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纳西族一直将东巴文字称为“森究鲁究”,纳西语“森”为木,“鲁”为石,“究”为痕迹,意为刻在木、石上的痕迹 。历史上出现过的古文字难以计数,但从远古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的文字,全球仅此纳西象形文字。纳西族的象形文字是至今保留着图画象形的阶段,以图画表意为主要表现形式,是迄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1】。本文通过将纳西族“东巴文字”学习内容引入到地方小学课程教学实践,从教学意义、教学过程、教学成果、教学经验及思考等几个方面,探讨民族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为在其他小学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教学、传承,建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东巴文字 课程 教学 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法开发研究》 之子课题《“东巴文字学习及应用”课程在纳西族地区小学中设置、教学及应用研究》研究成果。
大凡那些能经受住时间检验而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除了自身具有旺盛生命力外,一般都有一种系统而有效的传播途径和传承机制。因为,任何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仅凭几个人来守望,是不可能延续的。基于此,我们在丽江束河完小开展东巴文字学习、应用课程建设及教学活动,就是让纳西族优秀民族文化之一的“东巴象形文字”进入小学教学课堂,探索优秀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有效教育、教学、传承、创新方式,不断积累经验,为民族文化不断繁荣尽其力量。
1开展东巴文字及应用课程
通过课题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落实国家三级课程,采取适宜本地实际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在纳西族地区小学设置东巴文字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及应用活动,有利于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学校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内容。
开展民族文化常识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对其他地方同类民族文化在中小学传承形式、教学方法、应用方法等方面提供实践经验。
通过课程设置、开展教学、应用活动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保护和传承纳西民族文化,对实现民族文化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的转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东巴文字及应用课程教学过程
2.1课程教学对象的选择
丽江束河完小位于束河古镇,学生以本地纳西族居多,通过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纳西母语认识水平及文字书写水平,确定选择四年级一个班级(40人)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研究。
2.2教学实践策略
本教学实践研究属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法开发研究》之子课题《“东巴文字学习及应用”课程在纳西族地区小学中设置、教学及应用研究》项目,因此以课题研究组为研究、教学主体,策划、组织、实施教学实践研究。
按课题研究、教学实施方案开展工作,不断总结教学、研究经验。
及时解决和完善教学、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按计划、步骤完成各项教学、研究工作任务。
2.3实践教学步骤
根据实践课程研究教学要求,通过选择教材,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作教学课件。
2015年9月在四年级实验班级设置“东巴文字学习及应用”课程,并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指导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巩固教学成果,查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努力解决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完善实验记录及教学档案收集与管理。
2016年4月,收集学生优秀作业,进行东巴文字学习及应用课程成果展览,并总结经验,制定下一阶段特色课程建设工作。
3东巴文字及应用课程教学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36学时的教学实践,取得以下教学成果:
学生对民族文化进入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经过学习,学生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拓展了学生学习内容,增强了自觉学习民族文化意识;通过书写东巴文字练习,能够书写260多个东巴象形文字及对字意的了解认识;开展民族文化常识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断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学校形成特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落实国家三级课程,采取适宜民族地区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尝试在地方小学设置民族文化学习课程,落实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内容。
4东巴文字及应用课程教学经验和思考
首先,学校领导支持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坚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开发和建设,及大方便了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教学活动。
其次,本课题研究采取了行动研究法,主要通过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完小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研究,在试验前认真了解和分析归纳出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提出相应的课程教学策略,拟通过实际教学实验和研究,找到既适合学生认识东巴文字的型、音、意的学习方法,又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切实可行的东巴文 字学习、应用课程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写、应用方面的困难,以写促学,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民族文化学习习惯。
第三,学校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在中,不断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对民族文化艺术在小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逐渐转变教学观念,必将对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作为书写世界记忆东巴典籍的东巴象形文字所面临的传承危机,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积极性,并付诸实际行动。
第五,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开发、教学,不是一时、一事、一课题能够解决的:需要转变学校领导、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东巴文字课程的教学需要与纳西母语教学相结合;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开发适合于小学东巴文教学的校本教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一种民族符号,是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真正打动人的、有价值的,并不是形式本身,而是形式里面蕴藏的民族情感。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因此,对非物质遗产传承模式的探讨就显得尤为突出,能够通过研究、教学、实践实验,寻求符合传承要求、方法、措施、保障等方面的推广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西田龙雄.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族文化[M].日本:日本中公新书出版社,1966.
[2]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3]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求实,2014(4).
◇责任编辑 龙惠慧◇
关键词:东巴文字 课程 教学 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法开发研究》 之子课题《“东巴文字学习及应用”课程在纳西族地区小学中设置、教学及应用研究》研究成果。
大凡那些能经受住时间检验而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除了自身具有旺盛生命力外,一般都有一种系统而有效的传播途径和传承机制。因为,任何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仅凭几个人来守望,是不可能延续的。基于此,我们在丽江束河完小开展东巴文字学习、应用课程建设及教学活动,就是让纳西族优秀民族文化之一的“东巴象形文字”进入小学教学课堂,探索优秀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有效教育、教学、传承、创新方式,不断积累经验,为民族文化不断繁荣尽其力量。
1开展东巴文字及应用课程
通过课题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落实国家三级课程,采取适宜本地实际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在纳西族地区小学设置东巴文字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及应用活动,有利于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学校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内容。
开展民族文化常识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对其他地方同类民族文化在中小学传承形式、教学方法、应用方法等方面提供实践经验。
通过课程设置、开展教学、应用活动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保护和传承纳西民族文化,对实现民族文化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的转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东巴文字及应用课程教学过程
2.1课程教学对象的选择
丽江束河完小位于束河古镇,学生以本地纳西族居多,通过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纳西母语认识水平及文字书写水平,确定选择四年级一个班级(40人)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研究。
2.2教学实践策略
本教学实践研究属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法开发研究》之子课题《“东巴文字学习及应用”课程在纳西族地区小学中设置、教学及应用研究》项目,因此以课题研究组为研究、教学主体,策划、组织、实施教学实践研究。
按课题研究、教学实施方案开展工作,不断总结教学、研究经验。
及时解决和完善教学、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按计划、步骤完成各项教学、研究工作任务。
2.3实践教学步骤
根据实践课程研究教学要求,通过选择教材,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作教学课件。
2015年9月在四年级实验班级设置“东巴文字学习及应用”课程,并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指导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巩固教学成果,查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努力解决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完善实验记录及教学档案收集与管理。
2016年4月,收集学生优秀作业,进行东巴文字学习及应用课程成果展览,并总结经验,制定下一阶段特色课程建设工作。
3东巴文字及应用课程教学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36学时的教学实践,取得以下教学成果:
学生对民族文化进入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经过学习,学生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拓展了学生学习内容,增强了自觉学习民族文化意识;通过书写东巴文字练习,能够书写260多个东巴象形文字及对字意的了解认识;开展民族文化常识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断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学校形成特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落实国家三级课程,采取适宜民族地区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尝试在地方小学设置民族文化学习课程,落实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内容。
4东巴文字及应用课程教学经验和思考
首先,学校领导支持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坚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开发和建设,及大方便了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教学活动。
其次,本课题研究采取了行动研究法,主要通过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完小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研究,在试验前认真了解和分析归纳出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提出相应的课程教学策略,拟通过实际教学实验和研究,找到既适合学生认识东巴文字的型、音、意的学习方法,又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切实可行的东巴文 字学习、应用课程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写、应用方面的困难,以写促学,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民族文化学习习惯。
第三,学校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在中,不断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对民族文化艺术在小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逐渐转变教学观念,必将对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作为书写世界记忆东巴典籍的东巴象形文字所面临的传承危机,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积极性,并付诸实际行动。
第五,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开发、教学,不是一时、一事、一课题能够解决的:需要转变学校领导、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东巴文字课程的教学需要与纳西母语教学相结合;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开发适合于小学东巴文教学的校本教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一种民族符号,是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真正打动人的、有价值的,并不是形式本身,而是形式里面蕴藏的民族情感。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因此,对非物质遗产传承模式的探讨就显得尤为突出,能够通过研究、教学、实践实验,寻求符合传承要求、方法、措施、保障等方面的推广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西田龙雄.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族文化[M].日本:日本中公新书出版社,1966.
[2]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3]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求实,2014(4).
◇责任编辑 龙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