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言评价应注意些什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xinqia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评价艺术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格外重视。然而,在课堂教学的语言评价中,却有许多尴尬和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评价要多元化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评价应该说不能单一,更不能单一和俗套,左一个“真行”,右一个“真行”,这样学生听起来就像吃了肥猪肉一样油腻。其实教学语言的评价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比较艺术的“工程”,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灵活随机的不断“创新”的“机体”,评价形式要多元化。要使学生爱听、想听、愿意听。
  语言评价要风趣幽默。风趣幽默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口语交际的润滑剂和粘合剂。因此,无一例外,风趣、幽默的语言评价是师生调节情绪,破除课堂尴尬局面的不可多得的万能钥匙。教师充满激情和机智的话语,不仅可以提高和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更可以使课堂洋溢“乐趣”和横生妙趣,挖掘学生课堂学习的潜力。
  语言评价要生动巧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巧妙的评价语将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学生长时间处于“情绪兴奋”期,与此同时,课堂气氛也将活跃异常。即使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偶然的差错,只要教师适时而恰如其分地加以引领,疏导,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因偶尔的“失误”而出现的尴尬,还可以尊重和维护学生自尊,学生将信心百倍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二、评价要张扬个性
  当我们的学生在“畅所欲言”和激烈争论的时刻,有很多老师只能演绎“袖手旁观”的角色。出现如此不够和谐的局面,关键在于教师的语言评价艺术需要进一步“深造”,需要进一步锤炼。评价的语言不能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好!”、“很好”、“真棒”、“真行”等一些隔靴搔痒的“万能钥匙”。至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好在哪里,需不需要完善和提高?既没有弄清楚,也没有个所以然。评价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有个性的评价学生才能更好的接受。
  积极的语言评价是替学生不断提供前进的动力和学习知识的加速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因此,在评价语言艺术方面,应围绕《新课标》精神,体现以人为本,要重视个体差异,要考虑每个个体的情况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性,促进个体最大限度以及最大可能发挥潜在的优势和潜力,实现每个个体的自身价值。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在课堂中均会适时地反映出来。重视和张扬学生个性的闪光点,通过积极的语言导向去评价,来张扬学生个性,来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信起来,让学生抬起头来,让学生尊严起来,让学生勇敢起来。课堂的评价语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也不能满足于学生“过分”遵守课堂纪律,而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自身特长,达到和谐的自由发展。
  评价语言应该有充分的动机,那就是毫不含糊的饱含激励。情绪和情感是学生内在的、与生俱来的动力源,激励性的语言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使用适当的语言,给学生以瞬间的比较给力的激励,能让不断获得动力,自信成功。
  三、评价要适而有度
  课堂教学评价不能无限度地扩大和夸大,要适而有度,要有一个“指定”的方向。具体来说,在课堂上,对学生不要过于盲目的肯定和鼓励,不要一味地肯定和鼓励,不要为肯定鼓励而肯定和鼓励。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正确的评估,要对学生的学习效能进行正确的评估,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效度进行正确的评估。然后明清不足,找准恰好的评价途径。课堂中,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一而足,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信心百倍,又能发现存在的问题。
  同时,评价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并且准确有度。语言的评价应有所据,有所依,不能信口胡来,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而又准确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简洁明了,不繁琐,不含糊,不模糊,不冗长。需要强调的某些内容,一方面要注意强调,另一方面要说得清楚。只有适而有度,准确有度的语言评价,才能使学生扬长避短,避虚就善,不断进步。评价语言要从教师内心中发出,要从教师良心中发出,要从教师爱心中发出,要从教师耐心中发出,要从教师真诚中发出,这样的评价才真正有度,才真正简明,才真正合情合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善于发现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给予准确、到位而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以维护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一分为二地对待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既准确和适时地传授学生知识,又能激发学生潜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课堂语言的评价不应仅局限于一种形式,应因人而评,因课而评,因时而评。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相益发展。
  倪永弟,教师,现居江苏灌云。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对于成绩显著的学生给予关注,更要把精力放在学困生上。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深有体会,抓住了学困生转化这一工作,是实现语文整体成效提升的重要前提,任何教学忽略了学困生群体,都不可能取得语文教学整体成功。学困生转化作为语文教学一项重要和必要的工作,应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广大教师要重视对学困生分析研究,有的放矢开展各项工作。
《项链》是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巧借对比展开叙述,是本文一个非常显著的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莫泊桑独特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创作才能。现就此粗略分析如下。  一、通过对比,巧妙揭示作品主题  关于《项链》的主题,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有“虚荣说”,有“命运说”。但无论哪种说法,我们都不难发现,作者是巧借人物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来揭示作品主题,展现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巴黎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图景的。 
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翁。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典范加以传颂,但我们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并仔细研读文本,从不同角度来看刘兰芝的情感生活,才发现一个生活中不一样的刘兰芝。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并不幸福,也不美满,而是充满痛苦、心酸与苦涩。其理由如下:  一、奴隶般的家庭劳动  少女时代的刘兰芝可以说是在幸福和快乐中度过的,她像一只美丽的金孔雀,聪颖而娴静。“十三能织素
文章是一个整体,脱离了整体,文章只能是词汇的堆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把文章肢解后让学生去理解,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但不够全面。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以整体的思想去看待文本。整体阅读所强调的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整体理解,把文章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而理清文章的内容关系,从宏观角度去领会文
同学们:课堂的主角是你们,我今天只是一个主持人,作为主持人,我宣布高一3班《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书汇报会现在开始。   根据标题关键词“万方多难”“成就”“诗圣”,我们已商定读完本文后汇报6个方面的内容: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坎坷铸就不朽人生、沉郁顿挫终成诗史、人格魅力光照千古、生命姿态凄美史册、深情回眸再诵经典。   一、风雨飘摇的唐王朝   1、教师导语:你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炎黄子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两翼,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因为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多种素养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其突出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然而,不管是上作文课还是向学生布置作文时,老师们常常为没有合适的作文素材而苦恼,“写什么”已成为教师指导作文时遇到的最伤脑筋的问题。“今天写什么”也同时困扰着我们的学生,是学生作文时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造成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要解决学生写作
“《生死疲劳》打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如果说我的作品都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建筑,那《生死疲劳》应该是标志性的建筑。”2006年3月15日,莫言做客新浪读书名人堂谈《生死疲劳》时如是说。作为“标志性建筑”,《生死疲劳》这部49万字的长篇小说,着重叙述了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一家和长工蓝脸一家50年间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从1950年到2000年年底,通过“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着重写了邹忌以生活中的小事为喻,劝说齐王接纳民意,兴利除弊,利国图治的故事。全文仅三百多字,却取得了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一、虚实相生的构思美  全文前半部分是“虚处实写”,后半部分是“实处虚写”。文章前面部分作者非常高明,他把邹忌“窥镜”、比美和他从妻、妾、客献媚的包围圈中钻出来,以及以家事引出国事规劝齐王等虚构的细节提到文章的开头叙述,然后煞有介事地接上
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表达真情实感”、“感情真挚健康”,现实中学生作文却多有虚假,难觅真情,近几年来已成为作文的顽症。其固然有社会功利风气对学生认知的干扰,学生对写作目的的认识陷入了误区,更有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不足。本文试从阅读中语言积累方面谈谈如何获取真情实感。  《中国教育报》上钟能文老师的文章《语文学习应积累什么》提出了语文学习应该“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习惯”。其中“积累习惯”深受触动
学生语文学习需要阅读感悟的创新,这是人所皆知的道理。但实际上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些同仁是否能够理想地关注这一问题,窃以为不能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就算不上本真的阅读教学,也就不是理想的阅读创新。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感悟,必须做到这样的几点。   一、学生阅读的创新需阅读情境优化   小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篇目内容,或者就是些比较有意义的感悟和创新感悟,需要我们为学生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