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当今全面实施新课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年代,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責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谐社会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从各方面来看,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据有关报道,约有20%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而农村学生占中国学生的半壁江山,同时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在农村这部分具有各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基本上得不到帮助,绝大部分不得不忍受家长和同学的误解和责备,无法和他人交流个人问题,更有甚者休学在家。在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虽然我国施行了扩招政策,但想升入好的高中、考进理想的大学谈何容易。每一次的考试,对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他们的心情也是十分紧张的,因为他们担心会失败,会失掉“尖子”地位,会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而产生高焦虑。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有的学生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因此,他们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使之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二、引发当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由于农村娱乐设施落后,许多家长空闲时,以打麻将,打牌消磨时光。同时,我国农村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时期,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信息时代转变。在转型期中,由于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涌入,为旧有的农村观念带来冲击,如拜金主义、权利意识等,给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我县“农家乐经济”遍布全县,家长外出做生意挣钱快,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县农村学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打工。
(二)学校原因。学校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大多数的同学并不喜欢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课程,加之。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加上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在农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学校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并且由于资金和师资的制约,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这也是农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原因。现在许多家庭都缺乏文化氛围,尤其是农村家庭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大多家长没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与学习,有些是单亲家庭或“空巢”家庭,这些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因此他们生活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农村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的应对策略。由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形成阶段,很不稳固,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所以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或法规,采取一定强制手段来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发展学生的学业智力,教育者更应该树立一种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多方面得到发展的教育观。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有文化基础的内蕴,而且还要在道德素质这一方面为学生做个典范,正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他们学习、做人,而且还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又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如果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异常表现能送去一个眼神,宽容学生暂时的不足,减少学生被老师批评的焦虑,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放下心理顾虑,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3.学校开设交流信箱,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由于此项活动绝对保密,很受学生欢迎。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策略。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拥有好的家庭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才懂得知道怎样去爱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
四、结语
总之,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此问题无疑是一项较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广深入,农村教育愈发得到重视,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中学生优异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 虽然这不是一项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版.
[2] 刘维良、齐建芳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关键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谐社会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从各方面来看,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据有关报道,约有20%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而农村学生占中国学生的半壁江山,同时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在农村这部分具有各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基本上得不到帮助,绝大部分不得不忍受家长和同学的误解和责备,无法和他人交流个人问题,更有甚者休学在家。在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虽然我国施行了扩招政策,但想升入好的高中、考进理想的大学谈何容易。每一次的考试,对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他们的心情也是十分紧张的,因为他们担心会失败,会失掉“尖子”地位,会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而产生高焦虑。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有的学生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因此,他们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使之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二、引发当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由于农村娱乐设施落后,许多家长空闲时,以打麻将,打牌消磨时光。同时,我国农村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时期,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信息时代转变。在转型期中,由于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涌入,为旧有的农村观念带来冲击,如拜金主义、权利意识等,给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我县“农家乐经济”遍布全县,家长外出做生意挣钱快,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县农村学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打工。
(二)学校原因。学校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大多数的同学并不喜欢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课程,加之。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加上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在农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学校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并且由于资金和师资的制约,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这也是农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原因。现在许多家庭都缺乏文化氛围,尤其是农村家庭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大多家长没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与学习,有些是单亲家庭或“空巢”家庭,这些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因此他们生活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农村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的应对策略。由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形成阶段,很不稳固,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所以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或法规,采取一定强制手段来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发展学生的学业智力,教育者更应该树立一种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多方面得到发展的教育观。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有文化基础的内蕴,而且还要在道德素质这一方面为学生做个典范,正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他们学习、做人,而且还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又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如果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异常表现能送去一个眼神,宽容学生暂时的不足,减少学生被老师批评的焦虑,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放下心理顾虑,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3.学校开设交流信箱,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由于此项活动绝对保密,很受学生欢迎。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策略。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拥有好的家庭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才懂得知道怎样去爱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
四、结语
总之,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此问题无疑是一项较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广深入,农村教育愈发得到重视,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中学生优异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 虽然这不是一项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版.
[2] 刘维良、齐建芳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