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生成,不一样的火花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nyu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重现的动态生成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预设与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开放环节,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生成兴趣的火花,在操作活动中生成探究的火花,在弹性预设中生成精彩的火花。
  [关键词]课堂生成;思维火花;认识三角形;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28-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三角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所认识,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一些三角形的物体,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特级教师徐斌说:“理想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价值引领下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对于“认识三角形”一课,我利用白板进行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实践中探究,真正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力求每次执教该课都能生成不一样的火花。
  一、在生活情境中生成兴趣的火花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教材对于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情境来认识三角形,但是教材给出情境图是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图片,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不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让学生直接从熟悉的情境图上找出认识的图形,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后的“试一试”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4个点,且有3个点在一条直线上,要求学生尝试以其中任意3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 这个环节比较轻松,学生很有兴趣,都积极主动地去画、去探索。我随后抛出问题:“任意选3个点是什么意思?从这4个点中任选3个点,都能画出三角形吗?以同在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作为顶点能不能画出三角形?为什么不能?”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挑战—成功—收获”的探索过程中,巩固并深化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在操作活动中生成探究的火花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进行探究。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画一画并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探究三角形的高。
  由于三角形的高必须过顶点,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四年级上学期学的过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从而降低画高的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用足用活教材,首先做到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和用意,合理整合教材。课始,引导学生在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人字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动手画高,并充分探究画高的过程与方法。然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深化。最后,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并借助白板的演示,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画高的时候不用虚线,而用实线;三角尺的摆法不对,导致底边和对应的高不垂直;不标垂直符号;等等。对此,教师要经常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及给出改进的策略,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探究的火花。
  三、在弹性预设中生成精彩的火花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重现的动态生成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预设与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些都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与充分的时间,使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建立在自主探索、主动构建和自然生成的基础之上。
  虽然“认识三角形”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在重难点突破及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是教学生画一条边上的高,还是三条边上的高?(2)是否要把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画高的内容也放进去?如果放进去,一个课时很可能不够;如果不放进去,整个课程内容又显得不够完整。(3)画出钝角三角形三条边上的高是一个难点,小学阶段该不该去探究呢?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进行了教学摸索:第一次,我在指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之后,直接让学生动手在课本上出示的一个锐角三角形的底边上画高,学生很快就画出来了。但在练习环节中,同样是要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学生就出现了各种问题:有的不知道要找对应的底;有的不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为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画高的教学不够扎实,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鉴于此,我对画高这个环节的教学进行了调整:利用白板功能,旋转三角形使其呈现不同的摆放角度,让学生说出三条边分别对应的高,在学生掌握后再配以一定的练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之后,我再次利用白板的功能,和学生一起演示、探究、动手操作各类三角形每一条底边上的高,让学生建立明确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教师弹性预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师生之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总而言之,新型的、有效的生成性课堂,通过“引—扶—放”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合作探究中体验和感悟,生成不一样的火花,使学生学会有目的、有规律地探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感受、体验到作为一个探索者而获得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
  (责编 罗 艷)
其他文献
[摘 要]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既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今后要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使这一技术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突破。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电子白板 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
以“数字编码”为例,其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师生通过对话讲解,知道身份证号各个数字及位置所表达的意义;另一种是通过创编探究,让学生“编”出身份证号。现分别简介如下:  案例1:教师提供一个身份证号码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身份证号码各部分所隐含的信息。过程中,学生除了对“出生日期”这部分号码比较熟悉外,对其他部分号码所表示的信息都很难说明。然后,通过师生对话,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补全身份证号码各部
曾有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总是和你对着干。你叫他向东,他偏偏就向西。比如:上课时,总有一些小朋友在下面窃窃私语,当你停下了来寻找,却又发现不了是谁在讲话。当你继续开讲,下面马上又有声音传出。当你叫肃静,安静不到两分钟,又重新出现了叽叽喳喳的声音。作为一名教师,你是为此而大发雷霆呢?还是用高明的方法、策略来扭转课堂秩序呢?今天,笔者就结合三十六计中的三点计谋,谈谈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妙招。
[摘 要]低学段的解决应用问题内容是学生今后解决各知识领域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提得出问题,说得出思路,讲得出检验方法,在一年级尝试推行一种新的练习方式——微信说题。借微信,建平台;分组建群,各行其责;选说点,渐推进。说数学问题,说解题思路,说检验方法。有趣的練习形式,自由的表达空间,让改变悄然发生。  [关键词]微信;说题 ;解决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估算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充分且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估算也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估算难以准确把握,不能准确、合理地依据问题实际进行估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增强估算意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估算策略,形成初步估算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贴近实际生活——凸显估算的现实性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估算往往不够重视,其原因是没
[摘 要]好的数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以“千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沟通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构建数的概念,利用数形结合,把“数”形象化,开拓认数路径,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地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数感;教学实践;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76-03  一、课前分析  英国学者茱
数学学习离不开习题,具有较强针对性、系统性和思考性的习题是学好数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展开数学习题教学和指导时,要努力避免用教师的讲授灌输替代学生的自主建构,要引发学生对于数学习题的练习热情和兴趣。如果将数学习题比作一汪湖水的话,我们要使其成为具有生机的活水,引导学生在其中获得畅游的乐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一、当先试水——提升效率的前提  在进行数学习题练习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习题的容量,
[摘要]数学练习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载体,而教材中的每一道习题的编排都蕴含着编者深思熟虑、寓意深刻的意图。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合理取舍、补充或调整教材内容,以便揭示数学本质,建构数学模型,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习题教学;认知本原;数阵模型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24-02
[摘 要]理解,就是能够智慧而有效地使用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为例,在说一说、填一填、想一想、比一比、找一找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达到真正理解“比”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认识比;理解;知识联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34-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学近年来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传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是分阶段开展的,即先安排课程的理论教学,期间穿插一些实验、实训项目。这种教学模式有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子,充满着学科培养气息。而当前职教领域所倡导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与传统的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更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时间与空间的同步,即“教、学、做过程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