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MRI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4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与MRI表现,相互比较。结果:该病CT表现侧脑室前后角旁对称性白质低密度;MRI表现侧脑室前后角及体部周围对称性月晕状长T1长T2信号。临床分析 高血压占90.7%,痴呆占40.7%,多发性脑梗死占75.9%。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具有较典型的CT及MRI表现和临床特点,CT与MRI为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关键词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CT MRI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简称SAE,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又称皮层下缺血性脑病,该病最早由Binsw-anger首先报道,因此又称Binswanger病。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了CT及MRI诊断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病例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48~83岁,平均70.6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49例(90.7%),有肢体无力或偏瘫者42例(77.8%),有糖尿病者8例(14.8%),有冠心病者14例(25.9%)。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主要表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或性格改变,均伴有不同程度动作迟缓、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进行性痴呆22例(40.7%)。发病时间从数日到数年不等。
影像学检查方法: ①CT采用日本SHIMADZU公司SCT-7000TX螺旋CT机,以听眦线为基线,7或10mm层距、7或10mm层厚,扫描成数9~13层。②MRI采用Philips公司0.35T磁共振系统进行自旋回波序列(SE)做T1 WI,快速回波序列(TSE)做T2WI,必要时辅以冠状、矢状扫描,层厚10mm。
判定标准:根据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的程度不同,将本病分为以下三型:Ⅰ型病变局限于侧脑室前角周围,呈月晕状或斑片状低密度影,双侧对称或相对对称;Ⅱ型病变围绕侧脑室额角、枕角及半卵圆中心后部、低密度区融合成片状;Ⅲ型病变环绕侧脑室,弥漫于整个半球脑白质区。
结 果
CT表现:双侧大脑白质均有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沿双侧额叶、顶叶、枕叶侧脑室旁深部脑白质内呈对称或不对称性分布,多为相对对称性,一般呈扇形或条片状、边缘模糊,CT值较正常脑白质低5~10Hu,伴有基底节区或脑室体部旁腔隙性脑梗死,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斑片状低密度,部分病例病灶表现新旧不一,本组病例CT检出脑梗死36例(66.7%),其中7例梗死累及脑干。全部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CT表现为脑室对称性扩大和脑池、脑沟增宽。
MRI表现:双侧脑室前、后角及体部周围对称性月晕状长T1长T2信号,全部病例额叶(或额角)均累及,部分病变累及脑室枕角、体部周围,甚至弥漫于整个半球。本组病例MRI检出脑梗死41例(75.9%),较CT敏感。表现为基底节区或脑室体部旁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斑点状、斑片状及片状长T1长T2(或稍长T2)信号,其中累及脑干者10例,全部病例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表现与CT相同。
54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中Ⅰ型8例,临床症状与体征相对较轻,平均年龄为63岁,主要表现为头晕、记忆力下降,其中2例伴有言语不清,脑萎缩表现相对较轻。Ⅱ型36例,平均年龄71岁,临床症状与体征略重,均有较明显的智能障碍、动作迟缓、反应迟钝,16例伴偏瘫或肢体无力,其中31例除白质低密度外可见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均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Ⅲ型10例,平均年龄77.6岁,临床表现明显,痴呆及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显著,其中3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有幻觉、妄想及行为紊乱、单肢或多肢瘫痪,10例均有多发性脑梗死,病灶新旧不一,其中4例可见较大面积梗死,全部病例伴有较明显脑萎缩。
讨 论
病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为老年人在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基础上,大脑半球深部白质的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脱髓鞘改变,大脑半球深部主要由皮层长髓支和白质深穿支供血,二者均为终末动脉,其间缺少血管吻合、血液供应相对较差,如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导致脑室周围白质受进行性缺血、缺氧的影响引起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软化、坏死等病理改变并伴有多发小的脑白质梗死。
病因:本病的病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普遍认为动脉硬化和高血压与本病关系密切,其病理机制复杂,需更进一步研究。
临床特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多发于50岁老年人,本组平均年龄69岁,绝大多数病人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程较长,呈渐进性缓慢发展,多数病人表现为高血压、卒中反复发作及慢性渐进性痴呆。临床典型的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白质损害范围、程度及合并梗死的程度、部位与痴呆的程度有关。
影像学检查:MRI表现为侧脑室前、后角及体部周围、半卵圆中心相对对称性月晕状长T1长T2信號,几乎100%累及额角。在额角部呈扇形或鸡冠状不规则片状,半卵圆区及双侧侧脑室体部以月晕形为特征、病变边界不清、无占位效应,增强后无强化改变。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影像表现,主要征象为:①脑室旁脑白质脱髓鞘改变;②单发或多发腔隙性脑梗死;③脑萎缩。在临床上CT与MRI为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脑变性疾病与脱髓鞘疾病.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22.
2 陈炽贤,主编.实用放射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42.
3 曹丹庆,蔡祖龙,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全身CT诊断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121-122.
4 吴恩惠,张云亭,白人驹,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头部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75-176.
关键词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CT MRI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简称SAE,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又称皮层下缺血性脑病,该病最早由Binsw-anger首先报道,因此又称Binswanger病。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了CT及MRI诊断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病例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48~83岁,平均70.6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49例(90.7%),有肢体无力或偏瘫者42例(77.8%),有糖尿病者8例(14.8%),有冠心病者14例(25.9%)。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主要表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或性格改变,均伴有不同程度动作迟缓、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进行性痴呆22例(40.7%)。发病时间从数日到数年不等。
影像学检查方法: ①CT采用日本SHIMADZU公司SCT-7000TX螺旋CT机,以听眦线为基线,7或10mm层距、7或10mm层厚,扫描成数9~13层。②MRI采用Philips公司0.35T磁共振系统进行自旋回波序列(SE)做T1 WI,快速回波序列(TSE)做T2WI,必要时辅以冠状、矢状扫描,层厚10mm。
判定标准:根据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的程度不同,将本病分为以下三型:Ⅰ型病变局限于侧脑室前角周围,呈月晕状或斑片状低密度影,双侧对称或相对对称;Ⅱ型病变围绕侧脑室额角、枕角及半卵圆中心后部、低密度区融合成片状;Ⅲ型病变环绕侧脑室,弥漫于整个半球脑白质区。
结 果
CT表现:双侧大脑白质均有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沿双侧额叶、顶叶、枕叶侧脑室旁深部脑白质内呈对称或不对称性分布,多为相对对称性,一般呈扇形或条片状、边缘模糊,CT值较正常脑白质低5~10Hu,伴有基底节区或脑室体部旁腔隙性脑梗死,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斑片状低密度,部分病例病灶表现新旧不一,本组病例CT检出脑梗死36例(66.7%),其中7例梗死累及脑干。全部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CT表现为脑室对称性扩大和脑池、脑沟增宽。
MRI表现:双侧脑室前、后角及体部周围对称性月晕状长T1长T2信号,全部病例额叶(或额角)均累及,部分病变累及脑室枕角、体部周围,甚至弥漫于整个半球。本组病例MRI检出脑梗死41例(75.9%),较CT敏感。表现为基底节区或脑室体部旁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斑点状、斑片状及片状长T1长T2(或稍长T2)信号,其中累及脑干者10例,全部病例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表现与CT相同。
54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中Ⅰ型8例,临床症状与体征相对较轻,平均年龄为63岁,主要表现为头晕、记忆力下降,其中2例伴有言语不清,脑萎缩表现相对较轻。Ⅱ型36例,平均年龄71岁,临床症状与体征略重,均有较明显的智能障碍、动作迟缓、反应迟钝,16例伴偏瘫或肢体无力,其中31例除白质低密度外可见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均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Ⅲ型10例,平均年龄77.6岁,临床表现明显,痴呆及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显著,其中3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有幻觉、妄想及行为紊乱、单肢或多肢瘫痪,10例均有多发性脑梗死,病灶新旧不一,其中4例可见较大面积梗死,全部病例伴有较明显脑萎缩。
讨 论
病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为老年人在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基础上,大脑半球深部白质的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脱髓鞘改变,大脑半球深部主要由皮层长髓支和白质深穿支供血,二者均为终末动脉,其间缺少血管吻合、血液供应相对较差,如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导致脑室周围白质受进行性缺血、缺氧的影响引起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软化、坏死等病理改变并伴有多发小的脑白质梗死。
病因:本病的病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普遍认为动脉硬化和高血压与本病关系密切,其病理机制复杂,需更进一步研究。
临床特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多发于50岁老年人,本组平均年龄69岁,绝大多数病人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程较长,呈渐进性缓慢发展,多数病人表现为高血压、卒中反复发作及慢性渐进性痴呆。临床典型的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白质损害范围、程度及合并梗死的程度、部位与痴呆的程度有关。
影像学检查:MRI表现为侧脑室前、后角及体部周围、半卵圆中心相对对称性月晕状长T1长T2信號,几乎100%累及额角。在额角部呈扇形或鸡冠状不规则片状,半卵圆区及双侧侧脑室体部以月晕形为特征、病变边界不清、无占位效应,增强后无强化改变。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影像表现,主要征象为:①脑室旁脑白质脱髓鞘改变;②单发或多发腔隙性脑梗死;③脑萎缩。在临床上CT与MRI为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脑变性疾病与脱髓鞘疾病.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22.
2 陈炽贤,主编.实用放射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42.
3 曹丹庆,蔡祖龙,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全身CT诊断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121-122.
4 吴恩惠,张云亭,白人驹,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头部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