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对我国当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会计专业教学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一、 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由于缺少对会计岗位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教材通常侧重于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解释、理解,对会计理论的分析。这样的结果会使通过会计专业教学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仅仅知道一系列被隔离起来的法规,而不知道这些法规的目的,也不知道如何在经济上的广泛应用。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由于我国会计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中职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学却因缺乏目标指引和沟通,致使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几乎把通过初、中级会计师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不能系统而扎实的学习基础知识,造成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整体素质低下。
(3)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手段已经有很大改观,一些中职学校及其教师已经认识到运用实物模拟、多媒体、投影仪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但仍有大部分学校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注重于会计信息的汇总、处理和编制财务报表,而往往忽略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上的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可以做优秀的记账员,但不可能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分析信息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
二、 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1)课程设置应以注重“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
为提高会计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对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避免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以学生“够用”为度,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些课程可设为专业选修课,这样使学生学会必用的知识,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以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可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会计相关课程体系中。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教学方式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行“优效教学”。在”优效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不再是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学生则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成为每一个孩子的共同心声。显然,这样的课堂就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化负担为轻松愉悦的理想课堂。
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好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场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会计主管,特别是本校过去毕业生走进来,给同学们讲课,将企业中竞争机制引进来,使同学们认识到成功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无目标,无追求,只要肯努力,都有成功机会。
(3)加强会计专业模拟实践教学
为了能向社会培养出“直接顶岗”的高素质劳动者,学生实训资料宜采用以企业真实业务为原始依据的仿真业务资料,实训场所可模拟企业环境,建立企业财务科,并设置相应的职能岗位。在每个岗位上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确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里,为学生营造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让学生感到如同置身于实际单位的财务部门一样。学生通过仿真实训,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更清楚直观的了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4)提高教师实践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职学校必须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型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既有实践技能又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实用型人才。教师应参加会计专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并定期或不定期派教师轮流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参加会计实践,教师可以从实践中改善和充实教学内容,用从收集过来的实践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还应定期或不定期派教师参加理论学习,不断地吸收新观点,学习新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最新的会计知识和信息,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丽青.浅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时空,2009(3):150
[2]谷新民.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1):74-75.
[3]闫红玉.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创新探索[J].财会月刊,2008(12):89-90.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一、 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由于缺少对会计岗位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教材通常侧重于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解释、理解,对会计理论的分析。这样的结果会使通过会计专业教学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仅仅知道一系列被隔离起来的法规,而不知道这些法规的目的,也不知道如何在经济上的广泛应用。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由于我国会计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中职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学却因缺乏目标指引和沟通,致使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几乎把通过初、中级会计师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不能系统而扎实的学习基础知识,造成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整体素质低下。
(3)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手段已经有很大改观,一些中职学校及其教师已经认识到运用实物模拟、多媒体、投影仪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但仍有大部分学校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注重于会计信息的汇总、处理和编制财务报表,而往往忽略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上的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可以做优秀的记账员,但不可能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分析信息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
二、 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1)课程设置应以注重“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
为提高会计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对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避免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以学生“够用”为度,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些课程可设为专业选修课,这样使学生学会必用的知识,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以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可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会计相关课程体系中。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教学方式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行“优效教学”。在”优效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不再是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学生则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成为每一个孩子的共同心声。显然,这样的课堂就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化负担为轻松愉悦的理想课堂。
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好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场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会计主管,特别是本校过去毕业生走进来,给同学们讲课,将企业中竞争机制引进来,使同学们认识到成功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无目标,无追求,只要肯努力,都有成功机会。
(3)加强会计专业模拟实践教学
为了能向社会培养出“直接顶岗”的高素质劳动者,学生实训资料宜采用以企业真实业务为原始依据的仿真业务资料,实训场所可模拟企业环境,建立企业财务科,并设置相应的职能岗位。在每个岗位上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确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里,为学生营造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让学生感到如同置身于实际单位的财务部门一样。学生通过仿真实训,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更清楚直观的了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4)提高教师实践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职学校必须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型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既有实践技能又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实用型人才。教师应参加会计专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并定期或不定期派教师轮流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参加会计实践,教师可以从实践中改善和充实教学内容,用从收集过来的实践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还应定期或不定期派教师参加理论学习,不断地吸收新观点,学习新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最新的会计知识和信息,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丽青.浅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时空,2009(3):150
[2]谷新民.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1):74-75.
[3]闫红玉.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创新探索[J].财会月刊,2008(1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