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不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以期为家庭生活提供更好的条件支持。在这一社会背景的影响下,特殊群体——留守学生与流动学生便产生了。本文依托当前笔者学校的教育现状,在校的学生不乏城区流动、留守学生,主要依据几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培养他们独立自强、不过分依赖他人的能力和品格。
关键词:留守学生;自强能力;实践活动
流动学生是指跟随父母(或其中一人)到打工所在地学习的在校生,留守学生是指与父母(或其中一人)长期分离留在家中的在校生。相比正常在校生而言,流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的自理能力差,在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的前提下,学生的性格或心理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应该明确流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强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鼓励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为促进流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美好品格的培养。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适当为学生安排任务,并以坚定的语气鼓励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做到。首先,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决心去完成任务;其次,在学生完成任务或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班主任及时观察学生的态度和做法,了解学生的难处,在必要时给予学生帮助。更多的时候,班主任既需要扮演严父,有需要扮演慈母,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将自己的希冀寄托在学生身上,鼓舞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利用与学生之间亲切的交流、沟通,加强学生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自信。
师生之间的关系需要班主任格外重视,因为流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相比其他学生内心更加敏感,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等都可能使学生的内心产生波动。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促进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内学习与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在与学生交流时,班主任不仅需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以朋友的形式与学生相处,还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得到乐趣和生活的魅力,使学生具备饱满的热情。
二、开展实践活动,渗透情感教育
班主任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领导讨论流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的档案建立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学生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程度,以掌握此后的情感教育方向、力度,以及实践活动开展的频率等。结合班级内的流动学生和留守学生占比,以及学生在课堂上下的具体表现,分析学生自强能力不足的原因,针对性的组织实践活动,随时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合作能力与自信心。
笔者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经常组织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角色扮演、“我能行”活动、学校义务劳动等等,在集体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同学间的互相爱护、师生间的互相尊重,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在此类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班主任可依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表扬,树立流动学生和留守学生中自强自立的榜样,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能力的发展情况,组织民主班委会选举,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参与班集体日常事务的过程中产生学习自我发展、自强发展的前进力量。
三、积极与父母联系,增进亲子间的心灵沟通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有些不同,其一般是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隔代教育”会导致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变少,亲子间的沟通很可能流于表面,对于学生的教育疏于管理。流动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亟待加强,促进其父母理解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将生活重点从单纯的工作转移到关注学生的成长上来。班主任是校方的“代言人”,在很大程度上,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理念代表了學校的教育态度。因此,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注意措辞的严谨性,鼓励家长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即使不能与学生家长见面,班主任也要时时与家长保持通讯联系。同时,在班级内为学生与家长沟通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向父母写信,可以表达自己的想念、感恩,最主要的是描述自己近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分享意识。在与父母分享趣事、囧事的过程中,父母能够了解近期学生的表现,学生能够体会到与父母之间的心灵沟通,有助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严谨自己的行为,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
总之,流动、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摆在班主任面前的现实性工作,其不仅艰巨而且复杂,需要班主任具有足够的教育热情与十足的教育耐心,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充分鼓舞、信任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自强能力,同时联合家庭教育的力量,以亲子间的依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永婧,范红霞,刘丽.亲子依恋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4(07):59-64.
[2]余道庆.让留守儿童在自信、自强中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203.
关键词:留守学生;自强能力;实践活动
流动学生是指跟随父母(或其中一人)到打工所在地学习的在校生,留守学生是指与父母(或其中一人)长期分离留在家中的在校生。相比正常在校生而言,流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的自理能力差,在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的前提下,学生的性格或心理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应该明确流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强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鼓励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为促进流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美好品格的培养。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适当为学生安排任务,并以坚定的语气鼓励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做到。首先,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决心去完成任务;其次,在学生完成任务或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班主任及时观察学生的态度和做法,了解学生的难处,在必要时给予学生帮助。更多的时候,班主任既需要扮演严父,有需要扮演慈母,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将自己的希冀寄托在学生身上,鼓舞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利用与学生之间亲切的交流、沟通,加强学生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自信。
师生之间的关系需要班主任格外重视,因为流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相比其他学生内心更加敏感,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等都可能使学生的内心产生波动。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促进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内学习与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在与学生交流时,班主任不仅需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以朋友的形式与学生相处,还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得到乐趣和生活的魅力,使学生具备饱满的热情。
二、开展实践活动,渗透情感教育
班主任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领导讨论流动学生与留守学生的档案建立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学生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程度,以掌握此后的情感教育方向、力度,以及实践活动开展的频率等。结合班级内的流动学生和留守学生占比,以及学生在课堂上下的具体表现,分析学生自强能力不足的原因,针对性的组织实践活动,随时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合作能力与自信心。
笔者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经常组织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角色扮演、“我能行”活动、学校义务劳动等等,在集体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同学间的互相爱护、师生间的互相尊重,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在此类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班主任可依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表扬,树立流动学生和留守学生中自强自立的榜样,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能力的发展情况,组织民主班委会选举,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参与班集体日常事务的过程中产生学习自我发展、自强发展的前进力量。
三、积极与父母联系,增进亲子间的心灵沟通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有些不同,其一般是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隔代教育”会导致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变少,亲子间的沟通很可能流于表面,对于学生的教育疏于管理。流动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亟待加强,促进其父母理解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将生活重点从单纯的工作转移到关注学生的成长上来。班主任是校方的“代言人”,在很大程度上,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理念代表了學校的教育态度。因此,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注意措辞的严谨性,鼓励家长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即使不能与学生家长见面,班主任也要时时与家长保持通讯联系。同时,在班级内为学生与家长沟通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向父母写信,可以表达自己的想念、感恩,最主要的是描述自己近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分享意识。在与父母分享趣事、囧事的过程中,父母能够了解近期学生的表现,学生能够体会到与父母之间的心灵沟通,有助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严谨自己的行为,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
总之,流动、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摆在班主任面前的现实性工作,其不仅艰巨而且复杂,需要班主任具有足够的教育热情与十足的教育耐心,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充分鼓舞、信任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自强能力,同时联合家庭教育的力量,以亲子间的依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永婧,范红霞,刘丽.亲子依恋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4(07):59-64.
[2]余道庆.让留守儿童在自信、自强中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