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存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不仅缺乏心理学知识的教育,而且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几乎没经历过磨难,因此在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时,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挫折。本文对中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中学生较多产生挫折的原因出发,阐述了中学生应对挫折的方式,从而提高中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挫折承受力;原因;挫折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02-02
心理挫折属于心理健康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和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1]它与目标、需要、动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动机受到干扰和阻碍,目标就无法实现,需要就不能满足,就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乃至悲观失望等消极的情绪反应,即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适应、抵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即在遇到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除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2]
个体的挫折承受力的大小与挫折影响密切相关,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受挫折的消极影响较小;而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受挫折的不良影响较大,甚至会因挫折而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目前中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普遍比较差,有的中学生一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就离家出走;有的学生仅有一次考试失利就情绪失控;还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就自暴自弃,出现厌学情绪。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甚至有的还会走上极端。因此,如何加强开展中学生的挫折教育、如何提高中学的挫折承受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对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状况的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灵宝市实验中学初一到初三的学生进行心理自测——《你的挫折承受力怎样?》。总共调查120人,每个年级调查40人,并将调查结果用统计方法加以处理,所得结果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初三学生挫折承受力最高,其次是初二学生,最后是初一学生。初三、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挫折承受力,但尚不足以应对大的挫折打击;而初一学生平均挫折承受力较低,他们需要更好地加强自己的耐挫能力。
(二)关于是否担任职务的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三)经比较,男生平均挫折承受力要比女生平均挫折承受力高。但是也有个别女生挫折承受力很高,而男生挫折承受力很低的现象。
讨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学生整体的挫折承受力水平较低,需要加强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由此看来,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得出中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主观因素
1、心理断乳期。初中生处于人生中一个特殊时期,心理学家称13、14岁和17、18岁的青少年为两次“心理断乳”期。青少年在心理断乳期的这种特点决定容易受挫和有挫折感[3]。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涉世不深,对世界的认识不够,加上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对自我认知还不够成熟,这更容易使得他们遭遇挫折。具体表现为社会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求知欲望与识别能力低的冲突等等。
2、个性特征。意志薄弱、依赖性强、心胸狭窄、孤僻抑郁、自卑感重的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悲观失望,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而那些意志坚强、自立自强、胸怀宽广、乐观开朗、自信心强的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强,在挫折面前能够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客观因素
1、家庭环境。现在的家庭大多是倒金字塔模式,子女处于塔尖位置,隔代亲人和父母的关爱全部都聚集在孩子身上,众星捧月,孩子成为家里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溺爱、保护过度都经常出现,这就造就了孩子的“蛋壳心理”。在家里富有优越感、争强好胜、个性十足,但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又禁不起任何挫折和打击,显得极为脆弱,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很容易产生挫折感。
另外父母离异、或者父母经常外出打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长期缺乏父爱或者母爱,也会产生挫折心理。
2、学校教育。目前我国仍然是应试教育体制,学习成绩被看作是学生的一切,名次比什么都重要。这不但使得众多学生一直处于压力很大的紧张状态,造成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也为遭遇挫折时的溃败埋下祸根,为学生心理遭遇挫折提供了一条必然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抱负水平,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渴望能够实现自己理想。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的挫折都与应试教育的导向有密切的关系,致使个人抱负水平达不到。
3、社会环境。与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的现状相比,社会方面所带给当前中学生的阻碍和困难,更为广泛和复杂。比如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吹捧一些成功的花朵,重视结果而忽略其奋斗过程的艰辛或由来是否正当,导致一些中学生往往只看到成功的果实,只看到掌声和鲜花,不知要付出什么代价,而对于挫折毫无思想准备;还有的中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实践,抵挡不住一点点的诱惑,极易被骗和受挫。比如中学生被骗到城市去打工,甚至被骗钱骗色,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致使其身心受损,受到极大的心理打击,长时间难以恢复正常。另外,还有一些中学生受网吧的影响比较严重。有研究显示,有80%以上的中学生来网吧的目的是为了玩游戏,以此来满足自身的某种精神需要,不到3%的学生是为了来查阅资料或处理学习相关的其他问题,而在这80%以上的中学生中,又有90%以上是因为受到家庭、学业、交往挫折等方面原因引起的。[4]
三、加强中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一)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挫折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以及挫折产生的原因。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时普遍存在的,遭受挫折时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不应认为遭遇挫折就一定是坏事。可向学生展示古往今来,身处逆境,失败不失志的人物和事例。我们必须教学生学会预见挫折,以平常心对待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准备迎接困难和失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提高他们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两面性,是指它既给人带来焦虑和痛苦,也可激励人发奋图强。对于挫折,不要只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学会发现它的积极作用。要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
(二)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了解抗挫途径和方法。向中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了解挫折的应对方法。弗洛伊德将人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具体表现概括为八种,分别为压抑、投射、移置、否认、反向作用、认同、退行、升华等[5]。关键是学生要加强自我磨练,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实现挫折教育的内化过程。
(三)社会支持。当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是否取得广泛的支持,也是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原因之一[6]。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寻求别人的心理安慰,增强面对挫折的自信心,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同时,在面对挫折时,社会支持还包括心理倾诉、心理建议等方式。
(四)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个性的形成。父母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氛围,以强化青少年心理承受力。其次,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挫折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增强学生不畏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学校和家长都要有意识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挫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其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像其他心理品质一样,也是可以经过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的。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1.
[2]饶淑园.大学生心理健康[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娟.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J].教书育人,2001,(7).
[4]蒋锋.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J].西南大学出版社,2012,(5).
[5]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
[6]何晓燕,郭威.中学生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
关键词:中学生;挫折承受力;原因;挫折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02-02
心理挫折属于心理健康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和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1]它与目标、需要、动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动机受到干扰和阻碍,目标就无法实现,需要就不能满足,就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乃至悲观失望等消极的情绪反应,即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适应、抵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即在遇到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除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2]
个体的挫折承受力的大小与挫折影响密切相关,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受挫折的消极影响较小;而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受挫折的不良影响较大,甚至会因挫折而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目前中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普遍比较差,有的中学生一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就离家出走;有的学生仅有一次考试失利就情绪失控;还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就自暴自弃,出现厌学情绪。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甚至有的还会走上极端。因此,如何加强开展中学生的挫折教育、如何提高中学的挫折承受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对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状况的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灵宝市实验中学初一到初三的学生进行心理自测——《你的挫折承受力怎样?》。总共调查120人,每个年级调查40人,并将调查结果用统计方法加以处理,所得结果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初三学生挫折承受力最高,其次是初二学生,最后是初一学生。初三、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挫折承受力,但尚不足以应对大的挫折打击;而初一学生平均挫折承受力较低,他们需要更好地加强自己的耐挫能力。
(二)关于是否担任职务的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三)经比较,男生平均挫折承受力要比女生平均挫折承受力高。但是也有个别女生挫折承受力很高,而男生挫折承受力很低的现象。
讨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学生整体的挫折承受力水平较低,需要加强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由此看来,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得出中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主观因素
1、心理断乳期。初中生处于人生中一个特殊时期,心理学家称13、14岁和17、18岁的青少年为两次“心理断乳”期。青少年在心理断乳期的这种特点决定容易受挫和有挫折感[3]。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涉世不深,对世界的认识不够,加上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对自我认知还不够成熟,这更容易使得他们遭遇挫折。具体表现为社会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求知欲望与识别能力低的冲突等等。
2、个性特征。意志薄弱、依赖性强、心胸狭窄、孤僻抑郁、自卑感重的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悲观失望,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而那些意志坚强、自立自强、胸怀宽广、乐观开朗、自信心强的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强,在挫折面前能够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客观因素
1、家庭环境。现在的家庭大多是倒金字塔模式,子女处于塔尖位置,隔代亲人和父母的关爱全部都聚集在孩子身上,众星捧月,孩子成为家里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溺爱、保护过度都经常出现,这就造就了孩子的“蛋壳心理”。在家里富有优越感、争强好胜、个性十足,但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又禁不起任何挫折和打击,显得极为脆弱,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很容易产生挫折感。
另外父母离异、或者父母经常外出打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长期缺乏父爱或者母爱,也会产生挫折心理。
2、学校教育。目前我国仍然是应试教育体制,学习成绩被看作是学生的一切,名次比什么都重要。这不但使得众多学生一直处于压力很大的紧张状态,造成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也为遭遇挫折时的溃败埋下祸根,为学生心理遭遇挫折提供了一条必然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抱负水平,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渴望能够实现自己理想。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的挫折都与应试教育的导向有密切的关系,致使个人抱负水平达不到。
3、社会环境。与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的现状相比,社会方面所带给当前中学生的阻碍和困难,更为广泛和复杂。比如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吹捧一些成功的花朵,重视结果而忽略其奋斗过程的艰辛或由来是否正当,导致一些中学生往往只看到成功的果实,只看到掌声和鲜花,不知要付出什么代价,而对于挫折毫无思想准备;还有的中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实践,抵挡不住一点点的诱惑,极易被骗和受挫。比如中学生被骗到城市去打工,甚至被骗钱骗色,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致使其身心受损,受到极大的心理打击,长时间难以恢复正常。另外,还有一些中学生受网吧的影响比较严重。有研究显示,有80%以上的中学生来网吧的目的是为了玩游戏,以此来满足自身的某种精神需要,不到3%的学生是为了来查阅资料或处理学习相关的其他问题,而在这80%以上的中学生中,又有90%以上是因为受到家庭、学业、交往挫折等方面原因引起的。[4]
三、加强中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一)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挫折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以及挫折产生的原因。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时普遍存在的,遭受挫折时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不应认为遭遇挫折就一定是坏事。可向学生展示古往今来,身处逆境,失败不失志的人物和事例。我们必须教学生学会预见挫折,以平常心对待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准备迎接困难和失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提高他们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两面性,是指它既给人带来焦虑和痛苦,也可激励人发奋图强。对于挫折,不要只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学会发现它的积极作用。要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
(二)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了解抗挫途径和方法。向中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了解挫折的应对方法。弗洛伊德将人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具体表现概括为八种,分别为压抑、投射、移置、否认、反向作用、认同、退行、升华等[5]。关键是学生要加强自我磨练,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实现挫折教育的内化过程。
(三)社会支持。当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是否取得广泛的支持,也是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原因之一[6]。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寻求别人的心理安慰,增强面对挫折的自信心,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同时,在面对挫折时,社会支持还包括心理倾诉、心理建议等方式。
(四)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个性的形成。父母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氛围,以强化青少年心理承受力。其次,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挫折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增强学生不畏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学校和家长都要有意识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挫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其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像其他心理品质一样,也是可以经过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的。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1.
[2]饶淑园.大学生心理健康[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娟.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J].教书育人,2001,(7).
[4]蒋锋.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J].西南大学出版社,2012,(5).
[5]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
[6]何晓燕,郭威.中学生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