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特别是文科“学困生”, 依然是我们教育发展所必须关注的特殊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一般性教育转化和课堂教育教学转化两方面入手,找准对策,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教育;转化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隆隆进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依然没有忘记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特别是文科“学困生”,依然是我们教育发展所必须关注的特殊群体。因为这是关系着我们教育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全民素质的重大问题。
所谓“学困生”。简而言之,就是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从表面上看,其感官和智力都比较正常,但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所期望的水平。而农村文科“学困生”,就是在农村比较简陋的教学条件下,对于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呈现出学习有困难、有问题的学生,这主要是缺乏最起码的学习兴趣,在记忆和思维分析方面出现障碍等因素所致。在初中各科学习中,文科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特别是数学、理化等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各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只有记忆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才能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试想一下,连最平常的字都不会写,连最平常的词都不懂,能学好数理化等学科吗?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实施特殊的教育手段,将其从非正常的状态,拉回到自然发展和教学情境的正常状态。农村文科“学困生”转化的具体操作如下:
1、一般性教育转化
1.1 真诚关怀:对“学困生”能否适时敏感地付出真情,是促成其转变的关键。“奉献一丝微笑,享受万缕阳光”。在这共创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善于从细微之处,细小之事,用微笑、用温情去关注他们,滋润其心田,使其有一种不被冷落的重视感。老师的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句问候、一次赞扬,常会让他兴奋一天,温暖一天。如:我班有个聪明的男生原生活在幸福中,爸爸另寻新欢后,父母离异了。家庭的变故使他闷闷不乐,了解他的不幸后,我没有马上和他谈话,而是在课堂上注意发挥他善于口头表达的才能;下课后我有意接近他提醒他克服缺点守纪律;郊游时,我处处关心他,请他坐碰碰车,与他一起玩,他逐渐从老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和拍拍头,摸摸手,跷起的大拇指中感受到他在老师的心中是有地位的,老师并未因为他家的变故而忽视了他的爱。渐渐地,笑容又回了到他的脸上。在工作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这些孩子,让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会老师对他们的一片爱心。“爱是教师的天职。”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沐浴在爱中,自然会排解郁闷,逐渐使自己从悲伤和沮丧的不良情绪中振作起来,抬起头,挺起胸,充满自信地对待周围的一切。
1.2 真情激励:“学困生”多在失败中品尝过苦涩,因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念,运用个性心理,进行杠杆调整,让激励的话语温暖他们的心灵,在建立较持久的学习动机后,不断走向成功。比如:李同学最爱玩《中国地图》拼图,老师发现后先夸奖、后激励:能否说出其省名及有关知识?他经过认真观察和学习,不仅能说出许多地理知识,而且还成为地理学科的爱好者。
1.3 真挚导行:在农村“学困生”中,大部分存在逃学、打架、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不讲卫生等多种问题。这要求我们教师多多强化养成教育、多告诉、多提醒、多示意,真挚热心地指导他,最终形成自立、自觉、自控的好习惯。我校王同学就有以上毛病,教师因势利导,用园林工人修剪整形树的例子教导他,他深明事理,幡然悔悟,终于从“学困生”中走出来。
2 课堂教育教学转化:
2.1 以趣诱人,寓学于乐。针对情趣问题,要求教师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地为“学困生”设计问题,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在政治课堂上表演自己的课余生活内容。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这时班级的角落里有一双眼睛吸引了我,我抬眼望去,这个孩子眼睛里充满了胆怯、渴望及灵动,这个学生平时很少发言,是家庭离异的孩子,作业能完成已经很不错了,而且个性很强,不爱与同学交往,我有些犹豫和担心:你可别给我捣乱了,这可是公开课。但是当我再看他时,他正用自信、渴望、祈求的目光看着我,我改变了主意------相信他,给他一次机会。没想到他在讲台前用彩纸和剪刀剪了一只漂亮的蝴蝶,这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当场表扬了他,说:蝴蝶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在短暂生命里,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老师希望你比蝴蝶更加坚强,有自信,希望你的人生会更加多姿多彩。这个孩子露出了笑容。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在其他事情上也比以前有自信了,愿意学习了,主动与同学交往。人也变得开朗上进了。我想: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是一种高尚的诚挚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兴趣,相信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声问候,一个抚摸,一次关心都能牵挂孩子的快乐与悲伤,要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2.2 以导为主,循序渐进。教师要注重旧知和新知的联系,由“旧知”导入“新知”由“具体”导入“抽象”,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和练习,帮助他们总结学习规律,由“学会”导入到“会学”。比如讲述楼兰古国的历史,可以这样设计:由楼兰遗址的发现讲到西域及丝绸之路,由丝绸之路的繁荣再到楼兰古国的消亡,由楼兰古国的传说再到新疆罗布泊之迷。
2.3 以扶补救,因材施教。针对“学困生”在某一文科,某一环节出现不会的地方,教师要利用知识的高低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他们在缺漏之处反复理解和训练,从中对他们不正确的行为和学习问题进行矫正,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补其所漏,共同发展。
2.4 以褒强化,成功励人。在为“学困生”创设成功机会的同时,多抓住一些闪光点,在师生之间,在班集体中,在社会舆论中多加赞扬和褒奖。不但要赏识他们的优点,更要赏识他们的错误。在校内一堂足球课上,张同学一脚踢碎了玻璃,老师找他逗趣似地说:“你的脚上真有功夫,你可要练会指哪踢哪啊!下一步咋办?”“安玻璃,练准头。”他低头说。后来这孩子球技练得不错,还代表校队赢得了与校外的一场比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农村文科“学困生”不占少数,而且未来发展不够乐观,前期扫盲实效不大,后期未能完成初中学业,因而“学困生”层出不穷,不全在教育,应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关注“学困生”,关注未来!
作者简介:
李红文 女 38岁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三中学政治教师 中学一级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教育;转化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隆隆进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依然没有忘记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特别是文科“学困生”,依然是我们教育发展所必须关注的特殊群体。因为这是关系着我们教育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全民素质的重大问题。
所谓“学困生”。简而言之,就是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从表面上看,其感官和智力都比较正常,但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所期望的水平。而农村文科“学困生”,就是在农村比较简陋的教学条件下,对于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呈现出学习有困难、有问题的学生,这主要是缺乏最起码的学习兴趣,在记忆和思维分析方面出现障碍等因素所致。在初中各科学习中,文科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特别是数学、理化等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各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只有记忆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才能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试想一下,连最平常的字都不会写,连最平常的词都不懂,能学好数理化等学科吗?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实施特殊的教育手段,将其从非正常的状态,拉回到自然发展和教学情境的正常状态。农村文科“学困生”转化的具体操作如下:
1、一般性教育转化
1.1 真诚关怀:对“学困生”能否适时敏感地付出真情,是促成其转变的关键。“奉献一丝微笑,享受万缕阳光”。在这共创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善于从细微之处,细小之事,用微笑、用温情去关注他们,滋润其心田,使其有一种不被冷落的重视感。老师的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句问候、一次赞扬,常会让他兴奋一天,温暖一天。如:我班有个聪明的男生原生活在幸福中,爸爸另寻新欢后,父母离异了。家庭的变故使他闷闷不乐,了解他的不幸后,我没有马上和他谈话,而是在课堂上注意发挥他善于口头表达的才能;下课后我有意接近他提醒他克服缺点守纪律;郊游时,我处处关心他,请他坐碰碰车,与他一起玩,他逐渐从老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和拍拍头,摸摸手,跷起的大拇指中感受到他在老师的心中是有地位的,老师并未因为他家的变故而忽视了他的爱。渐渐地,笑容又回了到他的脸上。在工作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这些孩子,让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会老师对他们的一片爱心。“爱是教师的天职。”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沐浴在爱中,自然会排解郁闷,逐渐使自己从悲伤和沮丧的不良情绪中振作起来,抬起头,挺起胸,充满自信地对待周围的一切。
1.2 真情激励:“学困生”多在失败中品尝过苦涩,因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念,运用个性心理,进行杠杆调整,让激励的话语温暖他们的心灵,在建立较持久的学习动机后,不断走向成功。比如:李同学最爱玩《中国地图》拼图,老师发现后先夸奖、后激励:能否说出其省名及有关知识?他经过认真观察和学习,不仅能说出许多地理知识,而且还成为地理学科的爱好者。
1.3 真挚导行:在农村“学困生”中,大部分存在逃学、打架、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不讲卫生等多种问题。这要求我们教师多多强化养成教育、多告诉、多提醒、多示意,真挚热心地指导他,最终形成自立、自觉、自控的好习惯。我校王同学就有以上毛病,教师因势利导,用园林工人修剪整形树的例子教导他,他深明事理,幡然悔悟,终于从“学困生”中走出来。
2 课堂教育教学转化:
2.1 以趣诱人,寓学于乐。针对情趣问题,要求教师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地为“学困生”设计问题,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在政治课堂上表演自己的课余生活内容。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这时班级的角落里有一双眼睛吸引了我,我抬眼望去,这个孩子眼睛里充满了胆怯、渴望及灵动,这个学生平时很少发言,是家庭离异的孩子,作业能完成已经很不错了,而且个性很强,不爱与同学交往,我有些犹豫和担心:你可别给我捣乱了,这可是公开课。但是当我再看他时,他正用自信、渴望、祈求的目光看着我,我改变了主意------相信他,给他一次机会。没想到他在讲台前用彩纸和剪刀剪了一只漂亮的蝴蝶,这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当场表扬了他,说:蝴蝶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在短暂生命里,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老师希望你比蝴蝶更加坚强,有自信,希望你的人生会更加多姿多彩。这个孩子露出了笑容。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在其他事情上也比以前有自信了,愿意学习了,主动与同学交往。人也变得开朗上进了。我想: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是一种高尚的诚挚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兴趣,相信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声问候,一个抚摸,一次关心都能牵挂孩子的快乐与悲伤,要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2.2 以导为主,循序渐进。教师要注重旧知和新知的联系,由“旧知”导入“新知”由“具体”导入“抽象”,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和练习,帮助他们总结学习规律,由“学会”导入到“会学”。比如讲述楼兰古国的历史,可以这样设计:由楼兰遗址的发现讲到西域及丝绸之路,由丝绸之路的繁荣再到楼兰古国的消亡,由楼兰古国的传说再到新疆罗布泊之迷。
2.3 以扶补救,因材施教。针对“学困生”在某一文科,某一环节出现不会的地方,教师要利用知识的高低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他们在缺漏之处反复理解和训练,从中对他们不正确的行为和学习问题进行矫正,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补其所漏,共同发展。
2.4 以褒强化,成功励人。在为“学困生”创设成功机会的同时,多抓住一些闪光点,在师生之间,在班集体中,在社会舆论中多加赞扬和褒奖。不但要赏识他们的优点,更要赏识他们的错误。在校内一堂足球课上,张同学一脚踢碎了玻璃,老师找他逗趣似地说:“你的脚上真有功夫,你可要练会指哪踢哪啊!下一步咋办?”“安玻璃,练准头。”他低头说。后来这孩子球技练得不错,还代表校队赢得了与校外的一场比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农村文科“学困生”不占少数,而且未来发展不够乐观,前期扫盲实效不大,后期未能完成初中学业,因而“学困生”层出不穷,不全在教育,应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关注“学困生”,关注未来!
作者简介:
李红文 女 38岁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三中学政治教师 中学一级 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