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以扶贫为宗旨的基金会,友成基金会在教育领域关心的重点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贫困人群、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从这点出发,我们目前最关注的是农村地区的村小、教学点中的学生与老师这一群体。
村小、教学点是中国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尽管经过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仍然还有近12万个村小和教学点,有好几百万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西部贫困地区村小教学点的数量更大。根据甘肃省教育厅的数据,甘肃省学生少于100人的村小教学点有7890多个。这些学校师资配置不足、教师年龄偏大,教育质量较差,英语、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严重缺乏专业师资。
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否则,即使现在完成了精准扶贫任务,几年或是十几年后,当贫困家庭的下一代成长起来,还是会跌入新的贫困群体之列,届时又需要开展新一轮的反贫困行动。
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贫困家庭的下一代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质量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问题。村小教学点一般都处于贫困山区,那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招不来、留不住好教师。村小教学点的问题,一直是中国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2016年12月,我们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看到一个解决村小教学点教育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令人十分振奋。
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王继新教授、左明章教授的研究团队的参与和指导下,湖北咸安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新的教育手段,成功地解决了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缺乏好的师资和教育资源的问题。
咸安以县城为中心,依托教育信息化技术,将中心学校、城市学校和教学点组建成为教育共同体,以一个好学校带两三个村小教学点、多个教学点连成片的方式来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问题。
教学点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堂形式,参与城市学校优秀教师的授课。
(具体的授课情景是这样的:当一所城市小学上课的时候,教室内安装的联网摄像头和麦克风,通过互联网将课堂上的教学动态实时传输到乡村学校教室的屏幕上,进行现场直播。这一模式可称为“云录播”课堂实时互动系统。同样地,乡村学校的“云录播”课堂实时互动系统,及时地将课堂上的情形同步投射到城市学校。教师通过这套系統,成功打破空间阻隔,实现同时与两个甚至多个学校学生互动。这就是“同步课堂”。——编者注)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成本并不是很高。现在,互联网宽带基本上都覆盖到了中心学校,咸安区做了一点努力,把宽带延伸到教学点,配备相应的终端,建起了基于云平台的录播教室。这些基本条件,只要付出一些努力都可以做到。这样一来,城乡教育资源就能实现更高程度的共享。乡村学校原来因师资匮乏无法开展的体音美教学,也能实施起来。农村学生还能通过互联网与城市学生建立结对关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教学点安装了“亲子桥”设备,让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视频通话,不但促进亲子交流,也让家长们能够尽可能地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动态。
现在,咸安还在考虑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够配备一台平板电脑(或者叫“电子书包”),学生们就可以在平板电脑上上课,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在农村推广教育信息化,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硬件,而在于教师不会用,不爱用。针对这一问题,咸安开展了针对村小教学点校长和教师的多层次信息化意识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通过集中培训、案例探讨、现场观摩、总结反思与课例设计等多种形式,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这些有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原本到城里上学的孩子,又开始转回家门口的学校来上学了。据了解,试点后咸安的农村教学点学生大幅回流,学生人数增长了36%。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变化。我们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的调研中看到,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不得不放弃在农村的活计,甚至把土地都撂荒,到城市里租一个房子,陪着孩子在城里的学校读书。(城镇学校久治不愈的“大班额”难题,与此密切相关。)
如果孩子们在村小教学点也能得到很好的教育的话,就能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那些贫困家庭和一些收入并不高的中等收入家庭的负担。
咸安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解决村小教学点教育质量的问题,现在正当其时。到2020年,我们要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但如果不去改善村小教学点的教育质量问题,精准扶贫的任务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完成了。咸安经验告诉我们,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增加少量的投入就能够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把咸安模式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其次,城镇的优质学校要有所担当,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要有所作为。许多地方的优质学校也在搞支教行动,但用的是传统方式,派几名老师下去讲讲示范课,把农村教师请到城里来观摩观摩。这种方式只能说是杯水车薪,略胜于无。优质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国家的投入、社会的投入,应该承担部分教育扶贫的任务。咸安模式说明,用同步课堂、專递课堂等双师教学的模式,是一个直接、有效的教育扶贫方式。
最后,咸安模式取得成功的基础是领导重视。许多“老大难”的问题,只要真抓都不难,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在于保证教育资源能向村小教学点合理倾斜,在于建立一套对农村学校校长、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
如何改善村小教学点的教育质量,咸安已闯出了一条路。咸安是一个并不富裕的一般的区县,如果咸安行,我认为所有地方都应该行。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2016年年会的演讲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 鄢志勇)
村小、教学点是中国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尽管经过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仍然还有近12万个村小和教学点,有好几百万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西部贫困地区村小教学点的数量更大。根据甘肃省教育厅的数据,甘肃省学生少于100人的村小教学点有7890多个。这些学校师资配置不足、教师年龄偏大,教育质量较差,英语、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严重缺乏专业师资。
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否则,即使现在完成了精准扶贫任务,几年或是十几年后,当贫困家庭的下一代成长起来,还是会跌入新的贫困群体之列,届时又需要开展新一轮的反贫困行动。
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贫困家庭的下一代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质量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问题。村小教学点一般都处于贫困山区,那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招不来、留不住好教师。村小教学点的问题,一直是中国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2016年12月,我们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看到一个解决村小教学点教育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令人十分振奋。
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王继新教授、左明章教授的研究团队的参与和指导下,湖北咸安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新的教育手段,成功地解决了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缺乏好的师资和教育资源的问题。
咸安以县城为中心,依托教育信息化技术,将中心学校、城市学校和教学点组建成为教育共同体,以一个好学校带两三个村小教学点、多个教学点连成片的方式来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问题。
教学点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堂形式,参与城市学校优秀教师的授课。
(具体的授课情景是这样的:当一所城市小学上课的时候,教室内安装的联网摄像头和麦克风,通过互联网将课堂上的教学动态实时传输到乡村学校教室的屏幕上,进行现场直播。这一模式可称为“云录播”课堂实时互动系统。同样地,乡村学校的“云录播”课堂实时互动系统,及时地将课堂上的情形同步投射到城市学校。教师通过这套系統,成功打破空间阻隔,实现同时与两个甚至多个学校学生互动。这就是“同步课堂”。——编者注)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成本并不是很高。现在,互联网宽带基本上都覆盖到了中心学校,咸安区做了一点努力,把宽带延伸到教学点,配备相应的终端,建起了基于云平台的录播教室。这些基本条件,只要付出一些努力都可以做到。这样一来,城乡教育资源就能实现更高程度的共享。乡村学校原来因师资匮乏无法开展的体音美教学,也能实施起来。农村学生还能通过互联网与城市学生建立结对关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教学点安装了“亲子桥”设备,让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视频通话,不但促进亲子交流,也让家长们能够尽可能地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动态。
现在,咸安还在考虑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够配备一台平板电脑(或者叫“电子书包”),学生们就可以在平板电脑上上课,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在农村推广教育信息化,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硬件,而在于教师不会用,不爱用。针对这一问题,咸安开展了针对村小教学点校长和教师的多层次信息化意识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通过集中培训、案例探讨、现场观摩、总结反思与课例设计等多种形式,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这些有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原本到城里上学的孩子,又开始转回家门口的学校来上学了。据了解,试点后咸安的农村教学点学生大幅回流,学生人数增长了36%。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变化。我们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的调研中看到,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不得不放弃在农村的活计,甚至把土地都撂荒,到城市里租一个房子,陪着孩子在城里的学校读书。(城镇学校久治不愈的“大班额”难题,与此密切相关。)
如果孩子们在村小教学点也能得到很好的教育的话,就能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那些贫困家庭和一些收入并不高的中等收入家庭的负担。
咸安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解决村小教学点教育质量的问题,现在正当其时。到2020年,我们要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但如果不去改善村小教学点的教育质量问题,精准扶贫的任务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完成了。咸安经验告诉我们,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增加少量的投入就能够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把咸安模式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其次,城镇的优质学校要有所担当,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要有所作为。许多地方的优质学校也在搞支教行动,但用的是传统方式,派几名老师下去讲讲示范课,把农村教师请到城里来观摩观摩。这种方式只能说是杯水车薪,略胜于无。优质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国家的投入、社会的投入,应该承担部分教育扶贫的任务。咸安模式说明,用同步课堂、專递课堂等双师教学的模式,是一个直接、有效的教育扶贫方式。
最后,咸安模式取得成功的基础是领导重视。许多“老大难”的问题,只要真抓都不难,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在于保证教育资源能向村小教学点合理倾斜,在于建立一套对农村学校校长、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
如何改善村小教学点的教育质量,咸安已闯出了一条路。咸安是一个并不富裕的一般的区县,如果咸安行,我认为所有地方都应该行。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2016年年会的演讲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 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