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回忆,晚年毛泽东所关怀的视域已然超越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从对“通古今之变”的关怀直入对“究天人之际”的沉思。并且,由此李政道先生还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在更广泛的时空领域内、对更多的人而言,这种转变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转变?
应该说,这种转变或者说超越、升华,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某程度上,也具有着深刻的必然性。我想,这种必然性同样可以解释清楚,玄石先生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因何会专注于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并展开他的艺术创作实践。
之所以会对李政道先生的发问做出肯定性的判断,我的理由是:尽管可以将人类的认知实践活动大略分作社会现实的、精神思想的两大领域,但事实上,这种两分法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并非绝对。也因此,无论在哪一领域深入到一定深刻的程度,都会必然的走向另一方、走向超越性的融合。就如某些艺术巨匠会同时关注自然科学、科学家也会关注社会现实,似不乏其例。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类普遍的具有追求永恒的法则、绝对的真理的诉求,或许因着种种原由无法实现,但诉求本身却并不会泯灭,一旦时机成熟或条件允许,必然会付诸实践。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晚年的毛泽东会关心宇宙的“对称性”、玄石先生会转向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玄石先生究心艺术创作有年,前面只是从理论的角度,对他因何选择艺术创作做出了一点尝试性的解释。尽管,所论并非尽善尽美,但至少没有仅仅停留于诸如“兴趣”、“爱好”等辄止的层面。
似乎可以说,无论文化、还是艺术,中西结合、中西方对话在当下都是不可避免的。从最初被动的、单向度的、粗浅层次的学习借鉴,再到后来主动的、互动式的、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然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方向与归宿,甚或还同时具有着方法论的意义。或许也正因为这样,当下的绘画艺术创作者越来越不满足、不局限于或中或西某一单一的艺术形式,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客观的说,秉持着如是的创作观念,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有些创作者是在对中、西的文化艺术都一知半解中进行尝试的,故而,其创作大都流于非中非西的尴尬境地,徒成笑谈。玄石先生的绘画创作,如当下大多数创作者一样,没有局限于国画、油画的区分,相反,他对两种绘画对具有浓厚的探索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玄石先生在绘画艺术观念上的态度是开放的,但他的创作实践,却没有急于浅层次的结合,坚持用中国画的方法、特点、追求与品格画中国画,之于油画也是如此,使两者并行无涉。在中国画创作中玄石先生追求的是传统文人绘画高雅绝尘的艺术品格,而其油画创作则如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一般追求着自我生命激情的倾诉与宣泄,我想,这无疑是正确的。追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结合是正确的、必要的,但,这种结合却绝不会是表面化的形式语言因素的简单拼凑。因而,追求的前提,必然首先是对两种绘画形式同时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唯如此,才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探寻到结合的契机和结合点,也只有在这一层面的结合才是有价值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大量劳动的付出是不可能的。我想,玄石先生对此是有清醒的认识的、而这也是他展开绘画创作的特别用意所在,诚如孙虔礼所言“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者。
除了绘画艺术,玄石先生在书法艺术以及陶瓷等工艺美术领域也都有所尝试,比如他设计制作的“十八式紫砂”即是很好地证明。从中可以见出,玄石先生不仅有着开放、理性的艺术观念,而且他对艺术的认识已经打破了所谓纯艺术与工艺美术之间的人为造成的壁垒。在本源意义上,艺术是没有纯艺术、工艺美术之分的,但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出于种种缘由,慢慢分化出注重精神追求的纯艺术和注重制作技艺的工艺美术。就某一方面深入探索的需要而言,无疑是一种进步、也是必要的,只是如果承认了两者之间的判然之别而忽视了其联系的话,则又无疑是一种退化,因为,即便是纯艺术也不可能完全不需要技艺制作、无论如何让注重技艺制作的工艺美术也无法排除其蕴含着象征着的精神品格。再甚或在两者之间做无谓的高低、优劣的区别,以厚此薄彼,就不仅是对艺术认识的退化而只会是一种缺憾和失误了。随着艺术理论的研究,当下已经有艺术理论学者对这一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如张道一先生等,就一直致力于呼吁将工艺美术纳入到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体系之中。我想这是很必要也很迫切的一项工作,对创作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有义务正确面对、积极实践。玄石先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实践,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此外,以玄石先生的身份从事艺术创作本身就“对今天的人们都是很有教育和感召意义的”(潘公凯先生语)。的确如此,玄石先生从事绘画艺术创作,除却文化、艺术本身的价值,同时更具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也相信他的创作实践,将会对当下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大的推动性作用。
归根到底,中国绘画、西方绘画也罢,纯艺术也罢、工艺美术也罢,都不可能脱离开创作者主体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理来谈论。因之,一切的艺术形式都是创作者“心”、“性”的流淌与显现,对玄石先生及其艺术创作而言自然也不例外……
责任编辑:韩少玄
应该说,这种转变或者说超越、升华,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某程度上,也具有着深刻的必然性。我想,这种必然性同样可以解释清楚,玄石先生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因何会专注于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并展开他的艺术创作实践。
之所以会对李政道先生的发问做出肯定性的判断,我的理由是:尽管可以将人类的认知实践活动大略分作社会现实的、精神思想的两大领域,但事实上,这种两分法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并非绝对。也因此,无论在哪一领域深入到一定深刻的程度,都会必然的走向另一方、走向超越性的融合。就如某些艺术巨匠会同时关注自然科学、科学家也会关注社会现实,似不乏其例。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类普遍的具有追求永恒的法则、绝对的真理的诉求,或许因着种种原由无法实现,但诉求本身却并不会泯灭,一旦时机成熟或条件允许,必然会付诸实践。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晚年的毛泽东会关心宇宙的“对称性”、玄石先生会转向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玄石先生究心艺术创作有年,前面只是从理论的角度,对他因何选择艺术创作做出了一点尝试性的解释。尽管,所论并非尽善尽美,但至少没有仅仅停留于诸如“兴趣”、“爱好”等辄止的层面。
似乎可以说,无论文化、还是艺术,中西结合、中西方对话在当下都是不可避免的。从最初被动的、单向度的、粗浅层次的学习借鉴,再到后来主动的、互动式的、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然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方向与归宿,甚或还同时具有着方法论的意义。或许也正因为这样,当下的绘画艺术创作者越来越不满足、不局限于或中或西某一单一的艺术形式,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客观的说,秉持着如是的创作观念,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有些创作者是在对中、西的文化艺术都一知半解中进行尝试的,故而,其创作大都流于非中非西的尴尬境地,徒成笑谈。玄石先生的绘画创作,如当下大多数创作者一样,没有局限于国画、油画的区分,相反,他对两种绘画对具有浓厚的探索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玄石先生在绘画艺术观念上的态度是开放的,但他的创作实践,却没有急于浅层次的结合,坚持用中国画的方法、特点、追求与品格画中国画,之于油画也是如此,使两者并行无涉。在中国画创作中玄石先生追求的是传统文人绘画高雅绝尘的艺术品格,而其油画创作则如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一般追求着自我生命激情的倾诉与宣泄,我想,这无疑是正确的。追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结合是正确的、必要的,但,这种结合却绝不会是表面化的形式语言因素的简单拼凑。因而,追求的前提,必然首先是对两种绘画形式同时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唯如此,才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探寻到结合的契机和结合点,也只有在这一层面的结合才是有价值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大量劳动的付出是不可能的。我想,玄石先生对此是有清醒的认识的、而这也是他展开绘画创作的特别用意所在,诚如孙虔礼所言“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者。
除了绘画艺术,玄石先生在书法艺术以及陶瓷等工艺美术领域也都有所尝试,比如他设计制作的“十八式紫砂”即是很好地证明。从中可以见出,玄石先生不仅有着开放、理性的艺术观念,而且他对艺术的认识已经打破了所谓纯艺术与工艺美术之间的人为造成的壁垒。在本源意义上,艺术是没有纯艺术、工艺美术之分的,但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出于种种缘由,慢慢分化出注重精神追求的纯艺术和注重制作技艺的工艺美术。就某一方面深入探索的需要而言,无疑是一种进步、也是必要的,只是如果承认了两者之间的判然之别而忽视了其联系的话,则又无疑是一种退化,因为,即便是纯艺术也不可能完全不需要技艺制作、无论如何让注重技艺制作的工艺美术也无法排除其蕴含着象征着的精神品格。再甚或在两者之间做无谓的高低、优劣的区别,以厚此薄彼,就不仅是对艺术认识的退化而只会是一种缺憾和失误了。随着艺术理论的研究,当下已经有艺术理论学者对这一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如张道一先生等,就一直致力于呼吁将工艺美术纳入到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体系之中。我想这是很必要也很迫切的一项工作,对创作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有义务正确面对、积极实践。玄石先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实践,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此外,以玄石先生的身份从事艺术创作本身就“对今天的人们都是很有教育和感召意义的”(潘公凯先生语)。的确如此,玄石先生从事绘画艺术创作,除却文化、艺术本身的价值,同时更具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也相信他的创作实践,将会对当下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大的推动性作用。
归根到底,中国绘画、西方绘画也罢,纯艺术也罢、工艺美术也罢,都不可能脱离开创作者主体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理来谈论。因之,一切的艺术形式都是创作者“心”、“性”的流淌与显现,对玄石先生及其艺术创作而言自然也不例外……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