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品.悟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赏诗词是高考必考内容,从2016年开始,福建高考将使用全国I卷,诗歌鉴赏分数由6分变为11分,考试分量及比重得到进一步加强。不过考查内容仍没变,主要考查鉴赏诗词的内容和技法。备考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懂得鉴赏诗词的方法,只有这样,鉴赏诗词之门才会为学生所开,才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吟;品;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怎样鉴赏诗词?我认为鉴赏诗词的第一步是“吟”。“吟”就是“吟咏”,就是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有气势地大声朗读,要求做到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尽量将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情感,韵味都宣泄出来。我很赞成南宋教育家朱熹的观点:“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我对读诗词的要求是:A:读正字音,B:读出语气,C:读准节奏。一般地说,古诗文辞意典雅,读之,能把人引入辽阔无际的优美意境之中。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表现了另外一种境界:清幽,恬淡。所以,我们可以用轻松,缓和的语气去读,去感受诗人独特的心境。
  第二步是“品”,鉴赏诗词重在品味,即怎样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这是鉴赏诗词最关键的步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品”诗词。
  首先是体会诗词中所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从表现手法看,有象征,有反衬(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有对比,有烘托等。从抒情方式看,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表达了哪些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发。
  用典:即在诗歌中引用史实,化用古诗等。这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如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衬托:以景衬人、以景衬情、以人衬人、以物衬物、以虚衬实。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反面人物反衬正面人物(或:以正衬反),以虚景衬实景、以动景衬静境、以暖景衬冷境、以亮景衬暗境、以满景衬空境:①以壮景烘托英雄:惊涛拍岸烘托周瑜,皑皑白雪熊熊烈火烘托林冲;②以乐景烘托人:以幽居的环境来烘托淡泊超脱的人物形象③以正面人物烘托正面人物:以千古风流人物烘托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烘托“中原北望气如山”的青年自我除此之外,还有比喻象征,夸张,联想,想象,比兴,虚实结合等。
  其次是品诗词的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鉴赏古诗的意境呢?首先,要体会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诗词里,传递出诗人不同的情感,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意趣。首先,要体会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诗词里,传递出诗人不同的情感,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意趣。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是寂寞寥落、孤独悲凉的意象;谢燮《早梅》,用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甘人后的精神,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伤。其次要透过诗歌的语言,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感受作者情感。
  鉴赏诗词的语言,主要是品味诗词中的精彩语句。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对其判断、评价和鉴赏。诗词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呢?第一是清新。其表现是用词新颖。第二是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不加修饰,显得平易近人。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就是这样一首语言平淡、感情丰富且深厚的诗。第三是含蓄,它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语言多么简练,而内容又是多么丰富、含蓄。诗词中有些字词句用得好,用得妙,我们通过对这些重点字词句的品味,对整首诗词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第四品诗的风格。风格是指作者比较固定的在多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特征。比如李白的飘逸,苏轼的旷达,王维的冲淡,杜牧的俊爽等等。当然,对于同一个作者,常有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
  第三步是“悟”,悟是领悟,领会,它是“吟”和“品”的结果,一首诗或词只有经过“吟”和“品”的过程,才可能到达“悟”的境界,才可能上升到怎样鉴赏的境界。一般说来,判断是否到达“悟”的步骤的主要依据是,A是否懂得选择从哪个角度入手鉴赏诗歌(如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等)。B是否能结合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时代特点进行鉴赏。C是否能从整体的角度去领会诗词的内涵。只有这三个方面达到要求,才到达“悟”的境界。
  诗词鉴赏借助“吟”和“品”的手段,最终要到达“悟”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黄建恒.吟咏研读背诵说写[J].中学语文,2003(9).
  [2]郭成杰.诗歌的情绪传达与阅读理解[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5).
  [3]侯继凤.2004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2004(9).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在互动式语文活力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师生;有效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实践过程中,有这样几个误区:一是不真实的互动。师生间多形式上的互动,少思维的碰撞;缺
【摘要】“汉字难学”是因为远离规律,笔者论述了本丛书编写的四个特点,就在于找回规律,化难为易,另辟新路。  【关键词】初级汉字;字理;配套;快识乐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般人都认为汉字难教难学。上了十二年学,高中毕业,仍错字不断、病句叠见,便是明证。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许嘉璐在文集和讲话中表达了相反的看法:汉字难学是个伪命题。汉字有很深的文化内
【摘要】“以读代写”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捷径,“读”能使学生开辟新思路,能使学生游刃于语言美的意境中,能在琅琅的诵读声中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趣、意境、手法等,能掌握文学作品的立意,从而提高思想素质,促进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朗读;写作;作用;内容;方法;以读代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听了上海育才中学语文名师李强有关“‘天天朗读
【摘要】“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上作文。”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象之一。笔者认为在众多原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首要问题,而当前小学生的大众化兴趣激发应立足学生的成长生活,采用多形式的作文教学方式,让学生写真文章,表真性情,悟真生活。因此,笔者在本文中试着从作文动机的激发及作文教学方法的转变两个角度来简单阐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成长生活;习作兴趣;作文动机  
【摘要】课堂诵读、理解课文,问题探究、巩固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常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问答题,一直以来是语文老师指导作业中的老大难。笔者试从分析其成因,研究存在的问答缺陷,探索其解决方法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会文通字顺、完整表述、语义转换等,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通字顺;简单问答;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多年的老师会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真正教得好,并不需要让学生将整堂课的内容都记住,也不需要为学生总结重点和难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的重点。本文探讨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的具体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知识的重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找到知识的重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找到知识的重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
【摘要】在语文诗词题目考试中,学生会出现意象分析错误等问题,造成课外诗词分析题目失分的普遍现象。在诗词学习中,诗词内容的有效教学和诗词意象的分类积累就尤为重要。针对当代中学生在学习与考试中遇到的诗词意象分析问题,以梧桐意象为例,从教师有效教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并总结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意象的分类、积累方法及其归类学习等提高意象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梧桐;诗词意象;分类;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情况日渐受到教师关注,基于此,本文就小学生阅读现状与有效阅读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四方面通过有效阅读引领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策略,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小学教职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作文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实际执教生涯中发现,很多学
【摘要】民俗文化,是当地人民生活形态的重要显现。而民俗课文,则是地方民俗文化的缩影。学生通过学习民俗课文,可以了解不同地域人民的风土人情、生活形态,也可以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意识形态,从而感受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本文从民俗文化与高中语文的相互促进作用出发,探讨如何能将这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民俗文化;高中语文;重要作用;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
【摘要】略读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人们重新对它定位,挖掘它本身所承担的与精读课文同等重要的教学任务。略读课文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不断钻研探索,做到“教略而学不略”,精略相辅、略中有精。  【关键词】略读;阅读方法;迁移;品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