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插图,《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由此可见,插图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助说明文本,服务于文字的实用功能;二是装饰美化教材的同时提供艺术审美的范例。插图教学既要发挥其实用,又要注重其对学生审美的影响,两者兼顾,是其教学的应然诉求。
一、现状扫描:插图总遇冷
现象1:近日,参加一次语文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上课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除了课堂教学展示,还有执教老师研读教材、备课构想的交流,现场评课互动。无论是执教老师的教学说明,还是现场评课互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热烈。特别是挖掘本课教学资源的方法上提了许多有益的想法。可听来听去,没有一位教师谈及利用课文插图这一资源的。仔细观察《月光启蒙》的插图,图上简陋的篱笆小院、干草堆、母子的衣着不难看出他们生活的艰辛,然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图上妈妈和孩子表情恬静,小狗沉静,他们生活得非常快乐,这正是文本内容要传递的母爱的力量,乐观的力量的具体表现。这一有效资源就这么被忽视了。
现象2:受“现象1”的触动,我在学校做了一个调查: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走访了一个班,了解语文课堂插图的使用情况。经过调查发现:使用插图辅助教学的班级仅仅占30%,而且是浮于表面的使用,简单看一眼、提一下,并没有真正发挥插图的作用。特别是年级越高,插图更会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
现象3:翻阅与教材同步的《教学参考用书》,在教材说明、教学建议等方面很少涉及“插图”的字眼,特别是高年级,几乎没有。在众多的学术论文中,有关插图教学研究相比较其他研究是少之又少。知网检索,输入主题“插图教学”能检索到390条,而输入主题“阅读教学”检索到63240条信息,输入“作文教学”检索到的是47209条,远远超过“插图教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同样,读者与文本、编者(包括插图的创作者)之间也通过阅读行为这一桥梁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插图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第二语言、特殊对话成员,不应该被遗忘。
二、价值聚焦:读图是“应世”、“应试”的需求
(一)图文并茂,小学生思维特点的要求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而且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儿童思维发展转折点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教学的效果。正是因为熟知这一点,教育家夸美紐斯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带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绘》。其目的就是顺应孩子心理发展,提高教育的效果。现代阅读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同一阅读内容,以图文并存、纯图、纯文三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图文并存式的文本学生阅读效果最好。
(二)图文并茂,语文素养培养的载体
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养成,除了文字信息应该承担责任以外,插图作为教材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发挥相应作用。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形成中,插图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有着文字所不具有的优势。
1.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受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的影响,小学生喜欢形象性事物,对画面特别感兴趣。教科书中五彩斑斓的插图,其目的之一就是用趣味性吸引小学生的目光,引起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并凭借形象鲜明的插图深刻体会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丰富的语言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还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图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和阅读兴趣。
2.插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抓手
观察能力、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随文插图的学习,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能力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能力,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观察开始的。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插图为学生感知事物、思考问题提供支撑,在观察插图过程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言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而小学生言语经验贫乏,字词掌握的有限,制约了学生言语能力的更好发展。插图,是学生从直观感受到复述表达的直接载体。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整个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插图中包含着许多文字不能包容的信息,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的重要桥梁。
3.插图,学生审美情趣的引领者
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能使学生感知到插图中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绚丽多姿的生活,从而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三、实践探究:审美与实用的价值追求
小学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审美、表达的多重任务,完成任务的途径不能局限在文字的学习中。读文,培养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只完成了任务的一部分。而读图,培养的则是会观察、能联系、敢想象、会审美的能力。语文能力获得的实用功能,审美情趣的人文素养,在图文教学中可以共同达成,读文读图,缺一不可。
(一)插图,识字的连心桥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启蒙教育的开始。在世界众多文字中,汉字是最难书写的,但是古汉字,真实反映出先民身边的物质世界、生存条件、思维习惯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所以,印度原总理尼赫说“中国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一切,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图画的直观形象,为学习识字写字搭建桥梁。
1.利用插图,消除“隔阂” 有些词串的内容是学生不熟悉,不常见的内容,有了插图,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凭借。如:一年级下册《识字2》词串主题是“体育运动项目与器具”,生活中不常见,有了文中插图,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与认识;二年级下册《识字5》主题是军事装备和军事术语,学生学习时,随文的插图降低了其学习难度,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2.利用插图,习得规律
有些识字课不仅教给学生生字,更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为学生独立识字打基础。文中插图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如:二年级上册《识字3》是看图会意识字,多幅形象的文字插图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既教给了学生一种识字方法,又利于热爱文字感情的培养。二年级下册《识字3》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形近偏旁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助于学生辨析形近偏旁。二年级上册《识字4》,课文的插图是个转盘和写字“苗”字的卡片,盘面上写着另外5个偏旁,通过转动转盘识字,同样的识字方法还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识字4》《识字8》,二年级上册《识字8》。
从教材编排的体系,不难看出编者对识字课中插图编排的用心良苦,其目的是让插图成为通往学生识字写字之路的“彩虹桥”。作为教者,我们理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引领学生走向这座识字的“彩虹桥”。
(二)插图,阅读的铺路石
统计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中课文教材,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在学习课文的各个环节,适时发挥插图的作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导入时用作切入点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上得如何与导入密切相关。利用插图导入课文往往能收到独到的效果,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唤起学生走进文本的好奇心。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课文配有四幅插图,均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可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引发学生遐想、议论:这是一块怎样的奇石?它是怎么形成的?读过课文的学生可能还会这样想:滴水真的会有这样大的力量吗?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以此图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这样,接下来的深入悟读也就水到渠成。
2.重难点的突破口
教材中有些插图再现的是课文的重点或情节的精彩之处,解读这类插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如:《莫高窟》一文中壁画的插图,刻画出了壁画的精美动人、栩栩如生。讲授课文时,可以用投影机把插图投在屏幕上,再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拟一份解说词即堂发言。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中有哪些形态的飞天,作者描绘了哪些,并启发学生大胆创新,为作者再补充几种形态。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叙述、想象表达,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把握了课文主旨,锻炼了观察和表达能力。
3.总结课文的助手
插图不仅仅可以指导学生更具体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思想。如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中的几幅插图生动活泼,可以在课尾指导学生观察第三幅图:“跳上山顶的青蛙和松鼠是多么开心啊,看它们的笑容多甜哪!誰能说一说,它们俩会在山顶上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表述充满童趣,有的以青蛙的口气说:“哎呀,大海真的是一望无边啊,真是太美啦!”“小松鼠,谢谢你带我来看大海,海水真蓝啊!”有的模仿小松鼠的语气:“你看,小青蛙,我说你一定能看到大海吧!”在这里,画图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插图,练笔的加油站
随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实施,“运用”成了一个高频词。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在平时的课堂中日积月累。每篇课文的插图,是学生从直观形象观察与复述的最直接的载体。在随文练笔中有效运用插图,能帮助深读文本,内化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品读4、5自然段后,我安排了这样的练笔:经过这一勺水的滋润,这四兄弟还像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吗?(出示文中插图)仔细观察文中插图,此时的四兄弟像什么?用你熟悉的一种植物来形容一下。联系插图,将你的感受写下来。
这样练笔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语用能力。让学生将读图的感受写下来,这一环节巧妙地将读图、读文、表达有机结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又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恐龙》一课,课文插图生动形象、色彩鲜艳,显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认识恐龙,介绍恐龙,品读然后再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恐龙写下来,学生兴致勃勃,有的不仅写,还添画了图。这样图文结合,把课本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栩栩如生的插图打开了学生的心灵。
(四)插图,创新思维力的催生剂
1.插图命名中培养概括能力
名字,寄托着人们的情感,传达着事物的意蕴。一个好听的名字,不仅能恰当表情达意,还能引发人们的遐想。给文中的插图起个好听的名字,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一幅幅插图在学生的想象中鲜活起来。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插图上,小作者手捧茉莉花走进病房看到,妈妈脸带恬静的微笑睡在病床,爸爸紧握妈妈的手也伏在床边睡着的温馨画面。有的学生给插图命名《温馨》,有的命名《阳光》,有的命名《爱如茉莉》。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精彩的理由,学生各不相同的文化积淀、认知方式、审美情趣,一一展现。
2.修改、再创造插图中发展想象力
虽说插图帮助了学生学习,但有时候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不利于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特别是许多插图的编排与学生需要的插图不相匹配。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第一幅插图再现了泼水节的欢乐场景,而第二幅插图则是几棵高大的椰子树,与课文的关联不是很大。学生们有的想看到傣族的风貌,有的想看象脚鼓。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修改、创造新的课文插图,学生的配图体现了他们心中的渴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我还鼓励学生自己给课文配插图。如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沙漠旅行之后,骆驼遇到小马,你想会发生什么呢,写话的同时,配上插图。图文并茂的方式,抒发学生的理解,既发展了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发展了想象力。
插图作为课本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只有教师重视插图资源,才能让学生在与插图的亲密对话中,感受插图的实用价值,享受插图带来的审美享受。
一、现状扫描:插图总遇冷
现象1:近日,参加一次语文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上课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除了课堂教学展示,还有执教老师研读教材、备课构想的交流,现场评课互动。无论是执教老师的教学说明,还是现场评课互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热烈。特别是挖掘本课教学资源的方法上提了许多有益的想法。可听来听去,没有一位教师谈及利用课文插图这一资源的。仔细观察《月光启蒙》的插图,图上简陋的篱笆小院、干草堆、母子的衣着不难看出他们生活的艰辛,然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图上妈妈和孩子表情恬静,小狗沉静,他们生活得非常快乐,这正是文本内容要传递的母爱的力量,乐观的力量的具体表现。这一有效资源就这么被忽视了。
现象2:受“现象1”的触动,我在学校做了一个调查: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走访了一个班,了解语文课堂插图的使用情况。经过调查发现:使用插图辅助教学的班级仅仅占30%,而且是浮于表面的使用,简单看一眼、提一下,并没有真正发挥插图的作用。特别是年级越高,插图更会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
现象3:翻阅与教材同步的《教学参考用书》,在教材说明、教学建议等方面很少涉及“插图”的字眼,特别是高年级,几乎没有。在众多的学术论文中,有关插图教学研究相比较其他研究是少之又少。知网检索,输入主题“插图教学”能检索到390条,而输入主题“阅读教学”检索到63240条信息,输入“作文教学”检索到的是47209条,远远超过“插图教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同样,读者与文本、编者(包括插图的创作者)之间也通过阅读行为这一桥梁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插图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第二语言、特殊对话成员,不应该被遗忘。
二、价值聚焦:读图是“应世”、“应试”的需求
(一)图文并茂,小学生思维特点的要求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而且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儿童思维发展转折点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教学的效果。正是因为熟知这一点,教育家夸美紐斯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带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绘》。其目的就是顺应孩子心理发展,提高教育的效果。现代阅读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同一阅读内容,以图文并存、纯图、纯文三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图文并存式的文本学生阅读效果最好。
(二)图文并茂,语文素养培养的载体
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养成,除了文字信息应该承担责任以外,插图作为教材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发挥相应作用。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形成中,插图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有着文字所不具有的优势。
1.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受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的影响,小学生喜欢形象性事物,对画面特别感兴趣。教科书中五彩斑斓的插图,其目的之一就是用趣味性吸引小学生的目光,引起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并凭借形象鲜明的插图深刻体会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丰富的语言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还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图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和阅读兴趣。
2.插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抓手
观察能力、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随文插图的学习,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能力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能力,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观察开始的。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插图为学生感知事物、思考问题提供支撑,在观察插图过程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言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而小学生言语经验贫乏,字词掌握的有限,制约了学生言语能力的更好发展。插图,是学生从直观感受到复述表达的直接载体。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整个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插图中包含着许多文字不能包容的信息,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的重要桥梁。
3.插图,学生审美情趣的引领者
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能使学生感知到插图中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绚丽多姿的生活,从而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三、实践探究:审美与实用的价值追求
小学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审美、表达的多重任务,完成任务的途径不能局限在文字的学习中。读文,培养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只完成了任务的一部分。而读图,培养的则是会观察、能联系、敢想象、会审美的能力。语文能力获得的实用功能,审美情趣的人文素养,在图文教学中可以共同达成,读文读图,缺一不可。
(一)插图,识字的连心桥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启蒙教育的开始。在世界众多文字中,汉字是最难书写的,但是古汉字,真实反映出先民身边的物质世界、生存条件、思维习惯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所以,印度原总理尼赫说“中国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一切,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图画的直观形象,为学习识字写字搭建桥梁。
1.利用插图,消除“隔阂” 有些词串的内容是学生不熟悉,不常见的内容,有了插图,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凭借。如:一年级下册《识字2》词串主题是“体育运动项目与器具”,生活中不常见,有了文中插图,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与认识;二年级下册《识字5》主题是军事装备和军事术语,学生学习时,随文的插图降低了其学习难度,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2.利用插图,习得规律
有些识字课不仅教给学生生字,更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为学生独立识字打基础。文中插图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如:二年级上册《识字3》是看图会意识字,多幅形象的文字插图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既教给了学生一种识字方法,又利于热爱文字感情的培养。二年级下册《识字3》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形近偏旁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助于学生辨析形近偏旁。二年级上册《识字4》,课文的插图是个转盘和写字“苗”字的卡片,盘面上写着另外5个偏旁,通过转动转盘识字,同样的识字方法还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识字4》《识字8》,二年级上册《识字8》。
从教材编排的体系,不难看出编者对识字课中插图编排的用心良苦,其目的是让插图成为通往学生识字写字之路的“彩虹桥”。作为教者,我们理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引领学生走向这座识字的“彩虹桥”。
(二)插图,阅读的铺路石
统计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中课文教材,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在学习课文的各个环节,适时发挥插图的作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导入时用作切入点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上得如何与导入密切相关。利用插图导入课文往往能收到独到的效果,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唤起学生走进文本的好奇心。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课文配有四幅插图,均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可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引发学生遐想、议论:这是一块怎样的奇石?它是怎么形成的?读过课文的学生可能还会这样想:滴水真的会有这样大的力量吗?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以此图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这样,接下来的深入悟读也就水到渠成。
2.重难点的突破口
教材中有些插图再现的是课文的重点或情节的精彩之处,解读这类插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如:《莫高窟》一文中壁画的插图,刻画出了壁画的精美动人、栩栩如生。讲授课文时,可以用投影机把插图投在屏幕上,再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拟一份解说词即堂发言。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中有哪些形态的飞天,作者描绘了哪些,并启发学生大胆创新,为作者再补充几种形态。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叙述、想象表达,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把握了课文主旨,锻炼了观察和表达能力。
3.总结课文的助手
插图不仅仅可以指导学生更具体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思想。如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中的几幅插图生动活泼,可以在课尾指导学生观察第三幅图:“跳上山顶的青蛙和松鼠是多么开心啊,看它们的笑容多甜哪!誰能说一说,它们俩会在山顶上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表述充满童趣,有的以青蛙的口气说:“哎呀,大海真的是一望无边啊,真是太美啦!”“小松鼠,谢谢你带我来看大海,海水真蓝啊!”有的模仿小松鼠的语气:“你看,小青蛙,我说你一定能看到大海吧!”在这里,画图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插图,练笔的加油站
随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实施,“运用”成了一个高频词。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在平时的课堂中日积月累。每篇课文的插图,是学生从直观形象观察与复述的最直接的载体。在随文练笔中有效运用插图,能帮助深读文本,内化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品读4、5自然段后,我安排了这样的练笔:经过这一勺水的滋润,这四兄弟还像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吗?(出示文中插图)仔细观察文中插图,此时的四兄弟像什么?用你熟悉的一种植物来形容一下。联系插图,将你的感受写下来。
这样练笔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语用能力。让学生将读图的感受写下来,这一环节巧妙地将读图、读文、表达有机结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又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恐龙》一课,课文插图生动形象、色彩鲜艳,显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认识恐龙,介绍恐龙,品读然后再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恐龙写下来,学生兴致勃勃,有的不仅写,还添画了图。这样图文结合,把课本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栩栩如生的插图打开了学生的心灵。
(四)插图,创新思维力的催生剂
1.插图命名中培养概括能力
名字,寄托着人们的情感,传达着事物的意蕴。一个好听的名字,不仅能恰当表情达意,还能引发人们的遐想。给文中的插图起个好听的名字,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一幅幅插图在学生的想象中鲜活起来。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插图上,小作者手捧茉莉花走进病房看到,妈妈脸带恬静的微笑睡在病床,爸爸紧握妈妈的手也伏在床边睡着的温馨画面。有的学生给插图命名《温馨》,有的命名《阳光》,有的命名《爱如茉莉》。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精彩的理由,学生各不相同的文化积淀、认知方式、审美情趣,一一展现。
2.修改、再创造插图中发展想象力
虽说插图帮助了学生学习,但有时候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不利于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特别是许多插图的编排与学生需要的插图不相匹配。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第一幅插图再现了泼水节的欢乐场景,而第二幅插图则是几棵高大的椰子树,与课文的关联不是很大。学生们有的想看到傣族的风貌,有的想看象脚鼓。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修改、创造新的课文插图,学生的配图体现了他们心中的渴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我还鼓励学生自己给课文配插图。如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沙漠旅行之后,骆驼遇到小马,你想会发生什么呢,写话的同时,配上插图。图文并茂的方式,抒发学生的理解,既发展了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发展了想象力。
插图作为课本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只有教师重视插图资源,才能让学生在与插图的亲密对话中,感受插图的实用价值,享受插图带来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