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认为智慧源于思考:“思曰睿,思虑之后,睿自然生。”韩愈也说,“行成于思”。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只有深入思考,反复思考,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规律,把握规律,进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
面对如此浩大的知识海洋,只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光明的彼岸的。它还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整个的过程与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方可达到成功的彼岸。所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教学反思是尤其需要的。那么数学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反思、反思些什么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当一堂数学课的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也许你会这样问自己: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学生们学到了什么?掌握得怎么样?下堂课要强调哪些知识点?或者会这样反思:这节数学课学生们学得快乐吗?他们在课上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也得到享受了吗?其实这里折射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前者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将课堂作为知识传授的场所,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后者更为注重的是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主体,追求的是师生真实的生命成长。其实目前数学课堂上大都注重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但也不可否认大部分的探索过程并非出自学生自己的强烈要求,而是“迫于”教师指令。教师的课堂反思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存状态,追求一种主动的课堂生存状态,师生共同享受课堂带来的无穷乐趣。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必须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存状态,高质量的坦诚真实的对话可以反映出学生自由真实的生存状态。我们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善于创设学生对话、交流的情境,并从中敏锐地把握、提炼出矛盾和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对话,给学生优先说话权、评价权,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自身。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行为上反思教学是否达到目标。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合作与交流的效果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为了学,学同时也离不开教。它也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叶澜教授曾经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失去了这种交流与合作教学活动只能是失败。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的、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上对下”关系,而是“我跟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民主和谐的良师益友的关系。教学就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互动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民主氛围,他们都作为其中一员参与整个过程,都承担着自己的活动义务,在知识的探讨和获得的过程中进行着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所以说如果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活动,只不过是教学形式而已,本质上是无实质性交往活动发生的假教学。因此说,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没有达到合作与交流的效果。
三、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开始于研究,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给学生有创造的环境和可供研究的问题,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让学困生“吃得了”。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是“为了一切学生”。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反思的教学过程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尽可能的在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 、要反思探究性活动是否有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把“探索”作为过程性目标之一,指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如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教师只要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嘎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 “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这种“神散形未散”的所谓的探究活动不仅掩盖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剥夺了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探究性活动是否取得了实效,抑或是能否在实际活动中取得实效。努力使自己设计能够出行之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去发现学习的材料”。我根据上述理念,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人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的几点做法:首先我引导搜集有关社会生活资料,仔细观察、猜测数学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本课之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数学实践活动:1、从生活中搜集有直线和圆的物体或图形;2、仔细观察物体或图形中直线和圆的位置怎样;3、想一想你能得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形吗?教学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以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使学生之间的教学经验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则作为一位忠实的听众、评判员、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参与活动当中。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后,问题很容易得到了解决。即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情形:① 没有交点;② 有一个交点;③ 有两个交点。
学生参与这样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数学情境中初步认识研究对象的特征,获得数学经验,不仅能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丰富了他们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其次,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形式,自然形成数学定理。
我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的过程中,就设计了“直线和圆的相对运动”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观察分析比较、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某种数学理念上的需求,激发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性质的感情。随着数学活动的深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逐步展开,在学生个体之间已产生了学习新知的需要。此时,教师引导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再稍加点拨,立即就得出了结论。即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情形:① 直线l和⊙O相离<=>d>r;②直线l和⊙O相切<=>d=r;③直线l和⊙O相交<=>d<r。再次,我充分利用例题、习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能自主探索,自求解决。”本课例题、习题都是为巩固性质和判定而设计的,简单易学。我就采用先由学生自学例题,再尝试练习习题的教学方式,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很有道理的。思维在人认识客观世界乃至于科学的发明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标也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審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面对如此浩大的知识海洋,只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光明的彼岸的。它还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整个的过程与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方可达到成功的彼岸。所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教学反思是尤其需要的。那么数学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反思、反思些什么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当一堂数学课的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也许你会这样问自己: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学生们学到了什么?掌握得怎么样?下堂课要强调哪些知识点?或者会这样反思:这节数学课学生们学得快乐吗?他们在课上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也得到享受了吗?其实这里折射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前者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将课堂作为知识传授的场所,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后者更为注重的是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主体,追求的是师生真实的生命成长。其实目前数学课堂上大都注重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但也不可否认大部分的探索过程并非出自学生自己的强烈要求,而是“迫于”教师指令。教师的课堂反思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存状态,追求一种主动的课堂生存状态,师生共同享受课堂带来的无穷乐趣。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必须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存状态,高质量的坦诚真实的对话可以反映出学生自由真实的生存状态。我们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善于创设学生对话、交流的情境,并从中敏锐地把握、提炼出矛盾和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对话,给学生优先说话权、评价权,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自身。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行为上反思教学是否达到目标。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合作与交流的效果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为了学,学同时也离不开教。它也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叶澜教授曾经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失去了这种交流与合作教学活动只能是失败。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的、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上对下”关系,而是“我跟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民主和谐的良师益友的关系。教学就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互动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民主氛围,他们都作为其中一员参与整个过程,都承担着自己的活动义务,在知识的探讨和获得的过程中进行着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所以说如果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活动,只不过是教学形式而已,本质上是无实质性交往活动发生的假教学。因此说,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没有达到合作与交流的效果。
三、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开始于研究,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给学生有创造的环境和可供研究的问题,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让学困生“吃得了”。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是“为了一切学生”。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反思的教学过程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尽可能的在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 、要反思探究性活动是否有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把“探索”作为过程性目标之一,指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如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教师只要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嘎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 “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这种“神散形未散”的所谓的探究活动不仅掩盖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剥夺了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探究性活动是否取得了实效,抑或是能否在实际活动中取得实效。努力使自己设计能够出行之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去发现学习的材料”。我根据上述理念,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人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的几点做法:首先我引导搜集有关社会生活资料,仔细观察、猜测数学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本课之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数学实践活动:1、从生活中搜集有直线和圆的物体或图形;2、仔细观察物体或图形中直线和圆的位置怎样;3、想一想你能得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形吗?教学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以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使学生之间的教学经验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则作为一位忠实的听众、评判员、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参与活动当中。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后,问题很容易得到了解决。即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情形:① 没有交点;② 有一个交点;③ 有两个交点。
学生参与这样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数学情境中初步认识研究对象的特征,获得数学经验,不仅能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丰富了他们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其次,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形式,自然形成数学定理。
我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的过程中,就设计了“直线和圆的相对运动”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观察分析比较、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某种数学理念上的需求,激发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性质的感情。随着数学活动的深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逐步展开,在学生个体之间已产生了学习新知的需要。此时,教师引导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再稍加点拨,立即就得出了结论。即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情形:① 直线l和⊙O相离<=>d>r;②直线l和⊙O相切<=>d=r;③直线l和⊙O相交<=>d<r。再次,我充分利用例题、习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能自主探索,自求解决。”本课例题、习题都是为巩固性质和判定而设计的,简单易学。我就采用先由学生自学例题,再尝试练习习题的教学方式,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很有道理的。思维在人认识客观世界乃至于科学的发明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标也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審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