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写的第一首诗,得到了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虽然作者当时并不理解父母的心,但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取得了成功。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不同形式的爱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在一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武活动中,就有参赛者执教了这一课。教者的综合素质非常好,普通话也很标准。导入课题之后,老师出示了自学提示,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行汇报交流,让孩子们说说通过自学知道了些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发言很活跃:
“我发现母亲的爱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我发现父母的爱有很多种。”
“我发现父亲的爱可以使作者懂得谦虚,不断完善自己。”
“我发现生活中既要有母爱也要有父爱,如果只有母爱,容易把孩子引入歧途。”
……
看得出,孩子们读书是很认真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发现与体会。但学生关注的只是课文内容,却忽视了课文结构。课文是分两部分来写的,前一部分回忆作者的童年故事,后一部分写作者的感受。如果此时老师能够抓住这一契机,在适当小结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可老师并没有这么做。当学生汇报完自己的发现之后,老师带领学生回到了预设的轨道:“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喜欢哪些段落?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段,好吗?”接下来,老师用大屏幕出示语段,让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父母对作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作者的心情。
母爱是温柔的、细腻的,学生容易理解。怎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爱呢?接下来,老师的问题让人意想不到:“客厅里,巴迪的父母还在争吵着。孩子们,展开你们想像的翅膀。想一想,他的父母在吵些什么呢?请同桌之间开始模仿好吗?”
孩子们似乎不好意思吵,面面相觑。
过了两分钟,老师问:“吵好了吗?”学生有气无力地回答:“吵好了。”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吵好了没有?把你们刚才争吵的情形向大家展示一下好吗?”
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两个学生站了起来:
母:这是巴迪第一次写诗,如果你不给他鼓励,他以后还有什么信心写诗啊!
父:这么糟糕的诗,还需要鼓励吗?
母:但是,这是他第一次写诗啊。
父:糟糕的诗就不需要鼓励。
母:不需要……你只要给他鼓励……
父:越鼓励就越糟糕!
母:不一定啊!
父:要鼓励你去鼓励,我不鼓励!
学生窃笑,老师也笑了。会场一片唏嘘。
可是,教者似乎不知如何是好,没有把学生的想象说话引向深入。接下来,虽然老师一再鼓励学生“再来吵一吵”,学生的反应却十分冷淡。他们的争吵是那么苍白、那么无力。他们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却“吵”出了一个蛮横无理的父亲和一个懦弱无能的母亲。
是啊,与文本对话,怎一个“吵”字了得!
[反思]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我们不难看出,案例中的“争吵”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但由于情境创设不够,老师的引导不够,“对话”成为了一种形式。
大家都知道,在生活中,孩子们最害怕的莫过于父母的争吵。很多孩子的父母就是因为争吵而导致离异的。因而,“争吵”情境的创设,不利于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那么,怎样创设有效的对话情境,提高对话的质量呢?我觉得就本课而言,不妨采用以下方式:
1.以辩论促互动
辩论是小学生口语交际的一种常用方法。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辩论能激发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学生的语言充满个性。
例如:8岁的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同学们,你觉得应该怎么评价他的诗?你是赞成“母亲”的观点还是“父亲”的观点呢?说说你的理由吧。这样一来,就把学生放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让学生各抒己见,远比教给学生道理来得实在,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2.以采访促互动
对于故事性的文章,如果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冷静的分析,学生的理解一定是苍白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故事,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文思泉涌、灵性飞扬。本课中,我们可以用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转换角色:
“面对巴迪的诗,父母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读懂了巴迪父母的心吗?此刻,如果你就是巴迪的父母,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巴迪的妈妈,您对儿子的诗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他真有这么出色吗?”
“巴迪的爸爸,您的儿子好不容易把您盼回来了,您却这么残酷地评价他的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您不爱您的儿子吗?”
这时,学生带着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有感而发,语言真实,充满情趣。其乐融融的语文课堂,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如果让学生去安慰伤心的巴迪,他们的语言将更加真实,更加生动。
此刻,孩子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他们不但理解了巴迪的心情,而且也理解了巴迪父母的用心良苦。孩子们明白了父母之爱的伟大:“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责任编辑:黄佑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写的第一首诗,得到了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虽然作者当时并不理解父母的心,但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取得了成功。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不同形式的爱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在一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武活动中,就有参赛者执教了这一课。教者的综合素质非常好,普通话也很标准。导入课题之后,老师出示了自学提示,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行汇报交流,让孩子们说说通过自学知道了些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发言很活跃:
“我发现母亲的爱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我发现父母的爱有很多种。”
“我发现父亲的爱可以使作者懂得谦虚,不断完善自己。”
“我发现生活中既要有母爱也要有父爱,如果只有母爱,容易把孩子引入歧途。”
……
看得出,孩子们读书是很认真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发现与体会。但学生关注的只是课文内容,却忽视了课文结构。课文是分两部分来写的,前一部分回忆作者的童年故事,后一部分写作者的感受。如果此时老师能够抓住这一契机,在适当小结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可老师并没有这么做。当学生汇报完自己的发现之后,老师带领学生回到了预设的轨道:“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喜欢哪些段落?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段,好吗?”接下来,老师用大屏幕出示语段,让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父母对作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作者的心情。
母爱是温柔的、细腻的,学生容易理解。怎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爱呢?接下来,老师的问题让人意想不到:“客厅里,巴迪的父母还在争吵着。孩子们,展开你们想像的翅膀。想一想,他的父母在吵些什么呢?请同桌之间开始模仿好吗?”
孩子们似乎不好意思吵,面面相觑。
过了两分钟,老师问:“吵好了吗?”学生有气无力地回答:“吵好了。”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吵好了没有?把你们刚才争吵的情形向大家展示一下好吗?”
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两个学生站了起来:
母:这是巴迪第一次写诗,如果你不给他鼓励,他以后还有什么信心写诗啊!
父:这么糟糕的诗,还需要鼓励吗?
母:但是,这是他第一次写诗啊。
父:糟糕的诗就不需要鼓励。
母:不需要……你只要给他鼓励……
父:越鼓励就越糟糕!
母:不一定啊!
父:要鼓励你去鼓励,我不鼓励!
学生窃笑,老师也笑了。会场一片唏嘘。
可是,教者似乎不知如何是好,没有把学生的想象说话引向深入。接下来,虽然老师一再鼓励学生“再来吵一吵”,学生的反应却十分冷淡。他们的争吵是那么苍白、那么无力。他们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却“吵”出了一个蛮横无理的父亲和一个懦弱无能的母亲。
是啊,与文本对话,怎一个“吵”字了得!
[反思]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我们不难看出,案例中的“争吵”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但由于情境创设不够,老师的引导不够,“对话”成为了一种形式。
大家都知道,在生活中,孩子们最害怕的莫过于父母的争吵。很多孩子的父母就是因为争吵而导致离异的。因而,“争吵”情境的创设,不利于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那么,怎样创设有效的对话情境,提高对话的质量呢?我觉得就本课而言,不妨采用以下方式:
1.以辩论促互动
辩论是小学生口语交际的一种常用方法。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辩论能激发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学生的语言充满个性。
例如:8岁的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同学们,你觉得应该怎么评价他的诗?你是赞成“母亲”的观点还是“父亲”的观点呢?说说你的理由吧。这样一来,就把学生放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让学生各抒己见,远比教给学生道理来得实在,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2.以采访促互动
对于故事性的文章,如果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冷静的分析,学生的理解一定是苍白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故事,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文思泉涌、灵性飞扬。本课中,我们可以用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转换角色:
“面对巴迪的诗,父母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读懂了巴迪父母的心吗?此刻,如果你就是巴迪的父母,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巴迪的妈妈,您对儿子的诗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他真有这么出色吗?”
“巴迪的爸爸,您的儿子好不容易把您盼回来了,您却这么残酷地评价他的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您不爱您的儿子吗?”
这时,学生带着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有感而发,语言真实,充满情趣。其乐融融的语文课堂,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如果让学生去安慰伤心的巴迪,他们的语言将更加真实,更加生动。
此刻,孩子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他们不但理解了巴迪的心情,而且也理解了巴迪父母的用心良苦。孩子们明白了父母之爱的伟大:“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责任编辑:黄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