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历史 培养 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唯物的、历史的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史论有机地结合。而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那么,历史教学如何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培养思维能力呢?
一、准确把握历史观点
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统帅教学。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1、阶级的观点。历史学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教学中必须具有正确的阶级观点和立场,如讲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仁政”时,不仅讲孟子体贴民情,爱惜民力的民本思想,同时启发学生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孟子的主张,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根本上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
2、辩证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点,它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历史概念,如对于历史人物,要求学生利用教材所给史料作出正确的评价,如秦始皇、拿破仑等,既有功绩,又有过失。在这里,史和论是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得出结论。
3、全面的观点。中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喜欢就事论事,但在历史教学中仅仅做到就事论事是不够的,这会造就思维的不全面性。一定要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一些历史史实。如:如何看待国民党的抗战?不能只看到国民党的投降史实,还要看到国民党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不仅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还应分析其带来的客观上的进步性。
二、加强史实教学
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清楚掌握了基本史实,才能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逐步提高史论结合能力。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例如,讲商鞅变法时,给学生讲“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很多人认为这是商鞅在开玩笑,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后有一人把木头扛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金子,一分也没少。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群众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三、完整把握“史论结合”的内涵
一方面要深刻理解理论,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另一方面,科学利用教材,按照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拓宽、挖掘教材内容,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落实能力培养。如:中国古代史中关于我国北部边疆的变化,教材以“史”的叙述为主(秦朝、唐朝、元朝时的表现),在讲完这部分史实后,应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北部疆域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指出,疆域扩大的原因,最后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这样就比较鲜明地显示了教材所蕴含的观点。又如,在讲战国时期封建制确立时,不能只是空洞地给学生结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是用史实予以说明。如春秋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产生;春秋时期变法的实质和影响;战国时期变法的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等等。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统一。
四、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利用练习题目进行练习,题型或问答题,或是材料解析题或选择题等。采取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就是“史论结合法”的具体运用,使学生增加了思维含量,学生不是死背课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课本,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而且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越来越有兴趣,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历史教学中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是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大都需要借助于这种观点来作出正确的审题和解答,因此,历史教学中做到史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历史 培养 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唯物的、历史的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史论有机地结合。而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那么,历史教学如何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培养思维能力呢?
一、准确把握历史观点
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统帅教学。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1、阶级的观点。历史学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教学中必须具有正确的阶级观点和立场,如讲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仁政”时,不仅讲孟子体贴民情,爱惜民力的民本思想,同时启发学生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孟子的主张,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根本上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
2、辩证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点,它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历史概念,如对于历史人物,要求学生利用教材所给史料作出正确的评价,如秦始皇、拿破仑等,既有功绩,又有过失。在这里,史和论是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得出结论。
3、全面的观点。中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喜欢就事论事,但在历史教学中仅仅做到就事论事是不够的,这会造就思维的不全面性。一定要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一些历史史实。如:如何看待国民党的抗战?不能只看到国民党的投降史实,还要看到国民党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不仅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还应分析其带来的客观上的进步性。
二、加强史实教学
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清楚掌握了基本史实,才能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逐步提高史论结合能力。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例如,讲商鞅变法时,给学生讲“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很多人认为这是商鞅在开玩笑,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后有一人把木头扛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金子,一分也没少。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群众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三、完整把握“史论结合”的内涵
一方面要深刻理解理论,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另一方面,科学利用教材,按照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拓宽、挖掘教材内容,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落实能力培养。如:中国古代史中关于我国北部边疆的变化,教材以“史”的叙述为主(秦朝、唐朝、元朝时的表现),在讲完这部分史实后,应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北部疆域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指出,疆域扩大的原因,最后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这样就比较鲜明地显示了教材所蕴含的观点。又如,在讲战国时期封建制确立时,不能只是空洞地给学生结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是用史实予以说明。如春秋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产生;春秋时期变法的实质和影响;战国时期变法的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等等。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统一。
四、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利用练习题目进行练习,题型或问答题,或是材料解析题或选择题等。采取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就是“史论结合法”的具体运用,使学生增加了思维含量,学生不是死背课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课本,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而且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越来越有兴趣,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历史教学中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是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大都需要借助于这种观点来作出正确的审题和解答,因此,历史教学中做到史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