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例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研究载体,在课改日趋推进的过程中,课例开发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提出了课例项目的确定应泛原理、重系统;课例教学的实施要淡计算、重实践;课例开发过程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例的开发实践需勤反思,善总结等项目课程课例开发中的几个主要问题。通过课例的开发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新模式,重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校;项目课程;课例;课例开发
一、课例开发实践研究背景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起源于日本的课例研究在我国作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重要方式而日益受到关注,课例研究正在成为国际上倡导的改进教学和促进教师发展的新思路。虽然各国课例研究范围有所差异、关注有所不同,却有着基本类似的本质,即通过合作设计、协作开展的课堂教学使教师检测教学实践、分析教育教学理念并解决教学中的部分问题。我国的课例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公共基础课程上,专门针对专业项目课程课例开发实践的相关研究则不多[1]。自2009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制《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课例研发指南》,引导职业学校教师进行课例研发以来,教师们开始进行课例开发,但还不够系统。开发研究适合高职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课例有重要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必要性。
本文所指的《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针对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开设,是自控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主要讲授自动控制的基础知识、控制系统的基本部件、控制系统模型、系统性能分析校正和典型自动控制系统分析等内容。是一门含有较多基础内容、颇具应用价值的专业理论课,是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连接起来的桥梁与纽带,在机电设备及自动化技术中,几乎都涉及到本课程所讲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高职校的《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大都存在诸如概念抽象、学生数学基础差,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难教难学等问题,甚至出现过对这门课程是否开设的争议。作为自控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改变现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希望通过对本课程课例的开发,能够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研究这门课的过程中,掌握改进这类课或更多课的教学方法,从而能够高效的实施课程改革,也为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项目课程课例开发
目前,各国学者对课例研究概念的描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但对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却达成了共识。一般认为,课例研究是通过教师集体对研究课进行设计、实践和反思的循环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2]。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提出问题,项目情景设计、教学实践和过程反思几个关键环节,但是研究本身并不随着这些关键环节的逐一完成而终结,而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课例研究过程示意图
项目课程是以基于典型产品、设备、问题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会完成工作任务,并通过问题解决促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进而形成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开发是组织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等力量,在某一专业课程中选取一个典型的学习项目,进行集成开发,形成开发成果,并作为示例,为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示范和借鉴,并通过示范和推广,引导职业学校教师掌握课程开发技术,提高专业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水平[3]。
项目课程课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流程可描述为通过研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分析课例背景,设定教学目标;通过描述学习任务,组织学习内容,准备教学资源;依据专业和学习项目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通过多元评价,对课例进行评估和反思,进一步完善课例。经过不断地循环完善,实现教学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三、项目课程课例开发实践的主要问题与方法
作为职业技术类学校,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与基础。课例的开发与实施应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进行。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4]。如图2所示。
图2 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结构框图
据此,课例的开发实践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例项目的确定应泛原理、重系统
组织选择课例项目时,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综合考虑与专业相关的岗位需求、突出高新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成果。针对自动控制原理部分的内容,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的指导原则,突出课程的物理概念及工程背景,淡化数学证明,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优化课程内容,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结构、组织方式,理顺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如将教材第一篇中的自动控制系统常用部件(常用检测部件、常用电机和电力电子供电电路)部分的内容分配到第三篇具体系统的分析中。用到什么部件,再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将纯粹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控制系统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典型教学项目的确定,如图3所示。
图3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典型教学项目
教师为学生设置出合适的项目,提出学习要求,并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兴趣。学习情境的创设,要做到生动、联系实际。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想学、乐学。
以《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中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为例,系统校正是改善系统性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学习自动控制原理部分的归宿。它对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及指导实际工作来说都十分有用。进行课例开发时,考虑到教材在前面系统性能分析章节的论述、例题和习题中,已为系统校正的概念及校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做了铺垫。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引领法,以设计校正装置,改善系统性能的工作任务(如一随动系统持续震荡无法正常工作)为核心来训练学生的技能,并建构自动控制系统校正的理论知识体系。突出了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从提出工作任务→尝试完成任务→根据完成情况提出针对性问题→再回归工作任务,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 2.课例教学的实施要淡计算、重实践
课例教学的实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的电机控制实验室、机房MATLAB软件等实验仿真条件,注重提高实际操作与现场调试能力的培养,降低对理论推导与计算方面的要求。以自动控制理论作为系统分析的工具,以系统分析作为理论知识的应用举例,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理论讲述与实验过程演示相结合,强化对理论知识物理含义及物理过程的阐述,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还以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为例,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如图4所示的系统校正流程,根据系统性能要求,采用试凑的方法自主选择调节器的参数。教师重点看校正后的性能是否改善,以及分析是否合理。并和学生共同总结各类校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针对性地选择调节器对系统进行校正。
图4 系统校正流程图
3.课例开发的过程须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教之源,学为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课例的开发以建构主义教学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引导,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的目的。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内因,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教学很难取得成效。从教育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不成熟的个体,学生主体能力的增强是需要加以引导培养的。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照成长规律和社会要求发挥最大潜能,积极健康的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例规划时,首先需要开展学情分析。可以综合利用资料收集法和个案研究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班级与个案进行实验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在课例实践中,采用小组式学习,分析项目任务要求,分解项目任务,制定项目任务流程图。采用合作式学习,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鼓励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达到学习训练的目的。
4.课例的开发实践需勤反思、善总结
曾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它强调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多次的反省。对于课例的开发更应该如此,教师应对课例开发的各环节进行多次的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比较完善的课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5]。教学前主要反思内容、目标的确定、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
教学反思和总结是课例开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课例各环节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同时,教学反思总结也应让学生参与到评课中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听听学生的建议,改善课例,这样可以做到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教学相长。
四、小结
项目课程课例融开发、设计和操作于一体。在教学中注重“创新、行动、分享、提升”,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围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中,教师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途径。纵观课例开发的整过程,也不失为课程改革的一种新模式,有待更多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开发更有价值的课例,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行行.剖析专业项目课程课例开发与实施研究[J].科技向导,2012(09).
[2]童慧,杨彦军.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成长之研究[J].中国电化育,2013(3).
[3]雍照章.专业项目课程课例开发研究[J].江苏教育,2011(33).
[4]关丽.MPS导向教学法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5]教学反思[OL].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王俊美(198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供职于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智能仪表与检测技术。
王晓忠(1981—),男,讲师,现供职于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控制工程。
【关键词】高职校;项目课程;课例;课例开发
一、课例开发实践研究背景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起源于日本的课例研究在我国作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重要方式而日益受到关注,课例研究正在成为国际上倡导的改进教学和促进教师发展的新思路。虽然各国课例研究范围有所差异、关注有所不同,却有着基本类似的本质,即通过合作设计、协作开展的课堂教学使教师检测教学实践、分析教育教学理念并解决教学中的部分问题。我国的课例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公共基础课程上,专门针对专业项目课程课例开发实践的相关研究则不多[1]。自2009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制《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课例研发指南》,引导职业学校教师进行课例研发以来,教师们开始进行课例开发,但还不够系统。开发研究适合高职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课例有重要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必要性。
本文所指的《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针对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开设,是自控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主要讲授自动控制的基础知识、控制系统的基本部件、控制系统模型、系统性能分析校正和典型自动控制系统分析等内容。是一门含有较多基础内容、颇具应用价值的专业理论课,是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连接起来的桥梁与纽带,在机电设备及自动化技术中,几乎都涉及到本课程所讲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高职校的《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大都存在诸如概念抽象、学生数学基础差,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难教难学等问题,甚至出现过对这门课程是否开设的争议。作为自控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改变现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希望通过对本课程课例的开发,能够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研究这门课的过程中,掌握改进这类课或更多课的教学方法,从而能够高效的实施课程改革,也为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项目课程课例开发
目前,各国学者对课例研究概念的描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但对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却达成了共识。一般认为,课例研究是通过教师集体对研究课进行设计、实践和反思的循环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2]。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提出问题,项目情景设计、教学实践和过程反思几个关键环节,但是研究本身并不随着这些关键环节的逐一完成而终结,而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课例研究过程示意图
项目课程是以基于典型产品、设备、问题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会完成工作任务,并通过问题解决促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进而形成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开发是组织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等力量,在某一专业课程中选取一个典型的学习项目,进行集成开发,形成开发成果,并作为示例,为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示范和借鉴,并通过示范和推广,引导职业学校教师掌握课程开发技术,提高专业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水平[3]。
项目课程课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流程可描述为通过研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分析课例背景,设定教学目标;通过描述学习任务,组织学习内容,准备教学资源;依据专业和学习项目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通过多元评价,对课例进行评估和反思,进一步完善课例。经过不断地循环完善,实现教学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三、项目课程课例开发实践的主要问题与方法
作为职业技术类学校,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与基础。课例的开发与实施应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进行。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4]。如图2所示。
图2 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结构框图
据此,课例的开发实践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例项目的确定应泛原理、重系统
组织选择课例项目时,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综合考虑与专业相关的岗位需求、突出高新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成果。针对自动控制原理部分的内容,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的指导原则,突出课程的物理概念及工程背景,淡化数学证明,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优化课程内容,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结构、组织方式,理顺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如将教材第一篇中的自动控制系统常用部件(常用检测部件、常用电机和电力电子供电电路)部分的内容分配到第三篇具体系统的分析中。用到什么部件,再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将纯粹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控制系统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典型教学项目的确定,如图3所示。
图3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典型教学项目
教师为学生设置出合适的项目,提出学习要求,并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兴趣。学习情境的创设,要做到生动、联系实际。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想学、乐学。
以《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中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为例,系统校正是改善系统性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学习自动控制原理部分的归宿。它对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及指导实际工作来说都十分有用。进行课例开发时,考虑到教材在前面系统性能分析章节的论述、例题和习题中,已为系统校正的概念及校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做了铺垫。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引领法,以设计校正装置,改善系统性能的工作任务(如一随动系统持续震荡无法正常工作)为核心来训练学生的技能,并建构自动控制系统校正的理论知识体系。突出了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从提出工作任务→尝试完成任务→根据完成情况提出针对性问题→再回归工作任务,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 2.课例教学的实施要淡计算、重实践
课例教学的实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的电机控制实验室、机房MATLAB软件等实验仿真条件,注重提高实际操作与现场调试能力的培养,降低对理论推导与计算方面的要求。以自动控制理论作为系统分析的工具,以系统分析作为理论知识的应用举例,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理论讲述与实验过程演示相结合,强化对理论知识物理含义及物理过程的阐述,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还以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为例,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如图4所示的系统校正流程,根据系统性能要求,采用试凑的方法自主选择调节器的参数。教师重点看校正后的性能是否改善,以及分析是否合理。并和学生共同总结各类校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针对性地选择调节器对系统进行校正。
图4 系统校正流程图
3.课例开发的过程须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教之源,学为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课例的开发以建构主义教学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引导,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的目的。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内因,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教学很难取得成效。从教育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不成熟的个体,学生主体能力的增强是需要加以引导培养的。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照成长规律和社会要求发挥最大潜能,积极健康的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例规划时,首先需要开展学情分析。可以综合利用资料收集法和个案研究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班级与个案进行实验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在课例实践中,采用小组式学习,分析项目任务要求,分解项目任务,制定项目任务流程图。采用合作式学习,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鼓励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达到学习训练的目的。
4.课例的开发实践需勤反思、善总结
曾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它强调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多次的反省。对于课例的开发更应该如此,教师应对课例开发的各环节进行多次的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比较完善的课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5]。教学前主要反思内容、目标的确定、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
教学反思和总结是课例开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课例各环节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同时,教学反思总结也应让学生参与到评课中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听听学生的建议,改善课例,这样可以做到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教学相长。
四、小结
项目课程课例融开发、设计和操作于一体。在教学中注重“创新、行动、分享、提升”,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围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中,教师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途径。纵观课例开发的整过程,也不失为课程改革的一种新模式,有待更多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开发更有价值的课例,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行行.剖析专业项目课程课例开发与实施研究[J].科技向导,2012(09).
[2]童慧,杨彦军.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成长之研究[J].中国电化育,2013(3).
[3]雍照章.专业项目课程课例开发研究[J].江苏教育,2011(33).
[4]关丽.MPS导向教学法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5]教学反思[OL].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王俊美(198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供职于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智能仪表与检测技术。
王晓忠(1981—),男,讲师,现供职于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控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