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同伴协商行为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否具备一定的协商意识与能力决定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关系,即人际关系的形成,继而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所以对幼儿同伴协商行为进行有针对性、专门的指导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协商行为;社会交往;教育建议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大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协商行为较为普遍,并且每个幼儿的协商意识、能力发展的水平都存在差异。当幼儿处于协商情境中时,协商意识以及协商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能够通过使用一定的协商策略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而缺乏协商意识或协商能力的幼儿往往无法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最终导致幼儿的同伴交往事件的结果转变为肢体冲突等。
一、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界定
协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交互行为,它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同时也是幼儿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幼儿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口头语言、身体动作来与同伴和成人沟通,目的是为了最终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协商行为具有双向性,依赖于双方信息的交流。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幼儿因素
1.幼儿“自我中心化”倾向
部分幼儿通常在协商行为中表现得比较“固执”,只有当对方服从他的意愿时,协商行为才能成功。该类幼儿很少会采纳和接受对方的意见来调整自己的意愿,或者说该类幼儿不太会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看待问题。他们作为协商信息的发出者,一旦对方不能接受或拒绝,协商也就失败,继而可能还会引起冲突行为的产生。
2.社会性交往经验有限
幼儿是否具备良好的协商意识与能力表现于幼儿是否擅长使用协商策略。一般来说,协商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在协商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多种协商策略。相反,那些不善于使用协商策略,在协商过程中表现出策略使用的单一性的幼儿通常为协商能力较弱的一方。
3.言语发展水平有限
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有限也是造成协商策略单一的重要原因。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和载体在幼儿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在协商事件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有时会选择服从对方,有时也会因为协商不成而与对方产生肢体上的冲突。协商失败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类幼儿大多数无法使用分享交换、解释说明等需要一定语言能力的策略。
(二)教师因素
1.教师对幼儿协商行为的忽视
教师对幼儿协商行为的忽视体现在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不够,当幼儿协商遇到困难或协商失败时,教师都没有即使出现加以恰当的指导。只有协商失败引起幼儿的冲突时,教师才会重视。所以,教師很难发现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幼儿同伴协商行为,更不用说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幼儿的协商能力了。
2.教师对幼儿协商行为的误解
教师常常会将幼儿的协商行为理解为幼儿冲突,以至于打断幼儿的协商过程,同时教师打断幼儿协商的方式一般都以训斥为主。这样做既打断了幼儿正常的交往活动,又容易使幼儿内心产生畏惧感,不利于幼儿协商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三)家庭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协商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家庭中家长的溺爱,使幼儿有求必应。幼儿缺乏一定的协商环境,协商行为自然是得不到发展的。
三、思考与建议
(一)培养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
教师要作为培养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引导者和环境创设者,首先要仔细观察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活动,帮助幼儿分析事件,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倾听、理解和接纳同伴的观点。
其次,皮亚杰认为合作精神的培养是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化的重要前提。幼儿生活能力的增强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使其得以与更多的人发生关系,在相互作用的矛盾与冲突中体会到别人观点、立场的存在与不同才能学会从他人立场、角度去考虑问题并协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幼儿通过对他人,尤其是榜样的观察与摹仿也可以习得一些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因而父母和老师应当尽可能的创设环境和条件让幼儿多参与合作性质的游戏促进认知的发展,提早培养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思维与行为。
(二)注重幼儿协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由于幼儿个体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幼儿的性格、能力等都是影响协商能力发展的因素。所以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的协商行为,特别是那些同伴交往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协商行为事件后,提取事件中幼儿协商过程中使用的策略以及各种积极因素,作为榜样在全体幼儿面前对幼儿进行表扬。教师还可以以此展开一段小小的谈话,和幼儿分享交流,使幼儿的协商能力与经验得到巩固。可以使用的鼓励方法有口头表扬、代币奖励、肢体语言强化等。
(三)对幼儿的协商能力进行有效评价
对幼儿协商意识与能力的评价是使教师正确了解幼儿协商意识与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先通过平常细心的观察来了解每个幼儿协商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全面了解之后再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协商意识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区角游戏或者桌面游戏,对幼儿之间发生的协商行为进行信息的提取。关注幼儿在协商时语言的使用水平,使用策略的种类以及如何对对方发出的协商信息进行理解与反馈。
(四)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
幼儿学习的特点有观察性和模仿性,教师作为幼儿园中与幼儿接触的最多的成人,是幼儿社会知识的传授者和行为的指导者。所以教师与幼儿的交往方式会影响到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方式。
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人格的观念,与幼儿的协商并不会削弱教师的权威地位。相反,教师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协商,幼儿会不自觉的对教师的协商行为进行模仿。教师与幼儿进行协商一方面形成了平等交流、沟通的良好师幼氛围,另一方面为幼儿同伴间的协商积累了经验。
我们深刻地发现和认识到幼儿协商行为作为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乃至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让教育者们开始关注幼儿协商行为,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莉: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2]李春丽:5-6岁幼儿同伴交往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戴莹:角色游戏中幼儿协商策略的使用 [J],幼儿教育,2009。
[4]伯玲:大班(5-6岁)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J],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协商行为;社会交往;教育建议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大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协商行为较为普遍,并且每个幼儿的协商意识、能力发展的水平都存在差异。当幼儿处于协商情境中时,协商意识以及协商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能够通过使用一定的协商策略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而缺乏协商意识或协商能力的幼儿往往无法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最终导致幼儿的同伴交往事件的结果转变为肢体冲突等。
一、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界定
协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交互行为,它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同时也是幼儿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幼儿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口头语言、身体动作来与同伴和成人沟通,目的是为了最终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协商行为具有双向性,依赖于双方信息的交流。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幼儿因素
1.幼儿“自我中心化”倾向
部分幼儿通常在协商行为中表现得比较“固执”,只有当对方服从他的意愿时,协商行为才能成功。该类幼儿很少会采纳和接受对方的意见来调整自己的意愿,或者说该类幼儿不太会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看待问题。他们作为协商信息的发出者,一旦对方不能接受或拒绝,协商也就失败,继而可能还会引起冲突行为的产生。
2.社会性交往经验有限
幼儿是否具备良好的协商意识与能力表现于幼儿是否擅长使用协商策略。一般来说,协商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在协商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多种协商策略。相反,那些不善于使用协商策略,在协商过程中表现出策略使用的单一性的幼儿通常为协商能力较弱的一方。
3.言语发展水平有限
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有限也是造成协商策略单一的重要原因。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和载体在幼儿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在协商事件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有时会选择服从对方,有时也会因为协商不成而与对方产生肢体上的冲突。协商失败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类幼儿大多数无法使用分享交换、解释说明等需要一定语言能力的策略。
(二)教师因素
1.教师对幼儿协商行为的忽视
教师对幼儿协商行为的忽视体现在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不够,当幼儿协商遇到困难或协商失败时,教师都没有即使出现加以恰当的指导。只有协商失败引起幼儿的冲突时,教师才会重视。所以,教師很难发现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幼儿同伴协商行为,更不用说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幼儿的协商能力了。
2.教师对幼儿协商行为的误解
教师常常会将幼儿的协商行为理解为幼儿冲突,以至于打断幼儿的协商过程,同时教师打断幼儿协商的方式一般都以训斥为主。这样做既打断了幼儿正常的交往活动,又容易使幼儿内心产生畏惧感,不利于幼儿协商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三)家庭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协商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家庭中家长的溺爱,使幼儿有求必应。幼儿缺乏一定的协商环境,协商行为自然是得不到发展的。
三、思考与建议
(一)培养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
教师要作为培养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引导者和环境创设者,首先要仔细观察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活动,帮助幼儿分析事件,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倾听、理解和接纳同伴的观点。
其次,皮亚杰认为合作精神的培养是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化的重要前提。幼儿生活能力的增强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使其得以与更多的人发生关系,在相互作用的矛盾与冲突中体会到别人观点、立场的存在与不同才能学会从他人立场、角度去考虑问题并协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幼儿通过对他人,尤其是榜样的观察与摹仿也可以习得一些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因而父母和老师应当尽可能的创设环境和条件让幼儿多参与合作性质的游戏促进认知的发展,提早培养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思维与行为。
(二)注重幼儿协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由于幼儿个体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幼儿的性格、能力等都是影响协商能力发展的因素。所以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的协商行为,特别是那些同伴交往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协商行为事件后,提取事件中幼儿协商过程中使用的策略以及各种积极因素,作为榜样在全体幼儿面前对幼儿进行表扬。教师还可以以此展开一段小小的谈话,和幼儿分享交流,使幼儿的协商能力与经验得到巩固。可以使用的鼓励方法有口头表扬、代币奖励、肢体语言强化等。
(三)对幼儿的协商能力进行有效评价
对幼儿协商意识与能力的评价是使教师正确了解幼儿协商意识与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先通过平常细心的观察来了解每个幼儿协商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全面了解之后再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协商意识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区角游戏或者桌面游戏,对幼儿之间发生的协商行为进行信息的提取。关注幼儿在协商时语言的使用水平,使用策略的种类以及如何对对方发出的协商信息进行理解与反馈。
(四)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
幼儿学习的特点有观察性和模仿性,教师作为幼儿园中与幼儿接触的最多的成人,是幼儿社会知识的传授者和行为的指导者。所以教师与幼儿的交往方式会影响到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方式。
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人格的观念,与幼儿的协商并不会削弱教师的权威地位。相反,教师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协商,幼儿会不自觉的对教师的协商行为进行模仿。教师与幼儿进行协商一方面形成了平等交流、沟通的良好师幼氛围,另一方面为幼儿同伴间的协商积累了经验。
我们深刻地发现和认识到幼儿协商行为作为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乃至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让教育者们开始关注幼儿协商行为,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莉: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2]李春丽:5-6岁幼儿同伴交往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戴莹:角色游戏中幼儿协商策略的使用 [J],幼儿教育,2009。
[4]伯玲:大班(5-6岁)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J],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