,路尽头的大梧桐树下是盛夏避暑的好去处。夏天放学后,携两三好友,拿一盒弹珠圆卡跑到树下畅玩,有时兴起,直接站在石桌上,学着戏台上的古人走几步,咿咿呀呀几句,俨然像一个高中皇榜的书生。后来,不知不觉中,小路上一块块青石板被水泥磨平,盖上厚重的水泥板,上面是统一的图案和工厂地址电话号码,让人失去了想象的能力。路边耸起一幢幢房屋,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好像家家户户都藏有珍宝,不敢漏财。后来那棵树倒了,至于为什么倒了,没人知道,只知道那个地方被开辟成一个沙场,终日里机械声作响,周围是一堆堆高耸的沙丘。没有了大梧桐,没有了蝉鸣,也没有了石桌石凳,没了高中皇榜的得意书生,也没有了草丛里肆意乱跑的黄犬。
  这似乎对大家的生活影响不大,但于我的心灵却有了几多的失落,心头的空洞在村落逐步向城市化的过渡中越来越大,只能偶尔感慨几番。“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深巷中”,这样的生活越来越遥远,越走越遥远。这条路早已在心的深处,只有我知道,它不仅仅是一条路。
  数年后,我依然会记得这条路么?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从这条路走出去,挥不掉的是草长莺飞、漫天纸鸢,还有那些年的春风十里桃花路。一路烟雨,一路乡愁。《花样年华》里,周慕云和苏丽珍也相遇在一条小路上。逼仄的街道,黄昏的灯光,穿着旗袍与西装的男女,在卖云吞面的小摊旁相遇,擦肩而过,留下满地斑驳的光影。这样的路在王家卫的慢镜头下冷清又喧嚣,路上的人一言不发,却胜过大段大段的独白。
  由此又想到一个词——烟火。烟火,是闲情几许,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是追寻,是相遇,是相离。曾在一个夜晚和家人在路边的烧烤摊吃饭,夜色肃静,我们等到人群都差不多散去了,才沿着小路,慢慢向家的方向走去。爸爸喝的有些醉意,平时不苟言笑的他,挽着我和妈妈的手臂说:“我们三个人要一直这样走下去,永远在一起。”我看着昏黄路灯下他和妈妈的脸庞,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熟悉与温暖。这条归家的路聚集着尘世的烟火,平凡而动人,构成了美丽生活的最基本要素。
  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路上,看过天桥下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微妙淡漠的神色后就会知道,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故事。从此岸到彼岸,从这边到那边,不经意间洒落了些心事,于是来往的路人从此多了牵挂与惦念。龙应台的《目送》里,有许多对于路的描写。月光下积了水洼的青石板街道,儿子远去时曲曲折折的小路……这些路在她的笔下真挚而动人。我想,路之所以能牵动我们内心的情怀,大概就在于它承载了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吧!
  车厢内依然拥挤,晚风依然漫不经心,路过最后一个小区门口时,突然看到有人在小区空地上放烟花。烟花在夜幕下绚烂地绽开又落下。又到歲尾,这种新旧相接的时候总给人复杂感受,一半是时光流逝的伤感,一半是迎接新年的企盼。我看到很多人的脸上渐渐泛起了几多的笑意,也许他们想起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美丽故事,这成了烟花下心照不宣的秘密。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从来处到归处,你我沿路走过,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这种种痕迹也成了自己独特的路。
其他文献
珍贵的沉香在动摇之下烧成了木炭,回想过往有多少美好都在一念之间被轻率地丢下。  高尚之德如云山苍苍,圣洁之风似江水泱泱,坚贞之格同青山巍巍,淳朴之心如流水绵长,世事或许纷扰器喧,诱惑又总在路上,但是无论如何请不要轻易动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请带着心中“沉香”坚定向前。  他是污泥中的一株芙蓉,他深爱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辅佐君主夙兴夜昧,日夜操劳,向楚王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后
期刊
过去,就是那样了,再怎么寻找也寻找不到。这无疑是一种很消极的想法。  人类拥有回忆。  如果面前放有一串葡萄,有人会挑又大又甜的先吃,之后再吃那小的、酸的,即使后几个葡萄的滋味不那么可口,他也拥有了对开始时那些又大又甜葡萄的美好记忆。  有的人选择希望。同样一串瑕瑜混杂的葡萄,先挑小的、酸的吃,即使酸掉了牙,他也不会抱怨,因为他知道还有最后几个又大又甜的葡萄芳甜满口,之前葡萄的酸涩并不会影响他对希
期刊
春寒料峭,城里的花开始争先恐后地打苞。白玉兰、紫玉兰、梅花和海棠花一个个吐出了新颜色,连柳树也张开了眉眼。我打电话给老家的奶奶,请她到城里来看花。奶奶说:“乖孩子,我要种棉花呢,现在播下种子,秋天才能长出你喜欢的白云一样的棉花。”  我想象着奶奶在电话那头说话时微笑的模样,也能想象到她在棉花田里忙碌的样子。每年春天,荠菜花刚刚才开,马兰头从土里冒出新叶子的时候,奶奶就要去田里准备棉床了。她把筛细了
期刊
人生于世,俯仰之间,若碌碌终日,不懂思考,便是一具白白存世的躯壳,如行尸,若走肉,有身而无心。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思想、会思考。有时面对窗外喧嚣的世界,我们这样问自己:究竟我是为何存在?有时面对静谧夜空的繁星,我们也会问自己:我们存在为了什么?我的答案是,我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华丽的躯壳,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善总结、能做事的人,成为一个“行成于思”,对社会有
期刊
家乡的路是最熟悉的。闭上眼,田埂村庄,大路小路,每一个分叉口都清晰可见,我曾自信满满:在这里我不会迷路。  顺着这条走了四十多年的大路骑车由东向西行走,我心情舒畅,哼唱着喜欢的小曲儿,任凭风掠过耳旁。两旁又在修路,不知已经是多少次重修了。记得最先是土路,大多数人开“十一号”,鲜有骑自行车的。后来修成可以两车并行的柏油路,我和老师同学曾经踏着新修的路面,步行着去城里第一次看五光十色、美丽灿烂的烟火,
期刊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喀嚓、喀嚓”的马靴,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了。我对大我三岁的哥哥说:“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  爸爸一穿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在大厅停下来,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到书房里唱诗给我们听,讲故事给我们听。  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
期刊
2005年冬天,姥姥终于走完了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尘归尘,土归土。  我年少时在父母身边长大。那时候,人们大都囿于一方土地,在一天就能看完一辈子的生活里来回打转。时间的凝滞对成人来说,也许是乏味而痛苦的,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却因为可以整日与父母同享天伦而不必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冷漠与疏远。因此那时候的祖辈看顾孙辈,多是辅助帮忙之责,极少全面接手抚养第三代的义务。家中四位祖辈,奶奶1983年因食道癌撒手
期刊
有一座座城市叫圣彼得堡,我生活了四年的地方。我想,这个世界上找不出其他地方像它一样,让我深深地厌着,又深深地爱着。  ——写在答辩结束当夜  喜欢。讨厌。两种矛盾却又共存的情绪,充斥着四年我在圣彼得堡生活的日子。  我喜欢你,彼得堡最惬意的夏天。永远不吝惜阳光的夏天。永远天空湛蓝的夏天。永远青草芬芳的夏天。永远鲜花盛开的夏天。最惬意不过的是在简陋的宿舍阳台上,放置两张休闲椅。仲夏,近子夜,两杯咖啡
期刊
读初二那年,我不小心从一棵榆树上摔下来,左脚骨折,父亲就买辆二手自行车接送我上学。两年过去了,我的脚也早已恢复正常,但父亲仍坚持骑着那辆破车送我上学。自行车浑身上下的斑斑锈迹,就像父亲那布满岁月沦桑的面庞。  那是一个星期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老师正安排周末事宜。父亲又照例穿越夹在道路两侧的众多的“别克”“朗逸”,颇为得意地将自行车停在教室窗户附近那处能透过玻璃望见我的位置。同桌娇娇推推我,递过一个
期刊
《罗马史》中记载,罗马暴君苏佩布的儿子在控制政局后,向父亲询问下一步目标,暴君一言不发地走向花园,用一根棍子用力一扫,把最高的罂粟花顶部切去,儿子立即明白,父亲希望他将地方上最具势力的集团铲除。后人给从中提炼出的故事含义取了一个颇具医学色彩的名字:高大罂粟花综合症。  在社会群体联系日益广泛的今天,这种症候更多地在意识形态中显现。通常,当某个人的知名度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时,总会引来社会群体不约而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