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作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内涵 作用 实施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因为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作用
1.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完善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系統中承担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的重要任务。教育对于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其培养创造性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倡导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民族的发展,强我中华。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居于重要位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应试教育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学生和老师成天研究的是如何做考试题,中学生忙于做高考题,大学生忙于做各种等级考试题,然而走向社会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却不能适应社会,这正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缺乏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既是成人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让我国的教育适应社会,为国家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等级考试过关率,就违背了《教育法》,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实践表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施素质教育也更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反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为考试服务变为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服务,唯有此,才能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教师不是培养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学生不只是要获得多高的分数,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等等。要依靠主动性,充分发展个性,发挥积极主动精神,发挥自身个性特长,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2.改革教育的评价体制。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一考定终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过去那种根据考试分数高低来评判“好学生”与“差学生”的简单观念,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卷面成绩,还应有实践操作动手、动口等成绩,更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真正确保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3.优化课程结构。
要真正做到不仅注重教学效果,而且注重教学过程;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重视单科的教学目标,而且注重跨学科的目标;不仅重视统一要求,而且重视因材施教;不仅重视学生的行为训练,而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统一;不仅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品德的陶冶,等等。课程结构必须科学化,设立必修课与选修课,促使教学过程多样化和创造性,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4.创新教学方法。
要实施素质教育,课堂上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充满情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可采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新知识;还可以通过一问一答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5.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决定着教学效果,让学生参与预习自学,参与问答,参与讨论表演,参与动手制作,等等,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认识,加强师生双边交流,心理相容,集思广益,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秋.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教书育人,2011,9.
[2]张海华.素质教育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文登教研,2011,6.
[3]赵学勤.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生素质评价策略.教学理论与实践,2000,20.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内涵 作用 实施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因为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作用
1.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完善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系統中承担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的重要任务。教育对于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其培养创造性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倡导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民族的发展,强我中华。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居于重要位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应试教育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学生和老师成天研究的是如何做考试题,中学生忙于做高考题,大学生忙于做各种等级考试题,然而走向社会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却不能适应社会,这正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缺乏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既是成人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让我国的教育适应社会,为国家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等级考试过关率,就违背了《教育法》,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实践表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施素质教育也更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反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为考试服务变为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服务,唯有此,才能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教师不是培养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学生不只是要获得多高的分数,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等等。要依靠主动性,充分发展个性,发挥积极主动精神,发挥自身个性特长,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2.改革教育的评价体制。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一考定终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过去那种根据考试分数高低来评判“好学生”与“差学生”的简单观念,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卷面成绩,还应有实践操作动手、动口等成绩,更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真正确保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3.优化课程结构。
要真正做到不仅注重教学效果,而且注重教学过程;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重视单科的教学目标,而且注重跨学科的目标;不仅重视统一要求,而且重视因材施教;不仅重视学生的行为训练,而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统一;不仅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品德的陶冶,等等。课程结构必须科学化,设立必修课与选修课,促使教学过程多样化和创造性,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4.创新教学方法。
要实施素质教育,课堂上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充满情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可采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新知识;还可以通过一问一答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5.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决定着教学效果,让学生参与预习自学,参与问答,参与讨论表演,参与动手制作,等等,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认识,加强师生双边交流,心理相容,集思广益,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秋.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教书育人,2011,9.
[2]张海华.素质教育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文登教研,2011,6.
[3]赵学勤.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生素质评价策略.教学理论与实践,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