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迹.心象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回忆,晚年毛泽东所关怀的视域已然超越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从对“通古今之变”的关怀直入对“究天人之际”的沉思。并且,由此李政道先生还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在更广泛的时空领域内、对更多的人而言,这种转变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转变?
  应该说,这种转变或者说超越、升华,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某程度上,也具有着深刻的必然性。我想,这种必然性同样可以解释清楚,玄石先生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因何会专注于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并展开他的艺术创作实践。
  之所以会对李政道先生的发问做出肯定性的判断,我的理由是:尽管可以将人类的认知实践活动大略分作社会现实的、精神思想的两大领域,但事实上,这种两分法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并非绝对。也因此,无论在哪一领域深入到一定深刻的程度,都会必然的走向另一方、走向超越性的融合。就如某些艺术巨匠会同时关注自然科学、科学家也会关注社会现实,似不乏其例。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类普遍的具有追求永恒的法则、绝对的真理的诉求,或许因着种种原由无法实现,但诉求本身却并不会泯灭,一旦时机成熟或条件允许,必然会付诸实践。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晚年的毛泽东会关心宇宙的“对称性”、玄石先生会转向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玄石先生究心艺术创作有年,前面只是从理论的角度,对他因何选择艺术创作做出了一点尝试性的解释。尽管,所论并非尽善尽美,但至少没有仅仅停留于诸如“兴趣”、“爱好”等辄止的层面。
  似乎可以说,无论文化、还是艺术,中西结合、中西方对话在当下都是不可避免的。从最初被动的、单向度的、粗浅层次的学习借鉴,再到后来主动的、互动式的、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然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方向与归宿,甚或还同时具有着方法论的意义。或许也正因为这样,当下的绘画艺术创作者越来越不满足、不局限于或中或西某一单一的艺术形式,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客观的说,秉持着如是的创作观念,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有些创作者是在对中、西的文化艺术都一知半解中进行尝试的,故而,其创作大都流于非中非西的尴尬境地,徒成笑谈。玄石先生的绘画创作,如当下大多数创作者一样,没有局限于国画、油画的区分,相反,他对两种绘画对具有浓厚的探索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玄石先生在绘画艺术观念上的态度是开放的,但他的创作实践,却没有急于浅层次的结合,坚持用中国画的方法、特点、追求与品格画中国画,之于油画也是如此,使两者并行无涉。在中国画创作中玄石先生追求的是传统文人绘画高雅绝尘的艺术品格,而其油画创作则如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一般追求着自我生命激情的倾诉与宣泄,我想,这无疑是正确的。追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结合是正确的、必要的,但,这种结合却绝不会是表面化的形式语言因素的简单拼凑。因而,追求的前提,必然首先是对两种绘画形式同时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唯如此,才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探寻到结合的契机和结合点,也只有在这一层面的结合才是有价值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大量劳动的付出是不可能的。我想,玄石先生对此是有清醒的认识的、而这也是他展开绘画创作的特别用意所在,诚如孙虔礼所言“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者。
  除了绘画艺术,玄石先生在书法艺术以及陶瓷等工艺美术领域也都有所尝试,比如他设计制作的“十八式紫砂”即是很好地证明。从中可以见出,玄石先生不仅有着开放、理性的艺术观念,而且他对艺术的认识已经打破了所谓纯艺术与工艺美术之间的人为造成的壁垒。在本源意义上,艺术是没有纯艺术、工艺美术之分的,但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出于种种缘由,慢慢分化出注重精神追求的纯艺术和注重制作技艺的工艺美术。就某一方面深入探索的需要而言,无疑是一种进步、也是必要的,只是如果承认了两者之间的判然之别而忽视了其联系的话,则又无疑是一种退化,因为,即便是纯艺术也不可能完全不需要技艺制作、无论如何让注重技艺制作的工艺美术也无法排除其蕴含着象征着的精神品格。再甚或在两者之间做无谓的高低、优劣的区别,以厚此薄彼,就不仅是对艺术认识的退化而只会是一种缺憾和失误了。随着艺术理论的研究,当下已经有艺术理论学者对这一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如张道一先生等,就一直致力于呼吁将工艺美术纳入到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体系之中。我想这是很必要也很迫切的一项工作,对创作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有义务正确面对、积极实践。玄石先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实践,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此外,以玄石先生的身份从事艺术创作本身就“对今天的人们都是很有教育和感召意义的”(潘公凯先生语)。的确如此,玄石先生从事绘画艺术创作,除却文化、艺术本身的价值,同时更具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也相信他的创作实践,将会对当下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大的推动性作用。
  归根到底,中国绘画、西方绘画也罢,纯艺术也罢、工艺美术也罢,都不可能脱离开创作者主体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理来谈论。因之,一切的艺术形式都是创作者“心”、“性”的流淌与显现,对玄石先生及其艺术创作而言自然也不例外……
  责任编辑:韩少玄
其他文献
启功(1912~2005年),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市人。满族,爱新觉罗氏。曾在辅仁大学任教。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著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出版《启功书画留影集》以及多种书法选集。  一  “琴棋书画”向来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必要修养和趣味所在。
期刊
◇ 时 间:2010年6月2日  ◇ 地 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层会议室  ◇ 主持人:邵大箴 李小可  薛永年:我跟田世光先生没有过近距离的接触,虽然我也是美院毕业的。但是我很喜欢田先生的作品,鸟语花香,雅丽清新,非常美。他不是用形式的新奇来吸引人,也不降低标准讨好观者,更不过分地拉开跟传统的距离,而是综合传统,循古出新,表达花鸟世界的生机,注入和谐丰富的情韵。我在吉林省博物馆工作期间,馆里
期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艺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怎样理解他所说的“造境”和“写境”?这里的“造”字,不是我们画家通常说的“塑造形式”中“造”,因为绘画创作中的术语“塑造”是西来词汇,是重视客观物象的写实艺术中常用的。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与建筑、雕刻有密切的联系,绘画和雕刻都被称作“造型艺术”(
期刊
艺苑每称书画同源,其实书印亦属同源,甚至是早于画艺者。殷墟契刻,彼时多以刀为笔,这书内本就包含着刻的重要成份,书是以刻的手段成立的,足见书与刻相辅相成,俦不可分。至于印,无非是以“印”为载体的书加刻了。  印书同源者有三。其一,技法是同源的。拙以为,以点画论(今多称之为线条),技法虽可罗列许多,而贵在圆而健。失其圆,非单薄即偏执;失其健,非孱弱即臃肿。点画能“圆”,则有质感、有厚度;“健”则有骨力
期刊
我初到南艺黄瓜园时,南艺校园还不是现在这样大厦矗立,而是树木如盖,进门沿坡行走可以看到灼灼桃花、蔽日的松竹和芭蕉。在这一片景致中,我经常看到一位年轻的画家往往身置竹林之中,面对芭蕉挥笔抒写,而身形却凝然不动,全神贯注,仿佛要与芭、竹融为一体。这使我由然想起苏轼之言“神与万物交”,“其身与竹化”—他就是我后来渐渐熟识、而今已闻名画坛的张友宪。  我与友宪最早结交,且一直友谊笃厚,两人在一起讨论最多的
期刊
我与周汝昌先生相识深交近三十年,周先生是在做学问和做人诸方面给予我教诲和影响最多的前辈。20世纪80年代,我与先生相识,遂成忘年之交。记得初次拜访周先生是为了请教书艺。先生问起我的家世时,我冲口道:“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一句话)先生一怔,甚喜。告别时,先生以《书法艺术答问》相赠。  1987年秋,我去拜遏先生。其时,西风飒飒,庭木萧萧,先生正坐檐下低头写作,我心中立即涌
期刊
◇ 主讲人:陈智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地 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我已经多年没来南京了,这次来南京,黄惇教授邀我给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作一次讲演。能有机会同大家就艺术史的问题进行交流,很高兴。  要认真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也同研究中国历史一样,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经历一定的阶段,达到一定的标准。我想用三个环节、三句话、三个字、三个个案来概括我今天的演讲。  三
期刊
唐张怀瓘《书议》曰:“昔仲尼修《书》,始自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夫书者,藏万相而恍惚,蕴百艺而窃冥,其道有贵而称圣,其迹有秘而莫传,其通玄达微,何可至于妙境?故学书者,惟聪慧者悟之,功深者得之,所谓一艺功成,良工辛苦。  仇高驰,好学之士也。弱冠时即喜染翰,染翰之余,兼攻篆刻,书、印两途,研习有年矣。岁在壬午,高驰以小篆巨帧一轴参选首届兰亭书法展,锋芒小试,竞一举夺魁,于
期刊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大致上有两类趋向在交错发展。第一是“全景山水”,也就是以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与李唐《万壑松风图》为代表的系列作品。从前者的气势雄壮到后者的闷郁逼仄,表明这一种体制逐渐趋于衰微,北宋之后就很少再出现这类作品了。第二是小景山水,多写湖滩水鸟、寒汀远岫,取景无多,笔墨易尽而意趣溢于纸外,典型之作如赵大年《湖庄清夏图卷》、赵士雷《湘乡小景图卷》、梁师闵《芦汀
期刊
◇ 时间:2012年2月3日  ◇ 地点:北京·中国书画杂志社      张公者: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书法家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书法中的点画经过书家的书写,便有了感情的投入,也具备了生命。这些生命与情感的表述是借助形式。书法的形式美也是书法的特性之一,我们在注意书家的感情与书法内涵时,形式同样重要。最近,您与胡抗美先生在上海举办的书法展览主题就是“情感·形式”。  沃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