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既要进行语文的训练,又要进行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德育因素的渗透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本身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目前教育形势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采用各种方法进行。
近些天,我校教师经常协给公安人员做手语翻译。我作为一名聋哑学生的老师,看到由我们教出的学生犯案,我有一种悲哀之感。通过手语交流,我得知了他们的犯罪过程,既同情他们,又痛恨他们不懂法和他们那歪曲的心理。聋哑人本来是社会上一群弱者,需要人们来照顾和呵护他们的,可是这些聋哑人都是刚刚走出学校踏入社会的一群弱体啊,他们竟眼里无法,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更可悲的是我了解到这些人在校时都是学习好的学生呀!他们的做法让我感触极大,我思索了很多很多,难道我们聋哑教师辛辛苦苦地耕耘就培育出这样的果实吗?我不甘心呢!我认为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时时刻刻地记住:自己的课堂上必须加强渗透德育教育。
让聋哑学生从点滴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自立自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对此,我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将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在激发聋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进行培养聋哑学生爱国思想。
聋哑学生由于听觉有缺陷或障碍,主要依靠视觉和触觉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他们只能“以目代耳”,来认识这个大千世界。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聋哑学生观察特点,对聋哑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聋哑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聋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聋哑学生情操的作用,以达到培养聋哑学生爱国思想的目标。
二、把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聋哑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最佳方法。
语文教材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找准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要把握课文的局部,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和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这样德育教育的点就越能落实。如:我在讲授《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时,可以先让学生表演攥着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小洁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湖水会怎么样?通过诱导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虽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我带着学生去学校林带里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这类教材的学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来体悟,让环保意识渐渐由心里萌生,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课后让学生观察或调查居住周边环境保护的情况。
三、利用故事,来启迪聋哑学生的高尚美德。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内容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学习了故事使学生受到熏陶,启发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我们老师天天面对着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尤其是我们聋哑孩子平时与人接触少,更纯洁了。像《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七颗钻石》、《诚实的孩子》等课文,在学习类似课文时,我很重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在每一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我不光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更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如《七颗钻石》一文中,讲述了小女孩找水给所有需要水的人和动物喝水的过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善良是一种美德,就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莹莹长大了》教育学生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事。《奶奶,您吃》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每次上完类似的课文后,就给孩子们留个作业——给爸爸妈妈洗脚,给奶奶爷爷捶背。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与聋哑学生交流,使课文内容思想,道德情感内化于学生心中,使聋哑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每个聋哑学生的生活都充满阳光。
四、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来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的,但每篇都有侧重面。我们语文老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有了重点,老师就能做到在备课、授课、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这样一代代地培养下去,聋哑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就会健健康康地成长。例如《周总理的睡衣》,课文紧紧围绕睡衣加以叙述,通过讲周总理的睡衣上已有好几个补丁,七十多岁的邓奶奶还在给周总理补睡衣,说明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又通过讲年轻护士手捧睡衣,感动得眼睛湿润了,表明年轻一代对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作风十分敬佩。我在教学时,课前留预习作业,让学生问家里的长辈或查阅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把课文的内容给以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习周总理、邓奶奶艰苦朴素的精神。类似这样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就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景物来实现。
五、掌握聋哑学生心理特征,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时,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聋哑学生的优势,使学生在增长知识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那么,我们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掌握聋哑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增加自信心。为此,我对学生就像好朋友一样,常和他们打成一片,上课一贯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课堂上多给他们鼓励,在班里多表扬他们。如:如《王冕学画》《聪明的华陀》王冕是通过自己的勤奋的学习才成为画家的,教育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华陀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才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通过此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动脑筋。
六、把德育因素与学生的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受到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聋哑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同样也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德育因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德育因素与学生的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受到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我们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聋哑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让我们从事教育的老师们一起不断地探索,在分析一个个美的形象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使聋哑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净化心灵。让聋哑学生将来能和正常人一样在社会上生存啊!
近些天,我校教师经常协给公安人员做手语翻译。我作为一名聋哑学生的老师,看到由我们教出的学生犯案,我有一种悲哀之感。通过手语交流,我得知了他们的犯罪过程,既同情他们,又痛恨他们不懂法和他们那歪曲的心理。聋哑人本来是社会上一群弱者,需要人们来照顾和呵护他们的,可是这些聋哑人都是刚刚走出学校踏入社会的一群弱体啊,他们竟眼里无法,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更可悲的是我了解到这些人在校时都是学习好的学生呀!他们的做法让我感触极大,我思索了很多很多,难道我们聋哑教师辛辛苦苦地耕耘就培育出这样的果实吗?我不甘心呢!我认为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时时刻刻地记住:自己的课堂上必须加强渗透德育教育。
让聋哑学生从点滴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自立自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对此,我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将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在激发聋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进行培养聋哑学生爱国思想。
聋哑学生由于听觉有缺陷或障碍,主要依靠视觉和触觉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他们只能“以目代耳”,来认识这个大千世界。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聋哑学生观察特点,对聋哑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聋哑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聋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聋哑学生情操的作用,以达到培养聋哑学生爱国思想的目标。
二、把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聋哑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最佳方法。
语文教材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找准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要把握课文的局部,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和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这样德育教育的点就越能落实。如:我在讲授《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时,可以先让学生表演攥着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小洁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湖水会怎么样?通过诱导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虽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我带着学生去学校林带里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这类教材的学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来体悟,让环保意识渐渐由心里萌生,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课后让学生观察或调查居住周边环境保护的情况。
三、利用故事,来启迪聋哑学生的高尚美德。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内容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学习了故事使学生受到熏陶,启发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我们老师天天面对着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尤其是我们聋哑孩子平时与人接触少,更纯洁了。像《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七颗钻石》、《诚实的孩子》等课文,在学习类似课文时,我很重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在每一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我不光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更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如《七颗钻石》一文中,讲述了小女孩找水给所有需要水的人和动物喝水的过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善良是一种美德,就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莹莹长大了》教育学生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事。《奶奶,您吃》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每次上完类似的课文后,就给孩子们留个作业——给爸爸妈妈洗脚,给奶奶爷爷捶背。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与聋哑学生交流,使课文内容思想,道德情感内化于学生心中,使聋哑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每个聋哑学生的生活都充满阳光。
四、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来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的,但每篇都有侧重面。我们语文老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有了重点,老师就能做到在备课、授课、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这样一代代地培养下去,聋哑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就会健健康康地成长。例如《周总理的睡衣》,课文紧紧围绕睡衣加以叙述,通过讲周总理的睡衣上已有好几个补丁,七十多岁的邓奶奶还在给周总理补睡衣,说明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又通过讲年轻护士手捧睡衣,感动得眼睛湿润了,表明年轻一代对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作风十分敬佩。我在教学时,课前留预习作业,让学生问家里的长辈或查阅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把课文的内容给以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习周总理、邓奶奶艰苦朴素的精神。类似这样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就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景物来实现。
五、掌握聋哑学生心理特征,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时,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聋哑学生的优势,使学生在增长知识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那么,我们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掌握聋哑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增加自信心。为此,我对学生就像好朋友一样,常和他们打成一片,上课一贯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课堂上多给他们鼓励,在班里多表扬他们。如:如《王冕学画》《聪明的华陀》王冕是通过自己的勤奋的学习才成为画家的,教育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华陀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才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通过此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动脑筋。
六、把德育因素与学生的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受到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聋哑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同样也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德育因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德育因素与学生的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受到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我们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聋哑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让我们从事教育的老师们一起不断地探索,在分析一个个美的形象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使聋哑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净化心灵。让聋哑学生将来能和正常人一样在社会上生存啊!