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须比赛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oud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书店在沉寂许久后,如今卷土重来。
   中国人在读书的普及度上早已超过从前,这得益于信息传播的便利,科技进步的迅猛。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部分群众还处于识字扫盲阶段。70年后,不过三四代人,读书的风气正方兴未艾。
   阅读的一大重要功能是接受信息,但现在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前人的经验在时代中土崩瓦解,面对信息潮涌,我们的问题不是匮乏,而是如何用有限来应对无限,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如何准确地掬取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瓢饮。稍不注意,我们就会被潮流挟裹,身不由己,成为大数据中的流量。皓首穷经,也只能望洋兴叹。
   网络上的焦虑感层出不穷,总有适合你的那一款,你不比孩子,不炫富,不用旅游网红地来烘托自己的成就感。别担心,在人人都能识字的时代,连读书都渐成一个焦虑源。
   著名的读书网站豆瓣上每年阅读量逾百的书虫比比皆是,而且不断超越极限。一年200本,300本,500本。这样的标杆让普通人又惊又惧。
   有人算了算,一年读100本,意味着3、4天就要读完一本书。一本书按照150页算,一天要读50页。如果是一般的流行小说当然可行。但是稍微有深度的书,这样的阅读量,必然会陷入贪多不烂、囫囵吞枣的陷阱。读书对成年人来说,是一个很私人的行为,读什么,怎么读,都应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自由选择。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难免让人质疑:这种读法难道是把人变成新的人肉扫描机?
   我们今天有一种倾向,对书的迷信和崇拜正在成为新的枷锁。书店里的成功学书籍热卖,然而世界上并没有一模一样的人生之路,时代洪流中的芸芸众生,都有属于个体的难题和困厄。别人的甘露醇也许就是自己的鹤顶红。育儿理论层出不穷,专家们的提议互相矛盾。独立带娃还是让长辈援手?全职陪伴给孩子幸福的童年,还是会成为养育巨婴的新风险?新手妈妈疲于应对,最后失去了天然的自信,陷入混乱的泥潭。每个孩子既有共性,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书上的知识可以参考,哪能照搬?
   读得太多,想得太少,这是当代人的新问题。所有生活中的问题都想在书中找到现成答案。过于依赖书籍,恰是思维的惰性,幻想借别人的钥匙开自己的房间。我们总是忙着看,忙得心满意足,以为自己总算成为学富五车的泰斗。却不知,一只蛀书虫,也是圆圆滚滚。要想破茧成蝶,拥有自由翱翔的能力,非得自己拼命蜕变才行。
   提倡读书当然是对的。但如果为了读书而读书,那就把有意义的事变成了无聊的攀比。一年到底该读几本,并无定论。读书的多少和所谓的成功、优秀也不成正比。如果老记住那些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失望可能会更大一些。毕竟,读书不是探险寻宝,并不总会满载而返。
   卡尔维诺曾经把阅读比作“在丛林中前进”。认为有时过度的阅读可能带来戕害,如同行走在一片不见天日的密林,燠热(燠,yù,暖,热),潮湿,遍布肥硕饱满的浆果、艳丽如血的罂粟,同时也躲藏着不明的邪恶生物,蚂蟥、毒蜘蛛、吸血蝙蝠、食人树……人会迷失其中,渐渐忘记自己的语言。不仅忘记自己的语言,也会丧失自己的思想。
   因为看多了别人的生活,会给人一种虚妄的幻觉,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一年100本书填充的人生就如同我们今天吃得太多的身体,面临着糖尿病的风险。当读书成为一种炫耀的打卡,把别人的思想复制,粘贴,我们并不会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人生的路要自己走,每个人面对的是自己的命运。
   鲁迅引用叔本华的老话:“倘是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里给作者跑马。這对于读死书的人们确实是一个当头棒。不过,要明白,死抱叔本华这句名言的天才,他的脑里却正被叔本华跑了一趟马,踏得一塌糊涂了。”这番话虽然饶舌一点,警示之意倒是明显。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读书多反是有害。
   严歌苓自己是作家,却慎重地建议:“不必拘泥书本,丰富的人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这一代的少年时代物质非常贫乏,但每个人的经历很丰饶,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故事。那些本以为鸡毛蒜皮的经历,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我们生命的独特。”今天的年轻人,理直气壮地追逐个性。却总是让人感慨,他们的成长如此趋同,不管是中国学霸,还是国际精英,他们的履历完美光滑,如同镜面。难怪有面试官感慨:在这些完美的履历背后,是刻板的不能容许错误的人生。如此完美,却也极度单调,十分脆弱,是按照必读书籍打造的标准模板。但生活却从不按经验出牌,我们还得自己随机应变。
   读书固然可以让人们毫不费力地按照先哲或者智者的教诲扩大人生的边界,收获更多的经验和体验。但小马要过河,得亲自过。古人说:晴耕雨读,才是一种平衡的生活。
   舟已行,而剑不行。新时代的问题,有时还得想新办法,老黄历哪里都是妙药仙丹?所以,读书这件事,还真不能照本宣科。读书的目的是启迪我们自己的智慧,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不是一拍大腿说: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随手点个赞。
其他文献
前一阵子,大连一街道女干部在疫情期间进小区时不按规定登记个人信息,打电話向社区书记寻求特权“照顾”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疫情期间进小区需要登记个人电话、身份证号和进出时间等信息,这个应该是当地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作出的统一规定。应当说,这样的规定不仅合情合理,而且也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不会对居民出入造成多大不便。但这位街道女干部竟然在举手之劳的事情上耍起了特权,向社区的“卢书记”打电话请求方便。而那位
期刊
与小伙伴们逛街时,经常见到一款令人费解的夏装:针织面料,短袖,高领。我一度困惑:这样的衣服给谁穿?你说夏天穿吧,它是高领,面料又这么厚;可若说是秋冬穿的吧,它却又是短袖。总之,此衣的设计思路让我难以理解。类似的衣服还有很多,我不明白它们究竟是为谁设计、谁会购买。   直到某天,单位新来一个同事,炎炎酷暑中,她穿的就是这款上衣。她说她颈椎有问题,脖子怕凉,哪怕大夏天也得捂紧脖子,就得穿这款。   无
期刊
“装孙子”这个词是从北京的俏皮话引申出来的。北京人说:儿媳妇,大肚子,你猜是什么?是装孙子。   这是一句糙话,并不十分严密。儿媳怀的若是女儿,那“装”的就不是孙子。在此,笔者不是为了论证“装孙子”的科学逻辑性,关注的是其引申讽喻的社会现象。   “裝孙子”是指用虚伪的手段,为取悦上级和有事相求的人,不分是非界限,不讲人格操守,把自己摆在“孙子”的位置,装出虔诚的样子和可怜相,低三下四、唯唯诺
期刊
《礼记·学记》开篇有云:“发虑宪,求善良。”根据俞樾先生的解释,“虑宪”与“善良”一律,善良二字同义,虑宪二字亦同义,并引《尔雅释诂》为证,释“宪”为“思”。据此,发虑宪,求善良,便是“启发思考,培植善良”。此篇是专门论述教育与教学问题的,显然,“发虑宪,求善良”说的是为学兴教之道,前者说的是方法,后者說的教育的目标指向。   在诸多好品质如善良、正直、敦厚、谦恭、仁爱等等之中,善良是根基,如果
期刊
吉林一些人扎堆养生馆,导致1传144新冠肺炎的消息传遍网络。进而给这种扎堆当头棒喝。疫情之下,万不可再扎堆了!   国人喜欢扎堆。这不,路边有几位无事者蹲下来围着看蚂蚁搬家。于是,途经此处的路人便停下来加入围观,最终竟然里三层外三层,好大一堆人,直围得最外层人根本不知最里面的隐情所在。越是这样,围的人越多,好不热闹。还有一则众人皆知的事例:一个人流鼻血了,于是用手捂着鼻子,并仰头看天,周围几人见
期刊
麻将,起源于中国。其由来,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有“郑和发明说”“万秉迢发明说”等。明宣德年间,率军下西洋的郑和,为了排解船员常年累月航海生活的枯寂与无聊,在船上设计出了一种竹牌游戏器具——麻将,故麻将也有“竹牌”之称。又传,明代万秉迢,一日在阅读《水浒》时,被书中108位好汉的本领与精神所折服。他想:如能做一副娱乐工具,作为纪念该多好呀。于是,经过几天的精心设计,终于研制出了流行至今、由108张
期刊
伪君子乃真小人,小人奸诈阴毒不讲君子之道,与其博弈唯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能变不对称博弈为对称博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可取,以“小人之心”度伪君子之腹不可无。   随着社会演变和人类进化,虽然君子与小人本质特征“万变不离其宗”,然就行为特征观照,与君子“以不变应万变”迥异,小人则随之进化变异。相形于传统小人多“我是流氓我怕谁”,作恶赤膊上阵明火执仗, 对卑劣龌龊行为无所掩饰,不惮
期刊
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当年度“十大流行语”,“颜值”一词排名第三。从字面上分析,“颜”是脸面,“值”是数值,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媸妍的程度。有的人长得比较美观,有的则十分漂亮,甚至有“颜值爆表”的,英俊或靓丽突破了正常的范围。反之,如果略有瑕疵,则叫“挺丑”;如果说某人“丑死了”,要么是说者夸大其词,要么是那人相貌确实难看。   古今中外,颜值一直都挺重要。西晋有个文学家潘安,文
期刊
競争时代
期刊
自古以来,在文化圈就有名师出高徒之说。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至如晋明帝师于王度,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师于卫协,陆探微师于顾恺之。”又据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记述:“凡画入门,必须名家指点,昔关仝从荆浩而仝胜之,李龙眠集顾、陆、张、吴而自辟户庭,巨然师董源,子瞻师与可,衡山师石田,道复师衡山。”在近现代文化史上,如梁启超师承康有为、鲁迅师承章太炎、王雪涛师承齐白石、吴作人师承徐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