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赏诗词是高考必考内容,从2016年开始,福建高考将使用全国I卷,诗歌鉴赏分数由6分变为11分,考试分量及比重得到进一步加强。不过考查内容仍没变,主要考查鉴赏诗词的内容和技法。备考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懂得鉴赏诗词的方法,只有这样,鉴赏诗词之门才会为学生所开,才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吟;品;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怎样鉴赏诗词?我认为鉴赏诗词的第一步是“吟”。“吟”就是“吟咏”,就是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有气势地大声朗读,要求做到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尽量将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情感,韵味都宣泄出来。我很赞成南宋教育家朱熹的观点:“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我对读诗词的要求是:A:读正字音,B:读出语气,C:读准节奏。一般地说,古诗文辞意典雅,读之,能把人引入辽阔无际的优美意境之中。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表现了另外一种境界:清幽,恬淡。所以,我们可以用轻松,缓和的语气去读,去感受诗人独特的心境。
第二步是“品”,鉴赏诗词重在品味,即怎样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这是鉴赏诗词最关键的步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品”诗词。
首先是体会诗词中所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从表现手法看,有象征,有反衬(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有对比,有烘托等。从抒情方式看,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表达了哪些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发。
用典:即在诗歌中引用史实,化用古诗等。这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如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衬托:以景衬人、以景衬情、以人衬人、以物衬物、以虚衬实。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反面人物反衬正面人物(或:以正衬反),以虚景衬实景、以动景衬静境、以暖景衬冷境、以亮景衬暗境、以满景衬空境:①以壮景烘托英雄:惊涛拍岸烘托周瑜,皑皑白雪熊熊烈火烘托林冲;②以乐景烘托人:以幽居的环境来烘托淡泊超脱的人物形象③以正面人物烘托正面人物:以千古风流人物烘托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烘托“中原北望气如山”的青年自我除此之外,还有比喻象征,夸张,联想,想象,比兴,虚实结合等。
其次是品诗词的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鉴赏古诗的意境呢?首先,要体会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诗词里,传递出诗人不同的情感,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意趣。首先,要体会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诗词里,传递出诗人不同的情感,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意趣。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是寂寞寥落、孤独悲凉的意象;谢燮《早梅》,用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甘人后的精神,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伤。其次要透过诗歌的语言,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感受作者情感。
鉴赏诗词的语言,主要是品味诗词中的精彩语句。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对其判断、评价和鉴赏。诗词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呢?第一是清新。其表现是用词新颖。第二是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不加修饰,显得平易近人。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就是这样一首语言平淡、感情丰富且深厚的诗。第三是含蓄,它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语言多么简练,而内容又是多么丰富、含蓄。诗词中有些字词句用得好,用得妙,我们通过对这些重点字词句的品味,对整首诗词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第四品诗的风格。风格是指作者比较固定的在多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特征。比如李白的飘逸,苏轼的旷达,王维的冲淡,杜牧的俊爽等等。当然,对于同一个作者,常有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
第三步是“悟”,悟是领悟,领会,它是“吟”和“品”的结果,一首诗或词只有经过“吟”和“品”的过程,才可能到达“悟”的境界,才可能上升到怎样鉴赏的境界。一般说来,判断是否到达“悟”的步骤的主要依据是,A是否懂得选择从哪个角度入手鉴赏诗歌(如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等)。B是否能结合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时代特点进行鉴赏。C是否能从整体的角度去领会诗词的内涵。只有这三个方面达到要求,才到达“悟”的境界。
诗词鉴赏借助“吟”和“品”的手段,最终要到达“悟”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黄建恒.吟咏研读背诵说写[J].中学语文,2003(9).
[2]郭成杰.诗歌的情绪传达与阅读理解[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5).
[3]侯继凤.2004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2004(9).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诗词鉴赏;吟;品;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怎样鉴赏诗词?我认为鉴赏诗词的第一步是“吟”。“吟”就是“吟咏”,就是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有气势地大声朗读,要求做到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尽量将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情感,韵味都宣泄出来。我很赞成南宋教育家朱熹的观点:“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我对读诗词的要求是:A:读正字音,B:读出语气,C:读准节奏。一般地说,古诗文辞意典雅,读之,能把人引入辽阔无际的优美意境之中。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表现了另外一种境界:清幽,恬淡。所以,我们可以用轻松,缓和的语气去读,去感受诗人独特的心境。
第二步是“品”,鉴赏诗词重在品味,即怎样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这是鉴赏诗词最关键的步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品”诗词。
首先是体会诗词中所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从表现手法看,有象征,有反衬(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有对比,有烘托等。从抒情方式看,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表达了哪些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发。
用典:即在诗歌中引用史实,化用古诗等。这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如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衬托:以景衬人、以景衬情、以人衬人、以物衬物、以虚衬实。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反面人物反衬正面人物(或:以正衬反),以虚景衬实景、以动景衬静境、以暖景衬冷境、以亮景衬暗境、以满景衬空境:①以壮景烘托英雄:惊涛拍岸烘托周瑜,皑皑白雪熊熊烈火烘托林冲;②以乐景烘托人:以幽居的环境来烘托淡泊超脱的人物形象③以正面人物烘托正面人物:以千古风流人物烘托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烘托“中原北望气如山”的青年自我除此之外,还有比喻象征,夸张,联想,想象,比兴,虚实结合等。
其次是品诗词的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鉴赏古诗的意境呢?首先,要体会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诗词里,传递出诗人不同的情感,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意趣。首先,要体会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有些意象在不同的诗词里,传递出诗人不同的情感,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意趣。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是寂寞寥落、孤独悲凉的意象;谢燮《早梅》,用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甘人后的精神,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伤。其次要透过诗歌的语言,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感受作者情感。
鉴赏诗词的语言,主要是品味诗词中的精彩语句。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对其判断、评价和鉴赏。诗词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呢?第一是清新。其表现是用词新颖。第二是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不加修饰,显得平易近人。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就是这样一首语言平淡、感情丰富且深厚的诗。第三是含蓄,它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语言多么简练,而内容又是多么丰富、含蓄。诗词中有些字词句用得好,用得妙,我们通过对这些重点字词句的品味,对整首诗词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第四品诗的风格。风格是指作者比较固定的在多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特征。比如李白的飘逸,苏轼的旷达,王维的冲淡,杜牧的俊爽等等。当然,对于同一个作者,常有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
第三步是“悟”,悟是领悟,领会,它是“吟”和“品”的结果,一首诗或词只有经过“吟”和“品”的过程,才可能到达“悟”的境界,才可能上升到怎样鉴赏的境界。一般说来,判断是否到达“悟”的步骤的主要依据是,A是否懂得选择从哪个角度入手鉴赏诗歌(如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等)。B是否能结合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时代特点进行鉴赏。C是否能从整体的角度去领会诗词的内涵。只有这三个方面达到要求,才到达“悟”的境界。
诗词鉴赏借助“吟”和“品”的手段,最终要到达“悟”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黄建恒.吟咏研读背诵说写[J].中学语文,2003(9).
[2]郭成杰.诗歌的情绪传达与阅读理解[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5).
[3]侯继凤.2004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2004(9).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