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涉及每一个教职工的长远切身利益,本文分析了高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意义,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 养老保险 改革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制度支撑,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制度基础,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
一、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了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由自发变革到自觉变革、由单项改革到整体转型的历程,从国家负责、全面保障、单位包办、板块结构、层次单一、封闭运行、缺乏效率转变为责任共担、社会化、基本保障、多层次的开放型社会保障制度。具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实行的是财政负责,单位统办,工作人员不需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按国家现行退休制度办理退休手续,领取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退休待遇;第二阶段:八十年代至二00八年,国家通过逐步实施单位承担养老退休金,其他费用参加社会统筹;第三阶段:二00八年至今,二零零八年二月,国务院出台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省份先期试点,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二0一五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18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28号)等文件相继出台,国家全面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高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高校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政策衔接不够顺畅,引起了较为突出矛盾;
2.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阻碍并减缓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脚步,导致人才流动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支撑。
3.高校事业编制合同工人的退休费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养老待遇有一定的差距,未体现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三、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改革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养老保险体系统筹建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未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和其他就业群体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了绝大多数人群。但是,高校教职工和退休人员游离在养老保险之外,成为养老保险全覆盖的“短板”和“孤岛”。 城镇企业职工和其他就业群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核算退休待遇与缴费多少相关密切,而高校教职工不缴费,退休待遇与缴费无关,引发了公众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质疑,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平等的呼声日渐高涨,改革现有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养老保险统筹建设,成为大势所趋。
2.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力于化解“待遇差”矛盾。高校教职工个人不缴费而享受较高水平的退休费,权力和义务不对等,成为社会热议的矛盾焦点。实行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高校养老保险实行与企业相同的政策与制度模式,体现了规则公平和制度公平,从而逐步减小待遇差距,化解矛盾,达到相对公平。
3.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体现教职工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高校养老保险实施以前,教职工退休待遇计发是以工作人员退休前的基本工资为基数,工作年限满35年,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70%计发。无法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将现行退休费计发办法,改为按缴费水平、缴费年限确定基本养老金待遇,能够更加全面体现高校教职工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进一步增强激励作用。
4.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力于促进高校深化改革工作。改革前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同步,导致人员跨体制之间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促进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员合理流动、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深化改革工作。
四、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高校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扎实措施,确保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把握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原则。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是按照<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权力与义务相对应,公平和效率相结合,退休待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施前与实施后待遇水平相衔接,化解现有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
2.厘清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思路。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和“四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建立与企业职工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同样的缴费标准、计发办法和调整机制,从根本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四个同步”即与机关单位同步改革,与职业年金同步建立,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与待遇调整机制同步改革。
3.抓好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组织实施。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养老保險制度改革政策性、专业性、操作性强,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分批操作的思路,稳妥有序地推进实施工作。二是科学制定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实施步骤,把握实施的节奏和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实施工作。要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落实,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步骤每个工作人员。要认真开展业务培训,学通学懂政策。要认真梳理问题,积极稳妥处理。三是要全面采集数据。严格数据采集的对象范围、标准、原则、程序、要求,确保数据准确、真实、有效。四是要严格执行政策。严格政策实施范围、标准,规范经办业务,统一信息系统、经办程序。五是要加强操作管理。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参保范围、条件,认真组织参保登记、申报、缴费、关系转移、待遇核定和支付等工作。六是要抓好政策宣传。要统一宣传口径,强化正面宣传和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主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对舆情的收集整理,及时预警,维护稳定。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积极建立起高校养老保险体系,适应高校人事改革发展,确保教职工的个人利益得到保障,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全面蓬勃发展,从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邹莉主编《社会保险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09.
[2]袁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 城市建设2010(12).
[3]郑红《高等学校现行社会保险问题的思考》 [J] 海峡科学2010(2).
关键词: 高校 养老保险 改革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制度支撑,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制度基础,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
一、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了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由自发变革到自觉变革、由单项改革到整体转型的历程,从国家负责、全面保障、单位包办、板块结构、层次单一、封闭运行、缺乏效率转变为责任共担、社会化、基本保障、多层次的开放型社会保障制度。具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实行的是财政负责,单位统办,工作人员不需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按国家现行退休制度办理退休手续,领取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退休待遇;第二阶段:八十年代至二00八年,国家通过逐步实施单位承担养老退休金,其他费用参加社会统筹;第三阶段:二00八年至今,二零零八年二月,国务院出台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省份先期试点,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二0一五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18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28号)等文件相继出台,国家全面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高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高校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政策衔接不够顺畅,引起了较为突出矛盾;
2.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阻碍并减缓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脚步,导致人才流动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支撑。
3.高校事业编制合同工人的退休费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养老待遇有一定的差距,未体现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三、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改革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养老保险体系统筹建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未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和其他就业群体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了绝大多数人群。但是,高校教职工和退休人员游离在养老保险之外,成为养老保险全覆盖的“短板”和“孤岛”。 城镇企业职工和其他就业群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核算退休待遇与缴费多少相关密切,而高校教职工不缴费,退休待遇与缴费无关,引发了公众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质疑,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平等的呼声日渐高涨,改革现有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养老保险统筹建设,成为大势所趋。
2.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力于化解“待遇差”矛盾。高校教职工个人不缴费而享受较高水平的退休费,权力和义务不对等,成为社会热议的矛盾焦点。实行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高校养老保险实行与企业相同的政策与制度模式,体现了规则公平和制度公平,从而逐步减小待遇差距,化解矛盾,达到相对公平。
3.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体现教职工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高校养老保险实施以前,教职工退休待遇计发是以工作人员退休前的基本工资为基数,工作年限满35年,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70%计发。无法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将现行退休费计发办法,改为按缴费水平、缴费年限确定基本养老金待遇,能够更加全面体现高校教职工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进一步增强激励作用。
4.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力于促进高校深化改革工作。改革前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同步,导致人员跨体制之间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促进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员合理流动、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深化改革工作。
四、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高校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扎实措施,确保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把握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原则。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是按照<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权力与义务相对应,公平和效率相结合,退休待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施前与实施后待遇水平相衔接,化解现有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
2.厘清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思路。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和“四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建立与企业职工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同样的缴费标准、计发办法和调整机制,从根本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四个同步”即与机关单位同步改革,与职业年金同步建立,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与待遇调整机制同步改革。
3.抓好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组织实施。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养老保險制度改革政策性、专业性、操作性强,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分批操作的思路,稳妥有序地推进实施工作。二是科学制定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实施步骤,把握实施的节奏和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实施工作。要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落实,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步骤每个工作人员。要认真开展业务培训,学通学懂政策。要认真梳理问题,积极稳妥处理。三是要全面采集数据。严格数据采集的对象范围、标准、原则、程序、要求,确保数据准确、真实、有效。四是要严格执行政策。严格政策实施范围、标准,规范经办业务,统一信息系统、经办程序。五是要加强操作管理。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参保范围、条件,认真组织参保登记、申报、缴费、关系转移、待遇核定和支付等工作。六是要抓好政策宣传。要统一宣传口径,强化正面宣传和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主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对舆情的收集整理,及时预警,维护稳定。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积极建立起高校养老保险体系,适应高校人事改革发展,确保教职工的个人利益得到保障,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全面蓬勃发展,从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邹莉主编《社会保险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09.
[2]袁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 城市建设2010(12).
[3]郑红《高等学校现行社会保险问题的思考》 [J] 海峡科学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