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的数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以“千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沟通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构建数的概念,利用数形结合,把“数”形象化,开拓认数路径,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地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数感;教学实践;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76-03
一、课前分析
英国学者茱莉亚·安吉莱瑞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一书中指出:“数感是高度化的产物,它不仅和学生已有的数字概念相联系,也和怎样形成这些概念相联系。”因此,在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数过程,帮助学生在认数过程中构建数本身以及数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千以内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该课内容包含数的表示、满十进一、数位、各个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等,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将从“一”提升到“千”。“千”不仅是学生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和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此,教学该课内容时,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对数的概念的构建,从而发展学生数的感官。
二、教学实践
1.活动引入,复习十进制
师(出示计数器):哪位同学能在这计数器上一颗一颗地拨到10?(指名学生操作)想一想,他在个位满十的时候,进行了怎样的操作?
生1:个位上满10颗时,他把珠子都退回来了,再在十位上拨1颗。
师:谁能一十一十地拨到100?
师(小结):哪一数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在计数器上从一依次拨到十与从十依次拨到百的过程,既复习了旧知——数位的“十进”关系及其在计数器上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对新知——百位满十要向千位进一的建构做好了迁移准备。】
2.探究新知,构建数概念
(1)认识计数单位“千”
师(出示10个正方体):一个一个地数。
师(出示100个正方体):先估一估,再十个十个地数。
师(出示1000个正方体):一百一百地数。
师(小结):当数比较大的数时,为了方便,我们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师:在计数器上一百一百地拨,从100拨到1000。满十个百应该怎么办?
生2:百位满十就向千位进一。
师:一起来说一说,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的第一位是什么?第二位是……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了直观的学具——小正方体,从起初散乱的小正方体到将这些学具“结构化”——10个一列、10列一面、10面一体的过程,使学生感知十进制,同时初步感受一千的大小。接下来,通过让学生借助具有逻辑结构化的学具——带数位的计数器,一百一百地拨,从100拨到1000,再适时、适当地抽象,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数的内部结构。】
(2)生活中的“一千”
师:请估计班级人数。
①呈现一个班级的人数。
②分别估算3个、6个、15个这样的班级的人数。
③估算1000人大约是这样的几个班。
④感受1000人的大小。
【设计意图:数学素材的选择和创新必须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同时应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特点,这样才能成为达成目标的有效载体。在本环节中,借助本班人数有33人,推算出三个这样的班将近100人,再根据这一结论推算出30个班大约有1000人,使学生再次感受几百和一千的大小,同时渗透估算的思想,发展学生数的感官,并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3)数轴中的“一千”
师(出示数轴):这是一条数轴,根据0和100的位置,确定其他三个位置分别表示几,为什么?
生3:我认为□代表200。
生4:我觉得□是300,因为100到□的距离大约有0到100的两段这么长。
生5:我用尺子量,发现1到100是一大格,而100到□有两大格。
生6:我是用手指估计的,1到100有一个大拇指宽,而100到□有两个大拇指宽。
师:那么□处是200还是300?
生7:300。
师:余下的两处位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吗?
生8:△处是600,☆处是1000。
师:你能分别估计出500、900的位置吗?请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借助数轴上已知的“0”和“100”这两个点,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估计、测量等活动中确定□、△、☆这三个位置所表示的数,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同时,通过数轴上数的位置以及两数之间距离的长短,将“数”与“形”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从形的角度进一步感知数,形象地感知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认识千以内的数
①数正方体
师: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正方体?你会怎么数?
生9:有2个百、3个十、6个一,所以有236个小正方体。
师(板书:236):这个数怎么读?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依次拨出紧跟着236的五个数?
师:请回想一下,从239到240是怎么操作的?誰能再来操作一下?
师:不用计数器,我们一起再来数一数。
生(齐):237、238、239、240、241。
【设计意图:对于在计数器上操作从239到240过程,一些学生会直接将9颗珠子退回去,然后向十位进一。教师通过让学生正确操作该过程,再次强化十进制这一原则,并突破学生遇到拐弯数时不知道下一个数是多少的教学难点。】
[关键词]数感;教学实践;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76-03
一、课前分析
英国学者茱莉亚·安吉莱瑞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一书中指出:“数感是高度化的产物,它不仅和学生已有的数字概念相联系,也和怎样形成这些概念相联系。”因此,在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数过程,帮助学生在认数过程中构建数本身以及数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千以内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该课内容包含数的表示、满十进一、数位、各个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等,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将从“一”提升到“千”。“千”不仅是学生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和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此,教学该课内容时,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对数的概念的构建,从而发展学生数的感官。
二、教学实践
1.活动引入,复习十进制
师(出示计数器):哪位同学能在这计数器上一颗一颗地拨到10?(指名学生操作)想一想,他在个位满十的时候,进行了怎样的操作?
生1:个位上满10颗时,他把珠子都退回来了,再在十位上拨1颗。
师:谁能一十一十地拨到100?
师(小结):哪一数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在计数器上从一依次拨到十与从十依次拨到百的过程,既复习了旧知——数位的“十进”关系及其在计数器上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对新知——百位满十要向千位进一的建构做好了迁移准备。】
2.探究新知,构建数概念
(1)认识计数单位“千”
师(出示10个正方体):一个一个地数。
师(出示100个正方体):先估一估,再十个十个地数。
师(出示1000个正方体):一百一百地数。
师(小结):当数比较大的数时,为了方便,我们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师:在计数器上一百一百地拨,从100拨到1000。满十个百应该怎么办?
生2:百位满十就向千位进一。
师:一起来说一说,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的第一位是什么?第二位是……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了直观的学具——小正方体,从起初散乱的小正方体到将这些学具“结构化”——10个一列、10列一面、10面一体的过程,使学生感知十进制,同时初步感受一千的大小。接下来,通过让学生借助具有逻辑结构化的学具——带数位的计数器,一百一百地拨,从100拨到1000,再适时、适当地抽象,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数的内部结构。】
(2)生活中的“一千”
师:请估计班级人数。
①呈现一个班级的人数。
②分别估算3个、6个、15个这样的班级的人数。
③估算1000人大约是这样的几个班。
④感受1000人的大小。
【设计意图:数学素材的选择和创新必须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同时应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特点,这样才能成为达成目标的有效载体。在本环节中,借助本班人数有33人,推算出三个这样的班将近100人,再根据这一结论推算出30个班大约有1000人,使学生再次感受几百和一千的大小,同时渗透估算的思想,发展学生数的感官,并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3)数轴中的“一千”
师(出示数轴):这是一条数轴,根据0和100的位置,确定其他三个位置分别表示几,为什么?
生3:我认为□代表200。
生4:我觉得□是300,因为100到□的距离大约有0到100的两段这么长。
生5:我用尺子量,发现1到100是一大格,而100到□有两大格。
生6:我是用手指估计的,1到100有一个大拇指宽,而100到□有两个大拇指宽。
师:那么□处是200还是300?
生7:300。
师:余下的两处位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吗?
生8:△处是600,☆处是1000。
师:你能分别估计出500、900的位置吗?请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借助数轴上已知的“0”和“100”这两个点,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估计、测量等活动中确定□、△、☆这三个位置所表示的数,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同时,通过数轴上数的位置以及两数之间距离的长短,将“数”与“形”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从形的角度进一步感知数,形象地感知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认识千以内的数
①数正方体
师: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正方体?你会怎么数?
生9:有2个百、3个十、6个一,所以有236个小正方体。
师(板书:236):这个数怎么读?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依次拨出紧跟着236的五个数?
师:请回想一下,从239到240是怎么操作的?誰能再来操作一下?
师:不用计数器,我们一起再来数一数。
生(齐):237、238、239、240、241。
【设计意图:对于在计数器上操作从239到240过程,一些学生会直接将9颗珠子退回去,然后向十位进一。教师通过让学生正确操作该过程,再次强化十进制这一原则,并突破学生遇到拐弯数时不知道下一个数是多少的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