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考作文的“急中生智”等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仔细品读一些高考优秀作文,发现这些优秀作文除了视野开阔、笔触尖锐外,大都能以“课本为源”,出奇制胜。
  作文紧扣课本,这本是不需谈论的话题,但是在临场作文中,学生们恰恰容易忽视课文这一大家“熟悉”的“材料”,有时甚至面对一道“陌生”的作文题,会显得束手无策、六神无主。这就是对课文的人文思想领悟不到位。所以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把所学过的课文“熟记于心”,在临场发挥中,走进课本,还要走出课本,那高考作文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我认为教师要重视平时的引导,从课文主题中,寻找作文的材料。在这些高考的“优秀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道理。比如:有一位考生就参考了课文《敬畏自然》,以“敬畏,自然的力量”为标题,寻找到了材料中的主题,把材料中的“南太平洋小岛上的小龟从出生那一天就决定了与死神抗衡”定位成自己作文的立意,得出“敬畏,自然的力量,我们不必去干涉什么,就如同南太平洋岛上的小龟一样,无人拯救,一样可以茁壮成长”。文章让人感到不是对课文的“套用”,而是对课文立意的延伸和创新。同样有一位考生写到这个作文时,就以“不要改变生命的航线”为题,大量引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从陶渊明生命的归宿,引申得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向着自己的航向,奋力飞翔”的结论,写得自然而深刻,又合情合理。还有一位考生“借”来了毕淑敏的文章《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标题为所用,写出我们心中也有盛放“苦难”、“思想”、“自己”的三间小屋,同样写得妙笔生花,令人印象深刻。
  其次,课本细节的演绎,也是作文写作的很好材料。我们的课本,是生活的“经典”,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语言世界,而这个“语言世界”所展示的是人类生活的喜怒哀怨、酸甜苦乐,人生的境界都在这里能够找到自己的“印记”和“感悟”,所以考生面对“新”的作文材料或题目,都能“急中生智”,从自己熟悉的课文情景中,找到作文的思想与立意。有一位考生面对这个作文材料。想到了学过的课文《越王勾践》,他是从老鹰的角度上立意,认为老鹰之所以成功,就在于“等待”,这就犹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通过十年的“等待”。一举打败歼灭吴国,一雪当年的奇耻大辱。文章得出“用等待换来成功”这一主旨,出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第三,延伸课本以外的“背景材料”,寻找作文的思路。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经历及写作的动机等,都可成为考生作文的内容。比如有位考生由“小龟”的命运,联系到了苏轼一生的颠沛流离,多次遭贬的人生经历,进而由“乌台诗案”说开,写到:“需要能够承受苦难的心灵作柱,能够遇事三思的大脑作梁,最后以自己为墙,建成窗明几净、阳光四溢的小屋。”甘肃省教科所的刘於诚研究员评价这篇作文时说:“你不得不承认,他的联系是有道理的,绝非胡拉乱扯、毫不着调。”
  第四,从课文“体裁”或“手法”中,捕捉作文的灵感。有些考生一看到试题,就慌不择路,无法开头。确实,“万事开头难”。作文一旦有了一个好的开头,那下面的内容就“水到渠成”或“势如破竹”。学生十多年所学的课文有几百篇,平时看的课外“小文章”也是很多的,它们特色各异,新闻、童话、寓言、漫笔等,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所以平时记住“几篇”对自己影响深刻的好文。到了“关键时刻”会让你“心如磐石”,不至于手忙脚乱。比如,一位考生以“一只海龟的自白”为题目,采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写法,运用场面、心理和景物的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小龟对自己所造成损失进行的忏悔:还有一位考生以“人与自然”为题,编写了一个童话故事,最后以螃蟹叔叔的话点出题旨:“谁都无法改变自然界的规律……这种规律就像人类会生老病死一样,天生注定的……”我们想这或许是考生从《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得到的启示!还有位考生以“龟群被袭击后的报道”为题,分别以《幼龟报》《老龟报》《老鹰报》《人报》《儿童报》的五个角度,幽默而理性地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对“事件”的看法,既紧扣材料。又尽情发挥。轻松自然,别具一格。
  所以,当考生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作文考题时,可以从“课文”入手,很快进入“情境”,然后变换角度,以课本为“基地”。“急中生智”,但又不拘泥于“课本”,回归现实。“高分的标准是文章的思想性,立意的高低就是得分的高低,文章只要富有感情,就一定能获得高分。而那些大量使用引文,堆积很多形容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文章,是不会得高分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把握住“课本”这个“源”,我们的作文就“如鱼得水”!
  
  走下三尺讲台提高课堂成效
  孙莉莉 杨西华
  
  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师要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本为文本,变讲台为展台。
  我的体会是: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教师就必须走下三尺讲台。
  
  一、走下三尺讲台作用明显
  1.走下三尺讲台,体现老师的亲切
  新课标改革虽然早已推行了好几年,但只要我们深入教室一看,站在讲台上像“念经”一样上完整堂课的教师仍是大有人在。笔者认为,教师上课时能走下三尺讲台,不再威风凛凛地站在讲台上独自一人搞“表演”,而是神采奕奕地在学生间边走动边当知识的“导游者”,学生自然会感觉到“导游”的亲切,对学习充满乐趣——认为学习知识就像游览山水一般。
  2.走下三尺讲台,拉近师生的距离
  上课时,我们能走下三尺讲台,不但拉近了师生间的位置距离(不下讲台,坐在那后面几排的学生,就是“天高皇帝远”了——老师在上面讲,他们可能就在下面“身在曹营心在汉”了。),而且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就容易接纳老师的教导,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3.走下三尺讲台,避免学生的走神
  上课时,我们能走下三尺讲台,还可避免学生的走神。有的老师上课时往往只站在讲台上尽情尽兴地“演讲”,很少顾及下面的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这就形成人们常说的课堂“景观”——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事实上常有学生在课堂上扒着睡着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走下讲台去,只要教师在学生中走动,那些打瞌睡的、玩东西的、看课外书刊的、打手机游戏的、做它科作业的等等,因为有你在他们身边(走动),他们一定不敢妄为(除非你老师太懦弱),自然就防范了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只要学生上课时不走神,他们就能学到知识,课堂成效就一定明显。
  4.走下三尺讲台,融洽课堂的气氛
  上课时,我们能走下三尺讲台,无论是老师讲解新知,还是学生自主学习;无论是老师演示,还是学生探究。一切皆会因为有老师的同场指点而使课堂气氛活跃、精彩、融洽,不至于课堂成为一潭死水。
  
  二、走下三尺讲台要求更高
  走下讲台作用好,但其实对教师要求更高,具体体现在:
  1.教学内容必须成竹在胸,教师才不至于照本宣科
  我们有的教师之所以不能走下讲台,是因为备课不充分,一上课就要带上好大一摞书(教案书、参考书、课本、课辅书等等,应有尽有),或者是抄袭的教案,自己根本没有花时间下功夫去深入备课和编写教案,如此一来,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等不在“心”中而在“本本”上,一旦离开了讲台,自然就离开了那摞书本.当然就无从讲起了。所以,走下讲台就要求不能照本宣科,走下讲台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成竹在胸。
  2.班内学生必须了如指掌,教师才有利于有的放矢
  走下讲台上课,必须对班内学生了如指掌:哪些学生上课习惯好,哪些学生上课习惯差;哪些学生喜欢积极思考,哪些学生懒于动脑;哪些学生爱发言,哪些学生喜欢保持沉默等等。只有熟悉本班学生的个性,才会做到有的放矢——该盯住谁,该抽问谁,该辅导谁,该帮助谁,该拔高谁,心中有数,因材施教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因素特点,限制了小学生的习作能力。那么,做为农村小学教育者的我们,怎样利用好现有条件,因地制宜,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小学作文教学活动呢?经过近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循序渐进,使学生爱上作文    叶圣
期刊
当语文教师难,当一名好语文教师更难。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不容置疑,语文是门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如何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师都喊苦。依据语文这门学科的功能和课程标准,怎样当好一名语文教师,这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有人说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文史哲不分家,这是当好语文教师的前提;其次是
期刊
我担任中小学校师生食堂炊事员已经将近30年了。如今在海拔1650米的高山小学食堂工作。几十年来,我无论是在集镇中心学校,还是在乡村的偏僻学校,都是一贯敬业,忠于职守,默默无闻,把做师生满意的炊事员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在多年的炊事工作中,我不断提高炊事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安全操作,为创建和谐校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多次得到学校和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奖励。是什么力量促进我把炊事工作做好的呢?我回顾总结主
期刊
这样的年代教师还家访,真是老土!很多人都持这样的态度,他们认为现在通讯这样的发达,根本没有必要登门造访了。信息时代,教师对学生的家访真的可以被取代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家访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下进行的工作,它可以让教师和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可以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拉近教师与家长、学生的距离,其作用是现代通信技术不可替代的。  在这次我校组织的对西湖镇农林、柴塘学生
期刊
育人要从小抓起。今天的少年,是将来国家的栋梁,担负着振兴中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才能发育滋长。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键靠人的培养。一年来,我根据学校德育要求,针对学生特点,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三自"能力为突破口的系列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
期刊
表扬与批评作为管理学生的常用手段,我们应正确把握它们的艺术性,以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下面我对此谈谈几点体会。    一.掌握表扬与批评的准确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批评,重要的是掌握准确的事实,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如果言过其实,就会失掉他的应有作用。应注意两点:(1)横比,即受表扬学生的实际表现确比一般同学突出一些,或带有需要肯定的特点。这样,学生才感到,表扬是要
期刊
可以说,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这盏灯怎样才能照得更亮、照得更远?笔者从教书育人的典型案例中得到点滴体会。  案例:严冬,刺骨寒风呼啸着,大家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教室的窗户紧闭,走进教室才感觉暖和些。语文课讲完后,学生开始写作业。这时,我发现一名叫马玉梁的男生穿的格外单薄,蓝格子褂子,一双退了色的黄跑鞋。怎么没穿棉袄呢?对了,肯定是没有棉袄。我突然想起刚接班时,听其他教师讲过他家里很穷。“
期刊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现状如何呢?他们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这种“三缺”状态。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首先是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
期刊
[摘要]边远地区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普遍沿袭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外阅读情况更令人堪忧。农村初中教师应从思想认识、兴趣激发、阅读方法、环境和条件的创设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选择书籍、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做好积累等。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极、主动、充满乐趣。  [关键词]边远地区 农村初中 阅读指导    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表扬是对学生某方面的表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充分运用表扬,对学生的学习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凡事物极必反,表扬用得过多过滥,就达不到表扬的目的和表扬应有的作用,甚至会给我们带来危害。那么,滥用表扬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良后果呢?    1.使学生情绪浮躁    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这本没有什么错。但是整堂课如果处处都是“你真行”之类的表扬话语,毫无原则地随口表扬学生,尤其是在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