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块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亦是一座文化厚重的家园。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山系绵延纵横,额尔齐斯河仿佛一把细长的梳子,那分流的河水则如同梳子的细齿,把阿尔泰山梳得千沟万壑。
生活于阿勒泰萨尔布拉克的哈萨克人民过着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每年春秋两季,牧民们开始携百萬头牲畜开始沿着高山峡谷迁徙转场。家在马背上,也在流动中,一代代人长大,一代代逝去,迁徙之路从未间断,岁月已见证了上千年。与其说哈萨克族人的转场是他们游牧生活中一场隆重盛大的仪式,不如说是他们生命岁月的一部史诗记录。
每年夏秋两季,牧民们扶老携幼,骑着马或骆驼,赶着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一群群牛羊、马与骆驼,穿越深山峡谷与沟壑,千里跋涉前往牲畜适应季节成长的牧场。行进途中,气势宏大的转场队伍时不时扬起的烟尘,下山时,乌央乌央的牲畜大军呈排山倒海倾泻而下,如浪潮翻涌。马背上的迁徙之旅,如岁月长河的一部史诗,一年年记载着时光印记,记录着他们生活变迁,同时也记录着他们的悲欢离合。
初夏六月初,是春天的转场季,他们要把牲畜从避风御寒的冬牧场转向水草丰美的夏牧场。当春天的气息漫过阿尔泰山,冰山积雪消融成湍急的河流,牧羊人家便开始便开始收拾家当辎重,准备踏上从冬窝子转向夏牧场的迁徙之路。
当天边的太阳还未升起,牧羊人已经在晨曦里开始了启程前的忙碌。长途跋涉非常艰辛,所以早餐是必须要吃饱。当女主人把醇香的奶茶烧好,馕备好,老人与孩子一起围坐就餐。毡房外,金色的晨光里,雪白的牧羊犬毛色剔透晶亮,等待着牧羊人的鞭哨响起即启程。
男主人在骆背上装满物品辎重,把所有的家当装载妥当,头脸包裹严实的女人抱着幼儿坐上骆背上,一家人开始了连续数日千里转场跋涉的旅程。
一路上,行进着成群结队的羊、牛、马与骆驼,各有各的阵仗,这是不同牧主家的“财富”,每家的牲畜数量约在200-500头不等。
羊群的数量是最多的,上山时有序行进的羊群,一下山惯性使然便如渡江涉水的千军万马,漫天扬起的尘土在或苍绿或枯黄的草木覆过,掀起尘烟阵阵。羊儿咩牛儿哞,马儿嘶鸣人在唤,山谷回荡着牧人的吆喝,萨尔布拉克的群山瞬时如同涨潮的海洋,开启了沸腾的节奏!
如果有幸邂逅哈萨克人的转场,或许还可看到更为生动的画面:转场的队伍在阳光炽烈气温升高的正午,迁徙的队伍暂且停歇了步伐,这是为了让人与牲畜得到一下休整。这时男主人从驼背上卸下做饭的家当,女主人则开始务弄中午的餐食,孩子与狗儿在一旁嬉耍,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使早上的旅途的艰辛一扫而光……餐毕,沿着既定的线路继续开拔,必须要在天黑之前赶往下一个休息点过夜。
至傍晚,天色昏暗时分,在一处峡谷平缓背风处停歇,搭起临时搭起的时帐篷或毡房住宿过夜。次日清晨一大早起来,将食宿家当收拾转载停当,继续沿着峡谷缓坡处的一条长年既定的牧道前行。牧区全部转场完成约需要十五天左右,全程下来大约在200~600公里。当每户历经连续数日的长途跋涉,山那边的夏牧场家园已经是芳草如茵,青山如画。
至九月初,为了在落雪之前赶到冬牧场,萨尔布拉克牧区又开始了从夏牧场迁徙往冬窝子的转场之路。此时的季节气候多变,若不幸途中遇到雨雪天气,则又为艰辛行程增加了难度系数。连续数日的行进途中偶尔会遇到冷雨突降,或遇到落雪飞扬。但无论天气如何变化,既定行进的行程也不会停歇。为了安全起见,只会将行进的速度会放缓放慢。
千年牧道,生生不息,一年两度的春秋迁徙,就这样一年年,一代代,岁岁周而复始。生命流年的故事,也在转场迁徙的路上被时光记录。驼背上流动的家园,流动的牧歌,何尝又不是一部岁月的史诗?
马背上的民族,流动的家园,迁徙转场之路艰辛而漫长。转场,是一种生命的传承之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之路。传承的不仅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更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为了牲畜的顺利成长与优化,必须顺应自然四季,顺势生存法则,在优胜劣汰,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法则中,最终得以保留传承下这一种适者生存的“生命乐章”。
转场,当有一种方式作为生动的史书,记载下这块土地的人们真实的岁月遗迹,史书上却鲜有文字记载他们的迁徙历史。当现代摄影人用生动鲜活的影像记录下哈萨克族迁徙之路的故事,如同一种人文历史记录的完善。每年大批的摄影人趋之若鹜奔向这里,只为摄录下目前世界仅存的转场记忆。这些图景,为我们展现的不仅是哈萨克人的转场实况,更传递出一种不屈的意志与精神,一种执着永恒的文化信仰。
规模盛大的牛羊牲畜百万大转场,据考有关文字记载的考证,是目前世界上,唯独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区仅存的游牧形式。面对这种为适应自然生存而开创的生命方式,又怎能不让我们心生敬畏?
人在马背上,家在流动中,不知道未来转场的历史会不会终结,但只要牛羊驼马伴随着哈萨克牧人共存一日,迁徙的步伐就永远不会停下来。哈萨克人的大迁徙,犹如一部规模宏大的岁月史诗,随着季节在春秋应时节岁岁传唱。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生活于阿勒泰萨尔布拉克的哈萨克人民过着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每年春秋两季,牧民们开始携百萬头牲畜开始沿着高山峡谷迁徙转场。家在马背上,也在流动中,一代代人长大,一代代逝去,迁徙之路从未间断,岁月已见证了上千年。与其说哈萨克族人的转场是他们游牧生活中一场隆重盛大的仪式,不如说是他们生命岁月的一部史诗记录。
每年夏秋两季,牧民们扶老携幼,骑着马或骆驼,赶着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一群群牛羊、马与骆驼,穿越深山峡谷与沟壑,千里跋涉前往牲畜适应季节成长的牧场。行进途中,气势宏大的转场队伍时不时扬起的烟尘,下山时,乌央乌央的牲畜大军呈排山倒海倾泻而下,如浪潮翻涌。马背上的迁徙之旅,如岁月长河的一部史诗,一年年记载着时光印记,记录着他们生活变迁,同时也记录着他们的悲欢离合。
初夏六月初,是春天的转场季,他们要把牲畜从避风御寒的冬牧场转向水草丰美的夏牧场。当春天的气息漫过阿尔泰山,冰山积雪消融成湍急的河流,牧羊人家便开始便开始收拾家当辎重,准备踏上从冬窝子转向夏牧场的迁徙之路。
当天边的太阳还未升起,牧羊人已经在晨曦里开始了启程前的忙碌。长途跋涉非常艰辛,所以早餐是必须要吃饱。当女主人把醇香的奶茶烧好,馕备好,老人与孩子一起围坐就餐。毡房外,金色的晨光里,雪白的牧羊犬毛色剔透晶亮,等待着牧羊人的鞭哨响起即启程。
男主人在骆背上装满物品辎重,把所有的家当装载妥当,头脸包裹严实的女人抱着幼儿坐上骆背上,一家人开始了连续数日千里转场跋涉的旅程。
一路上,行进着成群结队的羊、牛、马与骆驼,各有各的阵仗,这是不同牧主家的“财富”,每家的牲畜数量约在200-500头不等。
羊群的数量是最多的,上山时有序行进的羊群,一下山惯性使然便如渡江涉水的千军万马,漫天扬起的尘土在或苍绿或枯黄的草木覆过,掀起尘烟阵阵。羊儿咩牛儿哞,马儿嘶鸣人在唤,山谷回荡着牧人的吆喝,萨尔布拉克的群山瞬时如同涨潮的海洋,开启了沸腾的节奏!
如果有幸邂逅哈萨克人的转场,或许还可看到更为生动的画面:转场的队伍在阳光炽烈气温升高的正午,迁徙的队伍暂且停歇了步伐,这是为了让人与牲畜得到一下休整。这时男主人从驼背上卸下做饭的家当,女主人则开始务弄中午的餐食,孩子与狗儿在一旁嬉耍,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使早上的旅途的艰辛一扫而光……餐毕,沿着既定的线路继续开拔,必须要在天黑之前赶往下一个休息点过夜。
至傍晚,天色昏暗时分,在一处峡谷平缓背风处停歇,搭起临时搭起的时帐篷或毡房住宿过夜。次日清晨一大早起来,将食宿家当收拾转载停当,继续沿着峡谷缓坡处的一条长年既定的牧道前行。牧区全部转场完成约需要十五天左右,全程下来大约在200~600公里。当每户历经连续数日的长途跋涉,山那边的夏牧场家园已经是芳草如茵,青山如画。
至九月初,为了在落雪之前赶到冬牧场,萨尔布拉克牧区又开始了从夏牧场迁徙往冬窝子的转场之路。此时的季节气候多变,若不幸途中遇到雨雪天气,则又为艰辛行程增加了难度系数。连续数日的行进途中偶尔会遇到冷雨突降,或遇到落雪飞扬。但无论天气如何变化,既定行进的行程也不会停歇。为了安全起见,只会将行进的速度会放缓放慢。
千年牧道,生生不息,一年两度的春秋迁徙,就这样一年年,一代代,岁岁周而复始。生命流年的故事,也在转场迁徙的路上被时光记录。驼背上流动的家园,流动的牧歌,何尝又不是一部岁月的史诗?
马背上的民族,流动的家园,迁徙转场之路艰辛而漫长。转场,是一种生命的传承之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之路。传承的不仅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更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为了牲畜的顺利成长与优化,必须顺应自然四季,顺势生存法则,在优胜劣汰,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法则中,最终得以保留传承下这一种适者生存的“生命乐章”。
转场,当有一种方式作为生动的史书,记载下这块土地的人们真实的岁月遗迹,史书上却鲜有文字记载他们的迁徙历史。当现代摄影人用生动鲜活的影像记录下哈萨克族迁徙之路的故事,如同一种人文历史记录的完善。每年大批的摄影人趋之若鹜奔向这里,只为摄录下目前世界仅存的转场记忆。这些图景,为我们展现的不仅是哈萨克人的转场实况,更传递出一种不屈的意志与精神,一种执着永恒的文化信仰。
规模盛大的牛羊牲畜百万大转场,据考有关文字记载的考证,是目前世界上,唯独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区仅存的游牧形式。面对这种为适应自然生存而开创的生命方式,又怎能不让我们心生敬畏?
人在马背上,家在流动中,不知道未来转场的历史会不会终结,但只要牛羊驼马伴随着哈萨克牧人共存一日,迁徙的步伐就永远不会停下来。哈萨克人的大迁徙,犹如一部规模宏大的岁月史诗,随着季节在春秋应时节岁岁传唱。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