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苏武传(节选)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私候胜曰 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名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项是
()
例句:空以身膏野草
A.欲因此时降武 B.单于壮其节
C.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D.其一人夜亡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亦留之以相当。
(2)见犯乃死,重负国。
(3)何以女为见?
参考答案
1.A(第一句的“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里”的意思。)
2.D(第一句的“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第二句的“会”从会合中引申为共同、一起的意思。第三句的“生”是活着的意思,作状语。第四句的“生”是也是活着的意思,但是动词,作谓语。)
3.C(例句中的“膏”本是溶化的油脂,引申为肥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给野草施肥的意思。C项的“壁”也是名词作动词,驻扎的意思。A项的“降”是使动,使苏武投降的意思;B项的“壮”是意动用法;D项的“夜”是名词作状词。)
4.B(他想杀卫律的目的,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在谋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能叫“行动”。)
5.(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作抵押。(2)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3)为什么要见你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节选)
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种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是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柱像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
1.对“也就是说,……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这句话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维纳斯雕像原本是有双臂的,所以说丧失双臂以及由此产生的美感,“同创作者毫无关系”。
B.“某些东西”指由断臂所唤起的人们的想象,造成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一种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C.“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具有双层含义,一是艺术效果决定着美术作品的命运,二是维纳斯断臂的命运。
D.丧失了双臂使维纳斯的艺术效果,向着神妙的整体美奋然一跃,形成了一种神奇的魅力,超越时空,成为不朽的杰作。
2.作者认为那些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原因是什么?
3.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和“质量的变化”具体指什么?
①数量上的变化:
②质量上的变化:
4.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5.揣摩文意,在文末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
参考答案
1.C
2.⑴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⑵人们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不可能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
3.①增加了两条手臂。②无臂,无限想象;有臂,束缚想象。“有”、“无”之间有质的差别。
4.即使是十分精美,无与伦比的具象,其艺术效果也远远不如能让人尽情驰骋想象的残缺或空白。
5.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苏武传(节选)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私候胜曰 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名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项是
()
例句:空以身膏野草
A.欲因此时降武 B.单于壮其节
C.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D.其一人夜亡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亦留之以相当。
(2)见犯乃死,重负国。
(3)何以女为见?
参考答案
1.A(第一句的“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里”的意思。)
2.D(第一句的“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第二句的“会”从会合中引申为共同、一起的意思。第三句的“生”是活着的意思,作状语。第四句的“生”是也是活着的意思,但是动词,作谓语。)
3.C(例句中的“膏”本是溶化的油脂,引申为肥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给野草施肥的意思。C项的“壁”也是名词作动词,驻扎的意思。A项的“降”是使动,使苏武投降的意思;B项的“壮”是意动用法;D项的“夜”是名词作状词。)
4.B(他想杀卫律的目的,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在谋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能叫“行动”。)
5.(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作抵押。(2)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3)为什么要见你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节选)
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种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是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柱像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
1.对“也就是说,……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这句话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维纳斯雕像原本是有双臂的,所以说丧失双臂以及由此产生的美感,“同创作者毫无关系”。
B.“某些东西”指由断臂所唤起的人们的想象,造成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一种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C.“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具有双层含义,一是艺术效果决定着美术作品的命运,二是维纳斯断臂的命运。
D.丧失了双臂使维纳斯的艺术效果,向着神妙的整体美奋然一跃,形成了一种神奇的魅力,超越时空,成为不朽的杰作。
2.作者认为那些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原因是什么?
3.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和“质量的变化”具体指什么?
①数量上的变化:
②质量上的变化:
4.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5.揣摩文意,在文末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
参考答案
1.C
2.⑴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⑵人们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不可能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
3.①增加了两条手臂。②无臂,无限想象;有臂,束缚想象。“有”、“无”之间有质的差别。
4.即使是十分精美,无与伦比的具象,其艺术效果也远远不如能让人尽情驰骋想象的残缺或空白。
5.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