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视对学生“知行合一”的教育。本文讨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对于“知行合一”教育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知行合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4-0125-01
随着新教改的不断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不断深入。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课堂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思想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构建学生感兴趣的课堂
我在平时教学进程中就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间接的生活,如经常要求学生看看新闻联播或新闻30分或全球资讯榜,或有条件订一两本杂志如《少年博览》《科学世界》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新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大量情景、案例、问题等材料,它们也大大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生活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有限时间和教室狭小的空间,而是要: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生活。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因世: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设计,采取如小品、影H、诗歌、故事、漫画、案例、录像、游戏、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在选取材料剖设情境时,能有意识地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以及学生关心的生活情境,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中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到生活就是课堂,课堂就是生活,从而提升对教材知识的探索激情与理解。例如:如在教授《创建新集体》中的“团结协作,互助前行”时,就在课堂上做了个小游戏。找一位强壮的男生与一位瘦小的女生上讲台,然后问学生:“他们俩谁的力气大呢?”学生异口同声的说“男生”,我说“不一定。下面就让他们比一比”。于是拿出一根事先准备好的木棒让女学生掰,这位女生很容易就掰断了。然后,我将几根同样的木棒捆在一起让男生掰,他怎么也掰不断。学生都说我不公平。于是我接着说:单个比这位男生的确比这位女生的力量大,但他为什么掰不断而女生能呢?这说明了什么?于是学生都能准确说出“团结协作的力量”,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二、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托·富勒说过:“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可见实践对知识掌握的重要性。知行合一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技巧和能力。传统的重理论教学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行合一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以实践活动来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这一课为例,该课内容中讲到“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实际情况是学生觉得这些权利离他们很遥远。为了加强学生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我安排学生进行课代表的选举,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首先让有意参与课代表选举的学生到我这来报名,如果其他学生觉得谁合适也可以推举,然后让参加选举的学生进行述职演讲,表明自己做课代表后会做些哪些事情来为同学谋福利,以此来拉动学生为其投票。这个活动使學生明白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含义,激发了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直接方式,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可以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学生知行失衡的应对措施
现实化的目标只有经过现实化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在课堂上,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即从学生年龄、智力、经验等特点出发,组织课堂教学,所选择的教学资源、设计的问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扮演角色和观看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既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又提升学生现实生活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想品德,可谓是事半功倍。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评价机制。
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效果不单是一张试卷能反映的,还需通过“德行”。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和发展的需要来制订管理规定、班规班约,把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纳入到学校和班级管理上来,把学生道德行为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建立课堂德育学分制度和社会道德学分制度。课堂德育学分制度,就是把学生在学思想品德课期间的思想品德、遵规守纪、文化学习等方面表现纳入学分管理,量化标准,综合计分,定时统计和公布;社会道德学分制度是对课堂德育学分制度的一个补充,社会道德学分制度立足于社会实践。把学生学习期间所做的好人好事、守信情况、诚实度等方面纳入学分管理,量化标准,综合计分,定时统计和公布。
联合家庭、社会及学校构建立体式课堂第一,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加强家校间交流、沟通与合作,以讲座或聚会等形式提高家长的道德水平,形成统一道德理念;第二,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找寻教学素材,并最终落实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访名人、做好事、搞宣传等有意义的活动体验生活的真、善、美,让阳光照进每一位学生的心里。
四、小结
总之,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教育及实践。对学生的品行教育应立足于书本理论,践行于日常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反思行为来升华认知,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感悟、体验,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在价值对立和选择中真正体验到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吴惠光. 知行合一 因材施教——浅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J]. 当代教研论丛, 2017(3).
[2] 梁霞. 构建"知行合一"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0.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知行合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4-0125-01
随着新教改的不断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不断深入。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课堂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思想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构建学生感兴趣的课堂
我在平时教学进程中就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间接的生活,如经常要求学生看看新闻联播或新闻30分或全球资讯榜,或有条件订一两本杂志如《少年博览》《科学世界》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新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大量情景、案例、问题等材料,它们也大大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生活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有限时间和教室狭小的空间,而是要: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生活。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因世: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设计,采取如小品、影H、诗歌、故事、漫画、案例、录像、游戏、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在选取材料剖设情境时,能有意识地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以及学生关心的生活情境,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中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到生活就是课堂,课堂就是生活,从而提升对教材知识的探索激情与理解。例如:如在教授《创建新集体》中的“团结协作,互助前行”时,就在课堂上做了个小游戏。找一位强壮的男生与一位瘦小的女生上讲台,然后问学生:“他们俩谁的力气大呢?”学生异口同声的说“男生”,我说“不一定。下面就让他们比一比”。于是拿出一根事先准备好的木棒让女学生掰,这位女生很容易就掰断了。然后,我将几根同样的木棒捆在一起让男生掰,他怎么也掰不断。学生都说我不公平。于是我接着说:单个比这位男生的确比这位女生的力量大,但他为什么掰不断而女生能呢?这说明了什么?于是学生都能准确说出“团结协作的力量”,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二、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托·富勒说过:“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可见实践对知识掌握的重要性。知行合一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技巧和能力。传统的重理论教学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行合一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以实践活动来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这一课为例,该课内容中讲到“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实际情况是学生觉得这些权利离他们很遥远。为了加强学生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我安排学生进行课代表的选举,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首先让有意参与课代表选举的学生到我这来报名,如果其他学生觉得谁合适也可以推举,然后让参加选举的学生进行述职演讲,表明自己做课代表后会做些哪些事情来为同学谋福利,以此来拉动学生为其投票。这个活动使學生明白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含义,激发了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直接方式,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可以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学生知行失衡的应对措施
现实化的目标只有经过现实化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在课堂上,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即从学生年龄、智力、经验等特点出发,组织课堂教学,所选择的教学资源、设计的问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扮演角色和观看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既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又提升学生现实生活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想品德,可谓是事半功倍。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评价机制。
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效果不单是一张试卷能反映的,还需通过“德行”。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和发展的需要来制订管理规定、班规班约,把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纳入到学校和班级管理上来,把学生道德行为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建立课堂德育学分制度和社会道德学分制度。课堂德育学分制度,就是把学生在学思想品德课期间的思想品德、遵规守纪、文化学习等方面表现纳入学分管理,量化标准,综合计分,定时统计和公布;社会道德学分制度是对课堂德育学分制度的一个补充,社会道德学分制度立足于社会实践。把学生学习期间所做的好人好事、守信情况、诚实度等方面纳入学分管理,量化标准,综合计分,定时统计和公布。
联合家庭、社会及学校构建立体式课堂第一,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加强家校间交流、沟通与合作,以讲座或聚会等形式提高家长的道德水平,形成统一道德理念;第二,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找寻教学素材,并最终落实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访名人、做好事、搞宣传等有意义的活动体验生活的真、善、美,让阳光照进每一位学生的心里。
四、小结
总之,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教育及实践。对学生的品行教育应立足于书本理论,践行于日常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反思行为来升华认知,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感悟、体验,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在价值对立和选择中真正体验到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吴惠光. 知行合一 因材施教——浅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J]. 当代教研论丛, 2017(3).
[2] 梁霞. 构建"知行合一"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