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框架,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框架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 职业资格
到目前为止,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管理制度。作为传统欧洲大陆教育系统的代表,德国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其中完善的资格证书体系是保证教育系统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德国资格证书种类繁多、系统庞大复杂。德国实行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毕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证书紧密结合,作为毕业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及用人单位招录生产人员的一个重要凭证。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管是九年制完全中学还是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根据意愿都可以进入到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在德国,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通过读大学预科班,同样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深造,形成职教与普教之间相互沟通,纵横交错而又畅通的网络。
德国职业教育梯次性很强,呈一种螺旋式循环上升结构方式,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以较低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基础,而且必须以具有一定职业实践经验为前提,一个经九年级初中毕业后的学生,经“双元制”职业教育或培训后,既可以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以在经过起码的职业实践后,为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再去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和条件。
德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很广。既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所实施的各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也包括如我国目前实施的各种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在职培训与进修,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以及各种特种教育等。德国职业教育主要是在高中阶段实施。在德国,高中阶段普教与职教在校生的比重分别为22%和78%。德国实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制大多采用3年制,占73.5%,
二、德国职业资格框架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一直备受世界各国所推崇,执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其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代德国的职业证书制度的确立是依据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其中明确规定职业证书制度注意事项及范围,并赋予联邦职业训练署具有拟定证书检定政策及方针的权限,行业总会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的规划与实行、资格检定规章、证书颁发等。德国的职业证书遍及13个专业领域、450多种职业种类,深深影响着德国人的就业与生活,促使各行业的积极发展。
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证明持证人的从业技能,而且可以使持证人在求职过程中有权要求得到相应的工作和劳动报酬,使技能与工资真正挂起钩来。颁发证书的仪式非常隆重,领导致词、贵宾出席、乐队伴奏,更有新闻媒介的采访报道,还要给成绩优异的考生以嘉奖,由此可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社会中的地位。
三、德国“双元制”的“三证合一”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形式,这也是其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在德国,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将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他无须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即可进入企业或其它用人单位的培训机构接受某一职业的技能培训,同时也可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理论。德国的青少年很多在高中毕业之后不是直接升入大学,而是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培训。他们三分之二时间是在企业为接受培训,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学校进行理论教育。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这种学习形式被称为“双元制”。
学生是在两个地方(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接受“双元”教育。毕业时要通过的是一次“三证合一”的考试,即考试证书、培训合格证、职业学校毕业证。
这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的“三证合一”考试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求学者职业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单一.同时也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评估求学者的知识和能力,避免了对人才的误判和偏废。
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进和思考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框架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具有国际化和本土化双重特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1.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管理者、教师、大学生应该树立世界公民的理念。高职院校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发源地,应该担负起适应全球化需要的世界公民培养的重任,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人文底蕴和国际视野,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和竞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建立多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应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有利于工读循环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要从独立、分散向着系统化、网络化并与普教、高教融合、沟通、衔接的方向发展。
迅速完善和建立学分制,建立各种证书或文凭制度,等级证书和文凭互认。普教与职教之间、教育各层级之间学分可以互相转换,证书可作为直接就业或升学的依据,把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中。
3.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制度
多数企业对合作办学积极性不高,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既要激励企业支持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并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同时又要硬性规定,企业有承担职业教育办学的部分责任和义务。
在普通教育中开展职业指导,主要是配合开设职业课程,发展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劳动观。职业指导要纳入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要进课堂。
建立职业资格制度,严格劳动就业准入,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社会整体的技能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刘育锋.四国职业资格制度及发展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02):47-49.
[2] 王亚盛.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特征分析[J].借鉴与应用.2007(35):77-80.
[3] 程广斌.德国高等化学化工类教育模式及启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5-98.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 职业资格
到目前为止,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管理制度。作为传统欧洲大陆教育系统的代表,德国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其中完善的资格证书体系是保证教育系统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德国资格证书种类繁多、系统庞大复杂。德国实行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毕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证书紧密结合,作为毕业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及用人单位招录生产人员的一个重要凭证。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管是九年制完全中学还是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根据意愿都可以进入到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在德国,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通过读大学预科班,同样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深造,形成职教与普教之间相互沟通,纵横交错而又畅通的网络。
德国职业教育梯次性很强,呈一种螺旋式循环上升结构方式,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以较低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基础,而且必须以具有一定职业实践经验为前提,一个经九年级初中毕业后的学生,经“双元制”职业教育或培训后,既可以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以在经过起码的职业实践后,为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再去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和条件。
德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很广。既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所实施的各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也包括如我国目前实施的各种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在职培训与进修,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以及各种特种教育等。德国职业教育主要是在高中阶段实施。在德国,高中阶段普教与职教在校生的比重分别为22%和78%。德国实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制大多采用3年制,占73.5%,
二、德国职业资格框架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一直备受世界各国所推崇,执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其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代德国的职业证书制度的确立是依据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其中明确规定职业证书制度注意事项及范围,并赋予联邦职业训练署具有拟定证书检定政策及方针的权限,行业总会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的规划与实行、资格检定规章、证书颁发等。德国的职业证书遍及13个专业领域、450多种职业种类,深深影响着德国人的就业与生活,促使各行业的积极发展。
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证明持证人的从业技能,而且可以使持证人在求职过程中有权要求得到相应的工作和劳动报酬,使技能与工资真正挂起钩来。颁发证书的仪式非常隆重,领导致词、贵宾出席、乐队伴奏,更有新闻媒介的采访报道,还要给成绩优异的考生以嘉奖,由此可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社会中的地位。
三、德国“双元制”的“三证合一”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形式,这也是其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在德国,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将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他无须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即可进入企业或其它用人单位的培训机构接受某一职业的技能培训,同时也可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理论。德国的青少年很多在高中毕业之后不是直接升入大学,而是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培训。他们三分之二时间是在企业为接受培训,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学校进行理论教育。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这种学习形式被称为“双元制”。
学生是在两个地方(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接受“双元”教育。毕业时要通过的是一次“三证合一”的考试,即考试证书、培训合格证、职业学校毕业证。
这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的“三证合一”考试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求学者职业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单一.同时也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评估求学者的知识和能力,避免了对人才的误判和偏废。
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进和思考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框架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具有国际化和本土化双重特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1.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管理者、教师、大学生应该树立世界公民的理念。高职院校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发源地,应该担负起适应全球化需要的世界公民培养的重任,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人文底蕴和国际视野,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和竞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建立多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应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有利于工读循环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要从独立、分散向着系统化、网络化并与普教、高教融合、沟通、衔接的方向发展。
迅速完善和建立学分制,建立各种证书或文凭制度,等级证书和文凭互认。普教与职教之间、教育各层级之间学分可以互相转换,证书可作为直接就业或升学的依据,把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中。
3.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制度
多数企业对合作办学积极性不高,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既要激励企业支持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并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同时又要硬性规定,企业有承担职业教育办学的部分责任和义务。
在普通教育中开展职业指导,主要是配合开设职业课程,发展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劳动观。职业指导要纳入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要进课堂。
建立职业资格制度,严格劳动就业准入,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社会整体的技能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刘育锋.四国职业资格制度及发展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02):47-49.
[2] 王亚盛.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特征分析[J].借鉴与应用.2007(35):77-80.
[3] 程广斌.德国高等化学化工类教育模式及启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