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栏目主持李 序嘉宾主持魏智渊
主持人语:
早恋是校园里的“日常事件”,这种掩藏在平静校园里的爱与痛,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因此,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早恋,在处理的时候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便成了每一个专业化教师的必修课。
教育案例
某天的晚自习,她来到我办公室,低着头,涨红着脸,双手不知所措地摸着衣角,不说话,我和颜悦色地让她放松。
“我……我喜欢以前班上的一个男生。”她依旧低着头,声音像蚊子叫一样。
“呵呵,是吗?”
她的话出乎我的意料——她平时不大爱与人说话,独来独往的,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而且,她的学习成绩的确也还可以!没有任何异常的迹象啊!
“喜欢他什么呀?”
“他以前和我是前后桌,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说话很风趣的,常常能逗我开心……和他在一起,我很开心……我也说不清。”
“他知道吗?”
“不知道。”
“他喜欢你吗?”
“不知道。”
“呵呵,那么,你是暗地里偷偷喜欢他喽?”
“嗯。我现在读书也读不进去,老想着以前和他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他的身影总是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的。我不想去想,可怎么也控制不住……马上要考试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接着说。
“喜欢上谁,没有什么错。人长大了,总会喜欢某个人的。”我知道,现在和她再谈“人生能有几回搏”“劝君惜取少年时”等等之类的话是多余的。她行走在迷雾里,所以她只需要灯光!
“你的烦恼,我也曾经历过!”
她抬起头,有点惊讶。
“想听听我的故事吗?”
“嗯。”她羞涩地笑了。
“高三那年,我不知不觉地偷偷喜欢上我们班的历史课代表,她能歌善舞,长得挺漂亮的。我陷进去了,就像丢了魂。我的同学曾经开玩笑说我:眼睛瞎了——看不见未来;耳朵聋了——听不进劝告;头脑昏了——关键时刻怎能感冒?我真的‘感冒’了,而且,好像还病得不轻。一天到晚,满脑子都是她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
我说到这里,她笑了。
“心不在念书上了,成绩自然就像一只被套牢的股票,只跌不涨!像你一样,有时候我也着急啊,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有一天我回家,妈妈的头痛病正好犯了。夜里躺在床上,想着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为我和妹妹到处奔波,我内心自责不已。如果我和妹妹读书能读出个样子,他们再苦再累也是高兴的。可是我呢,周围的大多数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在做什么呀?回到学校,我马上把两句话抄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一句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另一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用它们不断地提醒和鞭策自己。当然,不是说想怎样就能立刻怎样的,战胜自己并不容易!我只是努力挣扎着向前进!好在亡羊补牢,最后的结果不算糟糕,我被师范学校录取了!”
她静静地听着。
“她有没有知道你喜欢她?”
“可能知道吧,因为我们班有几个同学知道我喜欢她。”
“你为什么没有告诉她呀?”
“因为,我和你一样,都没有勇气!”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不过,我后来很庆幸没有告诉她,否则,我可能找不回自己了!”
“你后悔过吗?”
“你呢?”
“我现在有点后悔,浪费了好多时间,影响了学习。”
“不,我不后悔!那是我学生时代的美丽插曲,是我心底的美丽回忆!”我微笑着说,“不过,随着阅历的增加,慢慢地,我懂了:人生的某种情感如果产生在不该产生的阶段里,就像庄稼的种子,播种在错误的季节里,即使发了芽,也是长不好的,更不会有结果。有些东西,只有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才是美丽的!远观可以,欣赏可以,但不能让它妨碍我们寻梦的脚步!”
她点点头,似乎也懂了一样。
那晚,她由开始的拘谨到后来的慢慢放松,离开我办公室的时候,她微笑着,步履是轻盈的。我想,我的“计谋”最终“得逞”了——她的故事是真实的,我的故事是虚构的!之后,为了巩固战果,我常常利用批改她作业的机会,和她“纸上谈兵”。她好像也比以往开朗了许多。
每当想起她的故事,我一方面窃喜:帮助她顺利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心路旅程,她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向往的重点高中;另一方面也很愧疚:我的一只眼睛,被学生“静”的表面遮住了。我对那些所谓的“放心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得太少了!
(案例提供:江苏省海门市正余初中李晋)
声音
贵有鹏来:
早恋不是猛虎,要区别对待。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要防止早恋,因为学习是需要静下心来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一件事,而中学阶段课程多,如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则很危险。而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早恋并不是坏事,反正在学习上他们也没多大的兴趣,何必强迫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这个社会并不是说不好好读书将来就没有工作,相反在早恋中学生收获了更多的社会交往经验。尤其是调皮的男学生可能因为有了恋人的“调教”不再惹是生非,学好了。当然这也要把握好度,一旦失控,对女方将造成终身伤害。所以女学生要筑好“防火墙”。
里下河:
我会告诉学生:所有的情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的,否则所有的情感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们现在的苦读,正是为了夯实这一基础。因此,远离情感的纠纷,很有必要,也很正常。
朱忠国:
“恋爱”可以分为早与晚吗?
就“恋爱”而言,不应该有“早”与“晚”之分。从生理角度看,具有爱的萌动,是人在走向成熟道路上的正常反应;从心理上分析,一个人爱一个人,是一种欲望,一种满足,一种快乐。因此,阻碍学生的正常恋爱,是一种狭隘、自欺欺人的行为。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恋爱,能起的是“导航作用”,就像案例中的老师那样,哪怕是编造“谎言”,只要达到了对学生正确引导的目的,都应该是可取的。
特邀点评
严盈霞:
这似乎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一位教师通过“现身说法”,将一位优秀的女生从恋爱的边缘拉了回来。但这位教师为什么“成功”,其实他未必知道。
如何对待早恋现象,并没有统一的公式,因为学生的早恋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早恋有年龄的不同:高中生的早恋不同于初中生的早恋,初中生的早恋不同于小学生的早恋。而同样是早恋,也有阶段的不同:有的只是男女生之间正常、朦胧的好感,被误当成是早恋;有的是单相思,可能过一段时间就自然过去了;也有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恋爱的原因也丰富多彩,有大量所谓的“早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只是一种感情上的投射:有的是为了逃避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有的是家庭原因导致的对安全感的寻求;有的则是追求新鲜刺激,从而获取自我肯定……对教师而言,首要的是“辨症”,而不是“下药”。
如何“辨症”?要借助教师的专业能力对学生进行观察,包括家庭背景调查、人际关系调查、性格分析等。许多涉足爱情的学生不是很愿意与教师交流,因此在对其学业成绩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暂时没有其他副作用的情况下不妨观望等待,视之为成长的一个必经过程。文中的这位女生能够主动来找教师,至少传递出以下信息:第一,她信任这位教师。第二,她很看重学业成绩,希望能够借助教师的力量走出目前的困境。第三,她本来就是一位“放心学生”,不是“问题少女”。因此假如没有教师的协助,她凭借自己的反思走出困境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而且可能性很大。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成功之处体现在:第一,他被学生信任,这是最关键的前提。第二,他能够“现身说法”,而不是居高临下空洞地教谕,这一点很重要。第三,他能够持续不断地“关注”,经常地“纸上谈兵”,这一点更重要,许多教师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不现实的。
但这里也有被“成功”所掩盖的危险。一是教师对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女的心理现实仍然把握不够,青春期的这种对异性的反应并不是“产生在不该产生的人生阶段里”,如果换一个女生,这套教育很可能就会失效,如果换成高中女生,则肯定会失效。二是教师的“现身说法”是虚构的,仅仅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相当危险。这个案例的处理,未必非得“现身说法”不可,而经常性地如此“现身说法”,极有可能破坏掉师生关系。除了某些极特殊的情况,一般而言,教师要坚持言行如一,手段的“正义”与目的的“正义”同样重要。
许多教师视早恋为洪水猛兽,或堵或诱,其深层伦理基础乃是功利主义的,上述“贵有鹏来”的观点有相当的代表性,即恋爱会影响学业。因此一个早恋问题的完美解决,往往是以学生走出早恋,考上理想的学校为标志。在这种背景下,早恋实质上被视为一个经济学问题,而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被忽略掉了,成长问题被简化为成才问题。这种意义上的“解决”,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后两性关系上的大爆发。也就是说,一切经历都是“学习”,而许多学生并没有通过早恋问题的解决经历“学习”。也许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但是,我认为有两条原则可以作为教师处理此类事件的底线。
一是以保护学生(特别是女生)作为出发点。早恋是极易对学生特别是女生构成心理伤害乃至于生理伤害的,作为教师,在必要的情况下要通过一些恰当的途径让学生明白可能面临的危险并作出必要的防范。
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在任何情况下,对学生保持必要的理解、谅解是很重要的。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其实是非常需要理解的一群人,教师对他们的生活应保持足够的关注但又不过度干涉,这有利于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能够保证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首先向教师寻求帮助。
(责编 子 君)
主持人语:
早恋是校园里的“日常事件”,这种掩藏在平静校园里的爱与痛,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因此,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早恋,在处理的时候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便成了每一个专业化教师的必修课。
教育案例
某天的晚自习,她来到我办公室,低着头,涨红着脸,双手不知所措地摸着衣角,不说话,我和颜悦色地让她放松。
“我……我喜欢以前班上的一个男生。”她依旧低着头,声音像蚊子叫一样。
“呵呵,是吗?”
她的话出乎我的意料——她平时不大爱与人说话,独来独往的,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而且,她的学习成绩的确也还可以!没有任何异常的迹象啊!
“喜欢他什么呀?”
“他以前和我是前后桌,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说话很风趣的,常常能逗我开心……和他在一起,我很开心……我也说不清。”
“他知道吗?”
“不知道。”
“他喜欢你吗?”
“不知道。”
“呵呵,那么,你是暗地里偷偷喜欢他喽?”
“嗯。我现在读书也读不进去,老想着以前和他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他的身影总是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的。我不想去想,可怎么也控制不住……马上要考试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接着说。
“喜欢上谁,没有什么错。人长大了,总会喜欢某个人的。”我知道,现在和她再谈“人生能有几回搏”“劝君惜取少年时”等等之类的话是多余的。她行走在迷雾里,所以她只需要灯光!
“你的烦恼,我也曾经历过!”
她抬起头,有点惊讶。
“想听听我的故事吗?”
“嗯。”她羞涩地笑了。
“高三那年,我不知不觉地偷偷喜欢上我们班的历史课代表,她能歌善舞,长得挺漂亮的。我陷进去了,就像丢了魂。我的同学曾经开玩笑说我:眼睛瞎了——看不见未来;耳朵聋了——听不进劝告;头脑昏了——关键时刻怎能感冒?我真的‘感冒’了,而且,好像还病得不轻。一天到晚,满脑子都是她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
我说到这里,她笑了。
“心不在念书上了,成绩自然就像一只被套牢的股票,只跌不涨!像你一样,有时候我也着急啊,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有一天我回家,妈妈的头痛病正好犯了。夜里躺在床上,想着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为我和妹妹到处奔波,我内心自责不已。如果我和妹妹读书能读出个样子,他们再苦再累也是高兴的。可是我呢,周围的大多数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在做什么呀?回到学校,我马上把两句话抄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一句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另一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用它们不断地提醒和鞭策自己。当然,不是说想怎样就能立刻怎样的,战胜自己并不容易!我只是努力挣扎着向前进!好在亡羊补牢,最后的结果不算糟糕,我被师范学校录取了!”
她静静地听着。
“她有没有知道你喜欢她?”
“可能知道吧,因为我们班有几个同学知道我喜欢她。”
“你为什么没有告诉她呀?”
“因为,我和你一样,都没有勇气!”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不过,我后来很庆幸没有告诉她,否则,我可能找不回自己了!”
“你后悔过吗?”
“你呢?”
“我现在有点后悔,浪费了好多时间,影响了学习。”
“不,我不后悔!那是我学生时代的美丽插曲,是我心底的美丽回忆!”我微笑着说,“不过,随着阅历的增加,慢慢地,我懂了:人生的某种情感如果产生在不该产生的阶段里,就像庄稼的种子,播种在错误的季节里,即使发了芽,也是长不好的,更不会有结果。有些东西,只有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才是美丽的!远观可以,欣赏可以,但不能让它妨碍我们寻梦的脚步!”
她点点头,似乎也懂了一样。
那晚,她由开始的拘谨到后来的慢慢放松,离开我办公室的时候,她微笑着,步履是轻盈的。我想,我的“计谋”最终“得逞”了——她的故事是真实的,我的故事是虚构的!之后,为了巩固战果,我常常利用批改她作业的机会,和她“纸上谈兵”。她好像也比以往开朗了许多。
每当想起她的故事,我一方面窃喜:帮助她顺利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心路旅程,她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向往的重点高中;另一方面也很愧疚:我的一只眼睛,被学生“静”的表面遮住了。我对那些所谓的“放心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得太少了!
(案例提供:江苏省海门市正余初中李晋)
声音
贵有鹏来:
早恋不是猛虎,要区别对待。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要防止早恋,因为学习是需要静下心来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一件事,而中学阶段课程多,如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则很危险。而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早恋并不是坏事,反正在学习上他们也没多大的兴趣,何必强迫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这个社会并不是说不好好读书将来就没有工作,相反在早恋中学生收获了更多的社会交往经验。尤其是调皮的男学生可能因为有了恋人的“调教”不再惹是生非,学好了。当然这也要把握好度,一旦失控,对女方将造成终身伤害。所以女学生要筑好“防火墙”。
里下河:
我会告诉学生:所有的情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的,否则所有的情感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们现在的苦读,正是为了夯实这一基础。因此,远离情感的纠纷,很有必要,也很正常。
朱忠国:
“恋爱”可以分为早与晚吗?
就“恋爱”而言,不应该有“早”与“晚”之分。从生理角度看,具有爱的萌动,是人在走向成熟道路上的正常反应;从心理上分析,一个人爱一个人,是一种欲望,一种满足,一种快乐。因此,阻碍学生的正常恋爱,是一种狭隘、自欺欺人的行为。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恋爱,能起的是“导航作用”,就像案例中的老师那样,哪怕是编造“谎言”,只要达到了对学生正确引导的目的,都应该是可取的。
特邀点评
严盈霞:
这似乎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一位教师通过“现身说法”,将一位优秀的女生从恋爱的边缘拉了回来。但这位教师为什么“成功”,其实他未必知道。
如何对待早恋现象,并没有统一的公式,因为学生的早恋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早恋有年龄的不同:高中生的早恋不同于初中生的早恋,初中生的早恋不同于小学生的早恋。而同样是早恋,也有阶段的不同:有的只是男女生之间正常、朦胧的好感,被误当成是早恋;有的是单相思,可能过一段时间就自然过去了;也有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恋爱的原因也丰富多彩,有大量所谓的“早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只是一种感情上的投射:有的是为了逃避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有的是家庭原因导致的对安全感的寻求;有的则是追求新鲜刺激,从而获取自我肯定……对教师而言,首要的是“辨症”,而不是“下药”。
如何“辨症”?要借助教师的专业能力对学生进行观察,包括家庭背景调查、人际关系调查、性格分析等。许多涉足爱情的学生不是很愿意与教师交流,因此在对其学业成绩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暂时没有其他副作用的情况下不妨观望等待,视之为成长的一个必经过程。文中的这位女生能够主动来找教师,至少传递出以下信息:第一,她信任这位教师。第二,她很看重学业成绩,希望能够借助教师的力量走出目前的困境。第三,她本来就是一位“放心学生”,不是“问题少女”。因此假如没有教师的协助,她凭借自己的反思走出困境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而且可能性很大。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成功之处体现在:第一,他被学生信任,这是最关键的前提。第二,他能够“现身说法”,而不是居高临下空洞地教谕,这一点很重要。第三,他能够持续不断地“关注”,经常地“纸上谈兵”,这一点更重要,许多教师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不现实的。
但这里也有被“成功”所掩盖的危险。一是教师对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女的心理现实仍然把握不够,青春期的这种对异性的反应并不是“产生在不该产生的人生阶段里”,如果换一个女生,这套教育很可能就会失效,如果换成高中女生,则肯定会失效。二是教师的“现身说法”是虚构的,仅仅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相当危险。这个案例的处理,未必非得“现身说法”不可,而经常性地如此“现身说法”,极有可能破坏掉师生关系。除了某些极特殊的情况,一般而言,教师要坚持言行如一,手段的“正义”与目的的“正义”同样重要。
许多教师视早恋为洪水猛兽,或堵或诱,其深层伦理基础乃是功利主义的,上述“贵有鹏来”的观点有相当的代表性,即恋爱会影响学业。因此一个早恋问题的完美解决,往往是以学生走出早恋,考上理想的学校为标志。在这种背景下,早恋实质上被视为一个经济学问题,而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被忽略掉了,成长问题被简化为成才问题。这种意义上的“解决”,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后两性关系上的大爆发。也就是说,一切经历都是“学习”,而许多学生并没有通过早恋问题的解决经历“学习”。也许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但是,我认为有两条原则可以作为教师处理此类事件的底线。
一是以保护学生(特别是女生)作为出发点。早恋是极易对学生特别是女生构成心理伤害乃至于生理伤害的,作为教师,在必要的情况下要通过一些恰当的途径让学生明白可能面临的危险并作出必要的防范。
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在任何情况下,对学生保持必要的理解、谅解是很重要的。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其实是非常需要理解的一群人,教师对他们的生活应保持足够的关注但又不过度干涉,这有利于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能够保证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首先向教师寻求帮助。
(责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