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數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适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实行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对自己的数学教学也有一定的促动。下面我仅以小学课堂应用题方面的反思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例如:“修路队要修一条路,已经修好了800米,还剩的是已修好的2倍,这条路一共有多长?”就可以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去想一想,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解答。做完这题以后还有一个步骤,就是要让学生进行改编题目的训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在列式过程中反思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工人师傅要在一个正方形的池塘边栽种柳树,每边栽种100棵,请你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有学生马上解答:100×4-4=396(棵)。这时,教室里发出一片感叹声:“啊!我刚才做错了。”“我当时怎么就没发现呢?”……当学生有了如此深切的体验时,我引导学生反思:“你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克服?”有的学生回答:“我审题不清、不够全面,今后要认真审题。”有的说:“我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的脑海要经常有图,这样思考问题也就全面了。”
同时有列式时,还要教会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反思:(1)审题了没有?(2)书写认真吗?(3)结果验算了吗?
2、在练习过程中反思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练习时应当引导学生分三个阶段反思。例如,在计算10.1X45-45X0.1时,首先在审题和分析时让学生反思“我这样想对吗”,然后在解答时让学生反思“我这样做对吗”,最后在反馈时让学生反思“我为什么错了”。这样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运算定律和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与理解,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二、让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在学习完一节课后,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自己在这一节课中学习的结果。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教师不应当包办代替。
1、对正确的学习结果反思
如教会学生自我提问,自我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我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有联系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联系?”“课后练习我会自己独立完成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我总结反思中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如果有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应当告知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解决策略。例如,可以去看书、请教老师或同学。如果有学生提出反思的问题超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不要粗暴的加以打断或者不予理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书籍或者资料,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点拨作用。
2、对错误的学习结果反思
很多学生对于自己错误的计算或对习题解答的错误都归结于自己粗心、不认真审题等,其实这其中有深层次的原因,如有学习负迁移的影响、有题目中无关信息的影响、有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等等。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分析自己造成错误的原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举一反三,达到有效遏制错误的再次发生。
例如,在循环小数这节课后的教学反馈时,判断“3.1415926……是不是循环小数”,很多学生都把经看成循环小数。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你是怎么想的?”“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的正确概念,请学生谈一谈反思的结果——看到了省略号不一定是循环小数。像这题小数部分的数“12345”只出现了一次,这不能确定后面的数跟前面的数相同,所以它只能确定是无限小数,而不能确定是循环小数。经过这样的总结反思,学生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自然不会犯类似的错误。
诚然,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教师而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鼓励自我反思,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和交流,从而使学生充分释放潜能,促其积极发展;对学生而言,每次的反思仅是一种学习的经历,只有能过持之以恒不断地反复强化,使自发行为提升到自觉行为,反思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课堂的核心也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每一节课学生如果都能自主的的从所学的知识中不断去反思并从反思中受到启发,那一定是最大的收获!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例如:“修路队要修一条路,已经修好了800米,还剩的是已修好的2倍,这条路一共有多长?”就可以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去想一想,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解答。做完这题以后还有一个步骤,就是要让学生进行改编题目的训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在列式过程中反思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工人师傅要在一个正方形的池塘边栽种柳树,每边栽种100棵,请你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有学生马上解答:100×4-4=396(棵)。这时,教室里发出一片感叹声:“啊!我刚才做错了。”“我当时怎么就没发现呢?”……当学生有了如此深切的体验时,我引导学生反思:“你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克服?”有的学生回答:“我审题不清、不够全面,今后要认真审题。”有的说:“我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的脑海要经常有图,这样思考问题也就全面了。”
同时有列式时,还要教会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反思:(1)审题了没有?(2)书写认真吗?(3)结果验算了吗?
2、在练习过程中反思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练习时应当引导学生分三个阶段反思。例如,在计算10.1X45-45X0.1时,首先在审题和分析时让学生反思“我这样想对吗”,然后在解答时让学生反思“我这样做对吗”,最后在反馈时让学生反思“我为什么错了”。这样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运算定律和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与理解,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二、让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在学习完一节课后,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自己在这一节课中学习的结果。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教师不应当包办代替。
1、对正确的学习结果反思
如教会学生自我提问,自我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我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有联系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联系?”“课后练习我会自己独立完成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我总结反思中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如果有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应当告知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解决策略。例如,可以去看书、请教老师或同学。如果有学生提出反思的问题超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不要粗暴的加以打断或者不予理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书籍或者资料,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点拨作用。
2、对错误的学习结果反思
很多学生对于自己错误的计算或对习题解答的错误都归结于自己粗心、不认真审题等,其实这其中有深层次的原因,如有学习负迁移的影响、有题目中无关信息的影响、有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等等。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分析自己造成错误的原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举一反三,达到有效遏制错误的再次发生。
例如,在循环小数这节课后的教学反馈时,判断“3.1415926……是不是循环小数”,很多学生都把经看成循环小数。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你是怎么想的?”“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的正确概念,请学生谈一谈反思的结果——看到了省略号不一定是循环小数。像这题小数部分的数“12345”只出现了一次,这不能确定后面的数跟前面的数相同,所以它只能确定是无限小数,而不能确定是循环小数。经过这样的总结反思,学生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自然不会犯类似的错误。
诚然,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教师而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鼓励自我反思,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和交流,从而使学生充分释放潜能,促其积极发展;对学生而言,每次的反思仅是一种学习的经历,只有能过持之以恒不断地反复强化,使自发行为提升到自觉行为,反思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课堂的核心也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每一节课学生如果都能自主的的从所学的知识中不断去反思并从反思中受到启发,那一定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