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从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任意性”的观点以来,任意性不仅被看成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假设。而我国的王寅教授在1996年6月召开的首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上,发表了关于语言象似性的文章,并且同时撰写出版了《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在这其中,他引用了一些语言学家有关象似性的理论,自己也提出了这方面的理论,还列举出来很多例子,说明在语言中普遍存在象似现象,同时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提出了质疑:两者怎么能同时存在?
关键词:象似性、任意性、两者的关系
基于在摘要中的争论,我们暂且搁置一番,先看看语言学中的“象似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认可之后,又被人质疑甚至想推翻呢?
在此,我先引用前辈们对“象似性”的定义“
1)象似性(iconicity)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主要是指语言符号与外部之间的关系⑴。
2)美国哲学家珀斯则把“象似性”定义为:与所指在某种方式上相似于它某种形式的符号(2)。
3)王寅教授认为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所指之间存在映照相似的现象(3)。
4)沈家煊认为“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并强调说“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介于其中。(4)”
5)《现代语言学词典》对象似性的解释是:“指符号的物质形式与符号所指实体的特点有密切的对应。(5)”
6)象似性,即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可论证的逻辑关系(6)。
7)诺思说:一般说来,象似性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相似关系(7)。
8)莫里斯把象似性归纳为两个事物之间共有的特征。
9)沃利斯(Wallis)认为,象似性存在于无和有这两极之间的各个阶段之中,象似性无所不在。
综上所述,持象似性的学者所指的象似性具有以下特征:共时与历史的、语言内部与外部的、音义、词形、结构的、密切的自然人文关系。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一些说法。其在《普通语言学教程》(Saussure 1960: 68-69)中把符号任意性作为第一原则提出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既然我所说的符号之能指与所指联系起来产生的全部结果,我可以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任意”这个词也是需要解释的。郭鸿教授认为这个词的意思并不是说能指完全由说话人来选择(因为符号一旦在语言社团中建立,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他的意思是其具有理据性或者任意性,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自然联系。
索绪尔还指出,拟声词和感叹词是例外,因为拟声词数目很少,并且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多数感叹词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的是(单个)语言符号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关系,而不是代码(语言结构)与所指事物或意义之间的关系。而且,王寅教授自己总结的象似性现象也属于代码(语言结构)范畴。
另外,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产生于不同的哲学背景下,任意性是在强调客观和理性的大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反应中语言中,就是把语言看作是自足的、自治的系统。而象似性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反应在语言中,就是认为语言的各个层面与人的体验和现实之间存在着诸多象似性,强调语言系统与语言使用者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应学凤等: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及其实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3月, 39页)
可以看出,对同一概念理解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其哲学背景不同,观察角度不同。所以,任意性与象似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有人(如魏玉邻)认为与任意性对立的是自然性,还有人(如李二占)觉得是非任意性,包括象似性和理据性。象似性所指的范围比任意性大得多。
还有一点必须要指出,索绪尔也觉得语言的词的组合中也有相对象似性。单词如ten, farm, pear具有绝对的任意性,但他们的合成形式:sixteen, farmer, pear-tree却有相对的象似性,因为它们的结构是简单的合成形式。可以看出,象似性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普遍存在与语言中。
总之,我们首先肯定语言有任意性,且普遍存在与符号内部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上,而象似性普遍存在与符号组合(语言结构)中,两者存在的范围是不同的。而且由于从不同的哲学背景与角度出发,得到的结论肯定不同。
所以不能简单的说由于有了象似性,就认定索绪尔的任意性理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样子得出的结论也是很武断的,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当然,我的观点仍有不足之处,恳请阅者能与笔者共同探讨,对语言学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霍兴花等:语言符号5的任意性、理据性和象似性。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2)李二占: 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非任意性〔J〕语言文字学,2006(4):50-54
(3)王寅: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
(4)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5)《现代语言学词典》(第四版,戴维·克里斯特尔主编,沈家煊译)
(6)论文《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研究》第一页
(7)诺思《符号学手册》(North 1990:121-127,245)
作者简介:弓广兵(1983.5--),男,山西省武乡县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研究生,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12栋学生宿舍140室,570228)
关键词:象似性、任意性、两者的关系
基于在摘要中的争论,我们暂且搁置一番,先看看语言学中的“象似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认可之后,又被人质疑甚至想推翻呢?
在此,我先引用前辈们对“象似性”的定义“
1)象似性(iconicity)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主要是指语言符号与外部之间的关系⑴。
2)美国哲学家珀斯则把“象似性”定义为:与所指在某种方式上相似于它某种形式的符号(2)。
3)王寅教授认为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所指之间存在映照相似的现象(3)。
4)沈家煊认为“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并强调说“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介于其中。(4)”
5)《现代语言学词典》对象似性的解释是:“指符号的物质形式与符号所指实体的特点有密切的对应。(5)”
6)象似性,即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可论证的逻辑关系(6)。
7)诺思说:一般说来,象似性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相似关系(7)。
8)莫里斯把象似性归纳为两个事物之间共有的特征。
9)沃利斯(Wallis)认为,象似性存在于无和有这两极之间的各个阶段之中,象似性无所不在。
综上所述,持象似性的学者所指的象似性具有以下特征:共时与历史的、语言内部与外部的、音义、词形、结构的、密切的自然人文关系。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一些说法。其在《普通语言学教程》(Saussure 1960: 68-69)中把符号任意性作为第一原则提出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既然我所说的符号之能指与所指联系起来产生的全部结果,我可以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任意”这个词也是需要解释的。郭鸿教授认为这个词的意思并不是说能指完全由说话人来选择(因为符号一旦在语言社团中建立,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他的意思是其具有理据性或者任意性,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自然联系。
索绪尔还指出,拟声词和感叹词是例外,因为拟声词数目很少,并且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多数感叹词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的是(单个)语言符号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关系,而不是代码(语言结构)与所指事物或意义之间的关系。而且,王寅教授自己总结的象似性现象也属于代码(语言结构)范畴。
另外,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产生于不同的哲学背景下,任意性是在强调客观和理性的大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反应中语言中,就是把语言看作是自足的、自治的系统。而象似性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反应在语言中,就是认为语言的各个层面与人的体验和现实之间存在着诸多象似性,强调语言系统与语言使用者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应学凤等: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及其实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3月, 39页)
可以看出,对同一概念理解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其哲学背景不同,观察角度不同。所以,任意性与象似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有人(如魏玉邻)认为与任意性对立的是自然性,还有人(如李二占)觉得是非任意性,包括象似性和理据性。象似性所指的范围比任意性大得多。
还有一点必须要指出,索绪尔也觉得语言的词的组合中也有相对象似性。单词如ten, farm, pear具有绝对的任意性,但他们的合成形式:sixteen, farmer, pear-tree却有相对的象似性,因为它们的结构是简单的合成形式。可以看出,象似性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普遍存在与语言中。
总之,我们首先肯定语言有任意性,且普遍存在与符号内部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上,而象似性普遍存在与符号组合(语言结构)中,两者存在的范围是不同的。而且由于从不同的哲学背景与角度出发,得到的结论肯定不同。
所以不能简单的说由于有了象似性,就认定索绪尔的任意性理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样子得出的结论也是很武断的,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当然,我的观点仍有不足之处,恳请阅者能与笔者共同探讨,对语言学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霍兴花等:语言符号5的任意性、理据性和象似性。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2)李二占: 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非任意性〔J〕语言文字学,2006(4):50-54
(3)王寅: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
(4)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5)《现代语言学词典》(第四版,戴维·克里斯特尔主编,沈家煊译)
(6)论文《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研究》第一页
(7)诺思《符号学手册》(North 1990:121-127,245)
作者简介:弓广兵(1983.5--),男,山西省武乡县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研究生,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12栋学生宿舍140室,5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